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年前問世起,VMware的Virtual SAN(vSAN)便逐漸成為vSphere環境的標準儲存平臺,挾著同屬VMware原廠的優勢,以及內建於vSphere核心內的便利,在儲存市場攻城掠地,成為虛擬平臺儲存架構的一大勢力,也讓VMware藉此躍居重要的儲存供應商。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隨著虛擬化應用的普及,vSAN已經是當前企業儲存應用的要角,應用範圍卻未能超出vSphere平臺之外。vSAN只適用於vSphere,是一款「vSphere專用儲存產品」,因而也制約了vSAN應用領域的擴展。
但從不久前發表的vSAN最新版本6.5版起,VMware終於解開了vSAN的束縛,讓vSAN也能透過iSCSI協定,為包括實體與虛擬主機在內的其他平臺提供儲存服務,也讓vSAN轉型為通用型的儲存平臺。
VSAN的基本架構與優勢
VSAN是內嵌於vSphere核心內的分散式儲存服務,可以跨最多64臺vSphere主機,將主機內含的磁碟空間組成一個儲存叢集,為上層的虛擬機器(VM)提供一個具備高可用性、資料保護能力、高效能等特性的儲存環境,且可透過vCenter統一管理。
市面上雖然還存在著許多同樣擁有分散式架構的儲存軟體產品,但vSAN藉由內嵌於vSphere的架構,能提下列這幾項獨有的特性:
儲存架構更簡化
用戶無需另外建置儲存環境,直接利用vSphere主機本身的儲存資源,就能建構出vSAN儲存叢集。事實上,vSAN本身就已經內建在vSphere中,用戶只需購買授權就能啟用。
儲存管理更簡易
與vSphere的管理無縫結合,透過vCenter就能管理VSAN儲存環境,升級、維護都與vSphere平臺整合在一起,也能相容於vSphere的HA、vMotion、DRS、vSphere Replication等功能。
儲存效能與資源調配更精細
vSAN可搭配VMware的基於政策的儲存管理(Storage Policy Based Management,SPBM)架構,支援精細到個別VM、VMDK的服務品質管理(QoS)。在vSAN的儲存環境下,用戶可以透過預先設定的儲存策略,為個別VM配置擁有不同容錯能力、效能(藉由調整快取預留比重)及加密與否的儲存空間。
持續進化的VSAN
受限於擴展能力與效能,VMware推出vSAN的第一個版本(5.5版)時,並不建議將這套產品用於第一線生產應用環境,官方建議適用的面向,是虛擬桌面(VDI)、 開發測試、異地備援與隔離區(DMZ)等第二線應用環境。
不過,自2015年初發表的第2個版本vSAN 6.0起,藉由擴大叢集規模(從32節點擴大到64節點),引進新的VMFS-S檔案系統與支援全快閃組態,一舉將I/O效能提升了4倍以上,還新增可改善vSAN儲存叢集的可用性、將vSAN節點分散配置到不同機櫃的Fault Domain分區功能,以及更具效率的全新快照功能,進而讓vSAN具備了執行第一線應用所需的擴展性、效能與可用性。
接下來在2015年9月發表的vSAN 6.1版,又增加了可跨遠端部署的延伸叢集(Stretch Cluster)功能,並且支援Oracle RAC與微軟Windows Server Failover Cluster架構,還能支援基於DIMM與NVMe介面的新式SSD裝置。6.1版vSAN也引進了新的磁碟格式、叢集健康狀態檢查plug-in,增加與vSphere Replication及SRM(Site Recovery Manager)異地備援機制的相容能力,以及相容於具備Fault Tolerance高可用性VM的能力,另一個新功能是能支援雙節點叢集組態,將部署門檻從3節點降為2節點。
稍後在2016年初發表的vSAN 6.2版,則提供了重複資料刪除與壓縮兩項重要新功能,可大幅提高儲存空間運用效率。vSAN 6.2另外一個新功能,則是支援RAID 5與RAID 6層級的Erasure Coding架構,比起vSAN原本基於跨節點RAID 1鏡像的資料保護架構,新版本可以節省需要的儲存空間,只要4節點以上的叢集就能使用跨節點RAID 5組態、若有6節點以上還能使用RAID 6,分別可比同樣節點數量下的RAID 1組態節省33%與50%容量耗用。
