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iThome

「這是科技種出來的番茄」富士通社長田中達也站在臺上這樣介紹,這是富士通每年最大規模的一次技術展示論壇,也是展現富士通每年新產品和新技術的主要場合。但今年,由迎賓機器人開場之後,推上舞臺正中央,還由社長親自介紹的卻是這一桌蔬菜和番茄。

富士通早從2013年就開始運用各式各樣的ICT科技來發展農業,甚至改建了沼津廠的無塵式工廠,打造出了秋彩農場,串接了許多IoT技術來監控種植,後來更轉成了一套IoT農業雲平臺,也就是秋彩(Akisai)系統,2014年更和日本國宴酒公司「旭酒造」聯手,透過精密監控和大數據分析,從多項農田監控數據中,如水量、施肥情況、土壤溫度、濕度等,找出生產國宴酒「獺祭」所用原料「山田錦」米提高產量的秘訣,讓更多農家願意投入山田錦米的種植,才解決了獺祭的原料荒,能夠穩定在一年四季供貨。獺祭是日本農業IoT的經典成果之一,今年富士通揭露的農業科技最新應用,則是秋彩系統更進一步,將IoT、大數據和AI結合的智慧農業SAC iWATA。

用影像辨識技術自動偵測蔬果病蟲害情況

2016年春天,富士通農業雲在靜岡磐田市展開新的秋彩計畫,因為這個地區日照量比日本平均值還高15%,農產品是大宗貨品,富士通嘗試來種植蔬果,尤其是瞄準高單價的羽衣甘藍和番茄等。富士通和磐田市政府和當地農業公會、農家企業聯合成立了一家新公司也就是 SAC iWATA,富士通不只是提供一朵透過雲端遠端監控農作的農業雲,而是試圖透過與當地農業結合,來創造新的智慧農業生態系和品牌。

不同於原本只是利用大量IoT感測裝置和自動化溫室控制機制,在磐田市的農業計畫中,還加上了AI技術,富士通在自動監測車上,裝上紫外線LED照明,可以拍攝出植物感染病蟲害病變的情況,再利用影像辨識技術,來自動判斷農作物生長的情況,若發現植物莖葉有異狀,可以自動回報到系統。生產全程全部都利用這樣的AI辨識技術來追蹤,取代了過去得由人眼才能判讀的作法。等於這批蔬果是靠AI科技照顧長大的,這正是田中達也特別在一開場就介紹的緣故。

於2015年6月接任社長的田中達也,過去2年極力推動富士通的轉型,來符合新一波企業轉型浪潮的需求。富士通產品戰略,在過去2年也逐漸邁向單一數位商務大平臺MetaArc的策略,將所有技術和產品都集結到了單一品牌的數位平臺上。富士通在2015年就發表了MetaArc大平臺,先整合了原有的多項IaaS層雲端服務,同年還推出了富士通雲端平臺K5和AI平臺Zinrai作為MetaArc的底層技術平臺,並開始加入許多富士通原有的IoT整合應用以及網路通訊技。2016年,富士通聚焦於K5雲端平臺的升級,推出了多項PaaS層企業雲端服務。

AI平臺Zinrai今年大升級

而在今年,富士通除了推出多項強化K5雲端平臺的維運機制之外,還一口氣推出了十多項Zinrai的新AI服務,包括如影像識別服務、手寫文字識別服務、語音轉文字服務、知識結構服務、知識搜尋服務、預測分析服務、專屬領域語意搜尋服務、互動式Chatbot機器人服務、FAQ服務等。再加上去年12月推出的第一個專門用來分析圖學架構資料的Deep Tensor深度學習框架,和今年5月和一家量子運算技術新創1QBit聯手在AI計算使用量子運算技術來加速機器學習計算,這兩項AI基礎技術也開始運用到Zinrai平臺上。2017年可說是富士通AI平臺Zinrai大升級的一年。

從4月開始,富士通還推出了可部署在企業內部的Zinrai深度學習伺服器,一臺最多可安裝8張Nvidia的Tesla P100 GPU來進行深度學習平行處理,Zinrai常用AI技術可以直接部署在企業內部使用,還採混合雲架構,可以整合到富士通K5雲端平臺。為了散熱,富士通還推出了液態冷卻機櫃,可以直接將伺服器主機泡在特殊冷卻液體來散熱,不需特別防水設計。

推出深度學習專用晶片DLU

在5月的富士通論壇上,富士通更進一步發表了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DLU(Deep Learning Unit),這是源自富士通所開發的超級電腦「京」的技術。這個曾是全球最強超級電腦所用的平行處理晶片技術,現在成了可用於企業內部的技術。因為複雜的深度學習運算相當耗電,富士通宣稱,這顆DLU晶片還採取了特別的省電設計,未來可以用於富士通的深度學習伺服器中,DLU預計在2018年上市。

富士通去年推出的導覽機器人RoboPin,更進一步結合了Chatbot技術,新增更多產業諮詢應用,包括了房屋仲介諮詢、保險諮詢等。另外富士通和其投資的機器人新創Unirobot 合作,推出了可辨識情緒的互動式居家機器人Unibo,將富士通AI平臺Zinrai和這款機器人整合,來提供更人性化的互動能力,例如這款新機器人可以推薦晚餐,並從對話者的表情來判斷,是否喜歡這項推薦。不過,目前這款機器人還無法支援中文。

瞄準產業應用,是富士通運用AI戰略最大的不同,「對富士通而言,AI不只是一項科技,而是要融入到各種富士通提供的系統中,來滿足顧客需要的發展方向。」田中達也表示。

所以,田中達也強調,富士通的策略不是要主打AI這類技術性平臺,而更希望透過共同創造,與不同產業的企業結合,由富士通提供技術,和不同業種企業的領域經驗合作,來開發出更符合該業種需求的應用,今年在富士通論壇2017中也展示了多個新的共創應用實例,例如富士通與Yamaha聯手開發的無線耳機和喇叭,可以自動蒐集使用者所在環境的聲音特徵,來提供更多環境聲音,例如走進藍球場,就可以聽到真實球場比賽的聲音來創造臨場感。而智慧農業SAC iWATA也是富士通與在地農業合作的共創成果之一。

推動內部數位轉型,2年培訓1,500位AI人才

「為了更深入了解企業管理階層真正想要的事,找出他們在商業營運上真正的需要」,田中達也在富士通內部也展開了新一波組織數位轉型。在系統面上,開始將850套內部系統上雲,目前已經完成了263套系統的轉移。並從今年4月開始,更推動全社3,5000名員工擁抱遠距數位工作模式,並同步推動組織轉型,正式設立數位服務部門,將原本分散的總部直屬部門、各銷售部門、整合服務部門、服務平臺等垂直部門重新改組,由這個部門扮演涵蓋IoT、AI、雲、委外、網路等應用服務的單一後端團隊,來支援第一線面對顧客的業務團隊。為了將AI技術擴大各種應用,富士通內部也會運用AI來強化內部流程的自動化,目前已經發起了40項優化內部運作的AI專案,並計畫在2018年前培訓1,500位AI工程師來強化內部的AI人力。

 相關報導  富士通AI新戰略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