我們搭上火車,來到荷蘭的恩荷芬(Eindhoven)。從中央車站走出來,很難不注意到安東.飛利浦的雕像。飛利浦電子公司由他創立,又因他而得名。近百年來,荷蘭南部一帶的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幾乎都由這個家族企業雄踞。直至1990年代,全球競爭激烈,飛利浦的製造部門大幅萎縮,裁員3萬5000人。當時恩荷芬人口僅約20萬,影響之深實難估量。同一時期,恩荷芬另一主要僱主、商用車輛廠商德富(DAF Truck)也深受重創。幾年之間,恩荷芬已陷入停頓。這就是舊工業城市的典型遭遇:雄厚的實力遇上全球化,轉眼間就被蝕空了。
恩荷芬:全球智慧之城
一般的鏽帶城市,往往要經過幾十年的掙扎才能全面復甦。但恩荷芬沒有消沉太久,反而迅速成為今天的創新中心,不僅以開放、合作的科技研究著稱,還擁有世上最複雜綿長的價值鏈。這裡也是創立和拓展企業的理想地點,目前從世界各地引入的研究人員達1萬9000名。正因如此,恩荷芬在美國世界政策研究組織「國際智慧城市論壇」榮獲「全球第一聰明地區」的名銜。
回想當初,飛利浦和德富大幅削減本地生產,彷彿意味著恩荷芬將淪為鏽帶,永不翻身。之後,飛利浦將生產地點遷至亞洲,又彷彿某種蔓延已久的恐懼終於應驗,本地智慧果真在逐漸流失。然而,有過輝煌,總不甘沒落。恩荷芬一度弱勢,卻從未離場。城市及周邊一帶早已培育豐富的人才資源,多年的工業活動亦為當地累積了深厚的機械知識。
不久之後,恩荷芬開始甦醒。很多飛利浦和德富的員工一直都在深受保護、甚至隔絕的環境工作。世道一變,他們只能另覓出路,其中不少人選擇了創業。於是,恩荷芬彷彿突然冒出一大群企業家,智慧自然也不再流失。
飛利浦有一個運作多年的研究部門「物理實驗室」(NatLab)。在低潮期,公司許多製造設備已停工,這裡的工作仍然繼續。這是一間傳統的企業內部實驗室,一切都關乎專利,必須嚴格保密,不可外洩。然而,飛利浦在2002年將實驗室改名為「恩荷芬高科技園區」(Hight Tech Campus Eindhoven),開始向全球開放,一方面對外提供服務,另一方面也積極尋求合作機會,希望能找到更多亟需創新研究的企業和學術機構。
如今,恩荷芬高科技園區已取得傲人成就。超過100家企業和機構已進駐園區,並在此進行至少部分的科研工作,當中包括全球領先企業IBM、瑞士ABB、艾司摩爾和飛利浦。高科技園區擁有超過8000名來自60個國家科研人員和工程師。除了科技巨頭公司之外,園內還有超過6000平方公尺的面積是專為新創及中小型企業而設。科研成果同樣令人眼前一亮。以2014年為例,全荷蘭的專利申請項目有超過一半是由高科技園區的研究人員提交的。
高科技園區全面開放,銳意創新,在2005年更曾踏出重大的一步。那一年,園區得到比利時與荷蘭政府資助,聯合兩家企業開設「霍斯特中心」(Holst Center),成立合作研究計畫。合作夥伴分別是比利時盧汶的IMEC校際微電子中心和荷蘭TNO應用科學研究所。霍斯特中心旨在開拓智力共享的平台,以大學的知識基礎解決企業的專業需求。重點合作領域有二:無線感應器技術(wireless sensor technologies)和柔性電子技術(flexible electronics)。霍斯特中心現有180名職員,包括35個博士生和40位常駐研究人員。中心每年預算4000萬歐元,其中過半來自企業。日後政府資助將逐漸減少,企業承擔的比重也會愈來愈大。
恩荷芬的霍斯特中心開創了一個不分高低的溝通空間,讓企業、研究人員和世界頂尖科學家得以碰面。在這裡,知識由所有參與者共享。當然,偶爾也有某一方會提出協議,要求擁有某一概念或創新形式的專屬權利。現在愈來愈多企業希望加入霍斯特中心,因為公司內部的生產革新永遠趕不上這裡的科研成果。如此一來,霍斯特中心已輻射出龐大的共享網絡,將各種各樣的機構連成一體,共同合作、創新和知識開發,不斷推出前所未有的技術和產品。
