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達
需要一杯咖啡、熬夜一下,或者沒時間運動,這可能是上班族的血淚,而這些都會導致人體骨質疏鬆。不少人為了知道自己骨質狀態,會定期到醫院檢測骨質密度。不過,對醫師來說,要產出一份骨質密度檢測報告,也算是件苦差事。
過去不熟悉電腦操作的醫師普遍依賴人工作業來製作骨密度報告,醫生在檢視骨密度檢測結果的同時,以錄音機錄下骨密度檢查的各項數值與研判結果,再交由打字員依據錄音結果把數據逐一輸入系統,以產出骨密度報告。而比較熟悉電腦操作的醫師,則是自己看著檢測數據,同時將結果輸入系統。這兩種作法看在高雄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醫師蔡依達的眼裏,都不夠有效率。身為業餘程式設計師的他,心想「為什麼沒有辦法1秒就把報告變出來?」,於是就著手開發自動化骨密度報告系統。
用開源軟體自動產出報告,並用網頁API串起EMR
他先從骨密度檢測機器將骨密度檢測報告中需要的重要數值,匯入Access資料庫中,再用Ruby on Rails開發了一個網頁應用程式,來計算骨密度報告需要的相關重要數值(算出T-Score和Z-Score),這個程式會依受測者的年齡和其他條件,和參照族群比較,計算出T-Score和Z-Score(和參照族群的平均值,有多少個標準差的差距),自動來判斷病人的骨密度等級,屬於正常情況、骨量減少或是具有骨質疏鬆症。最後,這個網頁程式還會套用報告範本,產出最後的骨密度報告。還透過網頁API,將骨密度報告網頁和病人的電子病歷(EMR)串連。
完成報告時間縮短82%,正確率提高5.1%
有了自動化骨密度報告系統後,蔡依達表示,以人工方式完成25份報告的平均時間為1,452秒,自動報告則為264秒,也就是自動報告可縮短82%時間。自動報告與人工報告的正確率分別為98.8%和93.7%,而自動報告的錯誤來自於技術員輸入錯誤,以及須人為判斷的複雜情況。醫師省去了花在骨密度報告上的錄音或打字的時間,也因為是機器作業,自動化骨密度報告的正確率,較人工報告的正確率多出了5.1%。
▼過去醫師依賴人工作業製作骨密度報告的作法,首先是醫師在研判檢查數據時錄下資料,再接由打字員輸入系統。
▼醫師錄音之後,交由打字員依據錄音檔聽寫,把骨密度檢查數據輸入系統,整個過程頗為耗時。
熱門新聞
2024-11-29
2024-11-20
2024-11-15
2024-11-15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