vSAN 6.2新增的功能。還包括支援4K區塊的新磁碟格式,以及可為個別VM設定IOPS上限的更精細QoS管理機制,並擁有更完整的管理功能,例如儲存空間監控報告、健康狀態檢查與效能監控等。
vSAN的發展瓶頸
從最早的5.5版到去年初發表的6.2版,vSAN的功能逐漸完備,已經成為功能完整的軟體定義儲存解決方案,並憑藉著與vSphere平臺的緊密結合,擁有其他同類產品所沒有的架構與管理便利性優勢。
但展望未來,曾經給vSAN帶來最大優勢的特點—與vSphere緊密結合,在未來卻很可能不再是優勢,反而成為包袱。
回顧VMware在3、4年前開發vSAN之初,當時Hypervisor應用正處於聲勢如日中天的時期,而VMware本身又是最重要的Hypervisor供應商,因此vSAN採用了內嵌在vSphere、緊密結合的架構,是最符合當時VMware市場與研發策略的選擇。
然而現在時代已經變了,以Docker為首的Container與微服務架構大行其道,大有取代Hypervisor之勢,就連VMware也宣布推出Photon平臺,開始擁抱Container。Hypervisor在未來IT應用中的重要性勢必將會下降,即使用戶需要Hypervisor,也有成本更低廉的其他選擇,未必需要VMware的vSphere。
於是這也給vSAN的未來帶來危機——未來如果用戶不再使用vSphere,那麼與vSphere整合在一起的vSAN,還有繼續獲得青睞的可能嗎?
vSAN 6.5的新突破
於是為了應對未來時代的需求,VMware在vSAN最新的6.5版中,試圖擴展VSAN的應用與部署範圍,在架構上有了3項新進展。
支援iSCSI儲存應用
首先,vSAN 6.5作出了重要改變—不再是「vSphere Only」的解決方案,而能透過新增iSCSI Target,充當通用的iSCSI儲存設備使用。早在2015年底時,就曾傳出vSAN將能支援iSCSI通用儲存的消息,現在vSAN 6.5則正式兌現了這項傳言。
vSAN 6.5除了能像先前版本一樣,支援vSphere本身的儲存應用外,還可透過iSCSI Target支援實體主機的存取,而且還提供分散式iSCSI架構,vSAN能自動指派iSCSI Target與vSAN節點的配對,支援高可用性的iSCSI存取。
vSAN 6.5可透過iSCSI Target,提供通用iSCSI儲存應用,支援vSphere以外的存取,並能透過分散式iSCSI Target架構,提供跨vSAN節點的高可用性存取。
圖片來源:VMware
降低雙節點部署門檻
先前的vSAN 6.1時就支援了雙節點組態,可以為遠端分支辦公室提供較簡單、成本也更低的vSAN儲存環境。而vSAN 6.5又進一步支援可直接對接的雙節點組態,讓雙節點架構下的2個vSAN節點直接對接連線,省下額外部署10GbE交換器的需求,進一步降低了vSAN的部署門檻,VMware宣稱這最多將能節省20%的成本。
vSAN 6.5提供雙節點直接對接的精簡組態,2個節點可透過纜線直接對接,省下交換器的需求,進一步降低部署門檻
圖片來源:VMware
提供更深入的Container應用支援
先前vSAN服務的對象是VM這一個層級,現在則可以直接將vSAN的空間掛載給Container使用。
另外,vSAN 6.5也進一步改善了管理機制,提供了一組完整的 PowerCLI cmdlet指令介面,可透過指令或API控制vSAN。同時vSAN也新增支援採用512e格式的硬碟,還擴展了全快閃支援,現在所有版本vSAN都能支援全快閃組態。
至於vSAN未來更進一步的發展,或許是與Photon平臺整合,藉此便能擺脫與vSphere,成為一款更加獨立、應用也更寬廣的儲存平臺。
現在vSAN可以直接支援Container的存取,將儲存空間掛載給Container使用。
圖片來源:VMware
熱門新聞
2024-12-27
2024-12-24
2024-11-29
2024-12-22
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