霍斯特中心的建立,表明開放創新已成為飛利浦的企業信條,物理實驗室的定位亦隨之轉變,智力共享的第一步終於踏出。飛利浦有史以來首次敞開了研究的門戶,歡迎業內競爭對手加入,鼓勵成立聯合研究計畫。一些未來可能青出於藍的新創企業也受邀參與,成為飛利浦全球智力共享網絡的分子。為此,飛利浦投放了5億歐元資金,足以證明開放創新並不是表面的功夫,而是真切的轉變。
恩荷芬一帶的科研機構也逐漸接受了飛利浦的新理念。2002年,荷蘭IBM的前總裁倫特庫斯(Amandus Lundqvist)就任恩荷芬理工大學校長。他極力推崇開放、合作的創新方式,全力支持大學院校與飛利浦高科技園區的聯合研究計畫。
恩荷芬的飛利浦總部、工業大學和市政府齊心宣導開放創新的理念,智力共享的力量逐漸形成,也慢慢引來新的合作夥伴,其中關鍵的一員就是荷蘭半導體製造商艾司摩爾。
艾司摩爾1980年代從飛利浦拆出,生產光刻設備,在區內一直表現出眾。光微影技術是晶片製程的必需要素。現在,艾司摩爾已超越日本佳能和尼康,成為光微影市場的老大。
目前,為了不斷縮小晶片的規格,降低製程的成本,業內競爭已愈演愈烈。艾司摩爾深明,要研發新一代晶片製造機器,資金需求極其龐大,絕對無法獨力承擔,於是開始從自己的供應商入手,尋找合資的機會。公司董事之一溫德彬(Martin van den Brink)曾發布公開聲明,一再強調大型企業和供應商應尋求新的合作形式。他在一次訪談中解釋,「在這種新的合作形式中,供應商要承擔部分研究工作。」
2000年,網絡泡沫爆破,引發經濟危機,生產商和供應商的智力共享卻有出乎意料的發展。當時,亞洲晶片製造設備的生產商一致削減研究經費,艾司摩爾卻膽識過人,逆水行舟,將更多資金投放於研究工作。這一險棋讓公司成功研發出新型機器,產出的晶圓規格從直徑200毫米大幅升至300毫米。正如我們所知,這無疑是晶片製造的關鍵進展,也是一次重大的科技突破。
直至今日,艾司摩爾仍在追求創新,繼續改良現有設備,希望以更合理的成本生產更強大而高效的晶片。終極的目標,就是製成450毫米晶圓,並成功研發超紫外光微影技術。
以上種種技術革新,不僅過程複雜,成本也非常高昂。有些資源和專才甚至不能由現有供應商網絡中找到。艾司摩爾必須繼續尋求合作夥伴,才能萬事俱備。為此,他們開始接觸英特爾、三星和台積電,爭取注資。現在,這三家世界領先晶片製造商已是艾司摩爾的最大客戶,五年共注資14億歐元,目前持有公司23%的股權,在董事會有一定的投票權。
艾司摩爾已擁有龐大資金來源,但目前的人才資源仍不足以滿足創新的需求。根據估計,公司未來需要1200位技術專家。然而,荷蘭本土甚至整個歐洲都沒有這麼多的人選。於是,艾司摩爾開展全球獵才,延展招聘網絡,最遠可至韓國高等科學技術學院(KAIST)。(摘錄整理自第二章)
書籍簡介
世界上最聰明的地方:從鏽帶到智帶,看智力共享如何引領全球鏽帶城市聰明轉型
安東尼‧范艾格特梅爾(Antoine van Agtmael)、佛萊德‧貝克(Fred Bakker)/著
葉家興、葉嘉/譯
寶鼎出版
售價:390元
作者簡介
安東尼‧范‧艾格特梅爾(Antoine van Agtmael)
安東尼是經濟學術語「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的提出者,一手創辦新興市場管理公司(Emerging Markets Management LLC),並任公司執行長。
熱門新聞
2024-12-13
2024-12-13
2024-12-13
2024-12-16
2024-12-13
2024-12-13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