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舊政府交接前夕,金管會交出了最後一張成績單,終於在5月12日釋出了《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上百頁內容包含4大面向、8大主軸以及11項施政策略,也總結了近一年來多項金融科技政策,作為新政府未來推動金融科技的政策指引。行政院長張善政在上個月聽取白皮書報告時,即表示金融科技(Fin Tech)為提升國內競爭力的重要策略。
金管會在2015年9月正式成立了金融科技辦公室,10月成立金融科技諮詢委員會,找來金融、資訊和科技產業界領袖或關鍵人物對臺灣金融科技發展獻策,並將2015年被視為金融科技元年,而金融科技白皮書也不斷傳出研擬計畫,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終於正式推出,整體架構以「創新數位科技,打造智慧金融」為主軸,發展出至2020年為期的五大構面以及施政策略。除了政府的法規鬆綁與各項制定外,也需借助產業端的協力。
金融科技白皮書的整體架構
其中11大項的施政策略裡,電子支付、F-ISAC以及區塊鏈推廣都是重要項目。金融領域的F-ISAC,建立後將與政府的G-ISAC聯手,鞏固臺灣資訊安全。電子支付的使用比率預期要在五年內倍增。政府也要積極推動區塊鏈的技術。大數據與用戶的身分認證等都是未來致力的目標,白皮書讓金融與科技的結合更具體。
白皮書從應用面、管理面、資源面、基礎面,提出11項重要的施政目標。
應用面─電子支付使用比率要在五年內倍增
首先是「電子支付」的大力推行,攸關未來民生消費的付費模式。根據金管會統計到2016年1月,金融卡、信用卡、電子票證的流通總卡數超過2億張,但國人使用電子支付的普及度不如預期。支付的形式有接觸式、非接觸式、行動支付TSM(Trusted Service Manager)與 HCE(Host Card Emulation)等。且末端設備也未整合。政府要建立電子支付友善的法規環境、整合末端設備,讓付費流程標準化、還要輔導公部門、醫療機構、小型店家使用電子支付。政府預計五年內,讓電子交易的比例由原本的26%以及30億筆交易倍速增長,要力推電子支付的普及度。
「銀行業」的部分,金管會在去年已推動「打造數位化金融環境3.0」計畫以及行動支付相關措施,力推金融與科技的結合。在白皮書裡,表訂未來的目標要落實行動支付,鼓勵實體與虛擬卡片代碼化技術的運用,將信用卡的16位數代碼(Token)儲存於使用者行動裝置上,並以此代碼進行刷卡交易,確保交易安全與便利性。此外也要完成租稅政策與電子支付比率的相關研究,還要成立專案小組研議網路借貸(中介)業務(P2P)運作模式納入金融管理的必要性,並支持金融機構運用科技提升服務品質。
有鑒於國外在互聯網、機器人顧問等技術在「證券領域」的經驗,白皮書提及要擴大線上金融服務,提升證券網路下單的比率。推展自動化交易機制,如機器人理財顧問(robo-advisors)等自動化服務。同時也要運用雲端、大數據的趨勢,強化證券業的雲端服務與共享。
「保險業」也要運用大數據,搞定招攬、核保、理賠、費率釐定等問題。並繼續推動網路投保,要在2020年時,達成至少10家保險業者願意投入金融科技的相關創新與研發。
應用面的最後一項「虛實整合的金融服務」,目標在維持實體與虛擬的金融併存發展,同時運用大數據,來強化國內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預警能力。有兩個新的建置:新一代(Alternative)貸放行為偵測分析模式、全方面數位虛擬軟體零售銀行業務模式」(Stand-alone Digital Virtual Retail Banking Model,DVRB)。以大數據分析優化虛實間的整合。
管理面─建立F-ISAC,與G-ISAC聯手鞏固資訊安全
金管會要建立虛擬法規調適機制,以三個建置的意見蒐集平臺為基礎,包含:虛擬世界法規調適交流平台、2010年設置的法規鬆綁建言平臺、2015年推出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從上述三個平臺收集各界資料,並由金管會設立金融科技法規調適會議,來進行討論與法規修正。
調適會議的流程
此外,設立「金融資安資訊分享與分析中心F-ISAC」,與2009年設立的「政府資安資訊分享與分析中心G-ISAC」聯手鞏固資訊安全,F-ISAC更要與技服中心共同維運G-ISAC。
G-ISAC作為政府端的資訊分享平臺,目的在防範資安應變與預警。F-ISAC則是金融端的資訊分享平臺,將會連接各種業別的金融機構,提供預警訊息、事件通報、資安訊息分享等,也會跟國內3大民營的SOC與關貿網路合作,獲取最新的資安訊息,還要跟臺灣電腦網路危機處理協調中心同步漏洞資訊。F-ISAC的設立就是要補足資安的縫隙,與政府G-ISAC聯手減低臺灣的金融風險。
資源面─三年內培育2000名金融科技人才
新的技術的崛起,就有人才缺口。白皮書提及Fin Tech人才的培育,要透過「金融科技發展基金」來執行,預計三年培育2,000名以上的學生以及4,000名以上的相關產業人員。
同時為了鼓勵創新創業,「金融科技發展基金」短期要有輔導機制,每年至少20案,3年至少60案的進度。長期的規劃,則是創立「金融科技創新育成中心」,以此鏈結國內外的金融科技產業,促成Fin Tech生態圈。
基礎面─推廣區塊鏈技術,舉辦研討會與黑客松
國外的區塊鏈業者如R3 CEV,企圖整合多家國際金融機構打造私有的分散式分類帳平臺;國內也臺大籌備設立的「金融科技暨區塊鏈中心」。有鑒於產學界的發展,金管會也要強化「區塊鏈」技術的推廣,要結合周邊單位辦理區塊鏈研討會,並舉辦黑客松(Hackathon)來推廣區塊鏈技術。
大部分的金融服務都是免臨櫃的,用戶的身分認證更顯重要。金管會便研議要開放「身分認證中心」,讓各家金控體系的公司可透過相互認證位客戶建立單一的登入機制。長期的策略則是要建立身分識別服務中心,由第三方機構提供識別工具、識別機制等,要發展各式身分識別的技術。
臺灣金融科技的轉型之路在《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公布後,將更加明確。其影響層面廣泛,不只是金融產業,更是與民生消費息息相關。這也是臺灣第一份有關金融科技的白皮書。
熱門新聞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