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llman.org
不過是幾年以前,許多企業還在爭論開源是否是未來趨勢,令人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微軟前CEO Steve Ballmer形容開源為癌症,微軟創辦人Bill Gates更是批評說,Linux像是學生在玩遊戲,市場不成熟,因此,在商業市場中,相信Linux根本做不出什麼厲害的東西。
不過,隨著主流的開發平臺逐漸開源化,加上版本控制服務GitHub興起,開源深入了各個領域,如Linux接管了超級電腦的市場,以全球前500大超級電腦來看,2014年,內含Linux作業系統的超級電腦,已經成長到了485臺,使用微軟的作業系統只有1臺,不過,在2000年為54臺,約只占了百分之十。
而Linux核心,甚至已經深入到各個產業之中,包括隨身攜帶的手機、平板,家裡用的桌上型電腦,公司大樓內的伺服器,甚至還飛上了天空。
如Linux基金會於2014年10月,宣布成立了無人機程式碼專案Dronecode Project,將集結所有與無人機有關的開放原始碼專案與資產,以打造一個共享的無人飛機(Unmanned Aerial Vehicles)開放原始碼平臺。Linux基金會執行總監Jim Zemlin表示,開放原始碼軟體與協作開發將能精進最先進領域的各項技術。
而在2014年,微軟新任CEO Staya Nadella上任後,開始喊出「微軟愛Linux」,更在同年11月,決定開源釋出.NET伺服器端核心,讓.NET應用可以執行在Linux上和Mac OS X,為開源界投下了一顆震撼彈,這更是開源史上的新里程碑。連微軟也不得不承認,開源已經成為主流趨勢,還有其所擁有巨大的社群創新力量。
以目前IT產業來看,想要取得更大商機與賺取更多利益,就必須和開源合作,如鴻海宣布和Mozilla基金會合作,以HTML5發展新一代跨平臺作業系統Firefox OS。
前鴻海科技創新數位系統事業群資深處長梁文耀表示,HTML5受到重視的原因在於,除了跨平臺特性,也包括了在網頁平臺有更多的功能。另外,若產品採用自由硬體(Free Hardware),企業將自家硬體的驅動程式碼對外開源,也能延長硬體在市場存活的壽命。
OpenStack成為雲端作業系統的標準
而在雲端界被譽為雲端Linux的開源雲端作業系統OpenStack,在開源Linux基金會公布的2014年度最受歡迎的開源專案中奪得第一名,甚至可以說已經成為雲端平臺作業系統的標準。
OpenStack自2010年成立以來,吸引了許多軟體或硬體的龍頭廠商,來搶食OpenStack商機,包括紅帽宣布OpenStack商用版提供3年技術支援、Ubuntu/Canonical提供5年技術支援,惠普與IBM相繼推出了用OpenStack為基礎所打造的自家雲端服務平臺,連微軟早在幾年前宣布Hyper-V能與OpenStack互通,還包括了英特爾、思科、戴爾、惠普、甲骨文、紅帽、AMD、IBM、VMware、Ubuntu、SUSE、EMC、SAP、Seagate、WD、NetApp與NEC等。
連臺灣也有硬體廠商大舉投入OpenStack的技術研發,試圖切入到軟體與應用服務市場,包括臺灣工研院、廣達、宏碁與和信雲端等,而全球使用者社群更是超過了75個,這是繼Linux專案以來,另外一個最大型的全球開源專案。
而許多傳統的企業IT部門,也開始採用OpenStack來打造內部的IaaS平臺,如AT&T、法國Orange電信、雅虎、Paypal、淘寶網與BMW等,在各方人馬不斷湧入後,Tom FiField表示,OpenStack已經改變了雲端產業市場,在OpenStack生態系統中,現在已出現了數百家廠商,提供服務給數千家企業或機構,OpenStack也推出了OpenStack市集,其中包括公有雲、流通與應用、訓練與顧問、系統整合與驅動程式等,協助企業可以透過詳細的技術規格與產品資訊等,來比較各廠商提供的服務。
如今,OpenStack已經成為雲端基礎架構的標準,而成功的關鍵因素為何?OpenStack社群經理Tom Fifield說,在講求速度為王的世界中,由於企業需要更大的彈性與自由來擴充規模,開源釋出的OpenStack讓企業可以隨時取用各式各樣的功能與程式碼等,大大提高了企業擴充雲端基礎架構的速度與彈性。
再來,由於開源領域變化得太快,開發者必須比一般應用商業軟體的IT人,更隨時關注科技最新的變化,走在世界的最前端,Tom Fifield表示,企業使用了開源專案,就能一直跟上世界最新的進展,讓產品更具有競爭力。此外,開放原始碼的計畫或是專案,更是很好的機會讓企業或是廠商了解,世界上其他的專家,擁有什麼樣的知識與技術。
在OpenStack之後,問世才近2年的開源輕量級虛擬化技術Docker也席捲了IT世界。2013年2月,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宣布了發表Linux核心3.8版的消息,其中強化了Control Group和Namespaces的機制,實現了開源社群努力多年的Linux Container(LXC)技術。
LXC顛覆了開發者打造應用程式的思維,也改變了MIS傳統的維運模式,許多IT企業紛紛開始支援Docker,如微軟就宣布要在Windows Server內建Docker引擎等。
不過,真正的讓LXC產生巨大影響力的是,Docker公司打造出了Container的標準化平臺(請參考:迎接下一個雲端火紅技術Docker、臺灣Docker應用案例的啟發),Docker創辦人暨技術長Solomon Hykes表示,Docker真正的價值就是讓人們建立共識,而非在於技術,真正實現了開源的精神。
臺灣少數幾位的國際開源社群領導者唐鳳,也參與了Docker專案的開發,她說,Docker是基於Linux Container技術的Sandstorm社群,讓無論是架設開發環境、串接開源服務,甚至升級整套系統,都比以往方便許多,以致於讓社群開發者可以花更多心思在API-first Design上,在節省技術支援時間的同時,也讓參與者更容易變成貢獻者。
GitHub降低了進入開源的門檻
而自2008年開始,大幅改變開源界互動模式的就是GitHub,GitHub官方成員邱慕安表示,GitHub如同為程式設計師打造的Google Doc與Dropbox,目前有約240位官方人員。
邱慕安說,以前程式設計師很難可以看得到別人的程式碼,不過在GitHub之中,由於有追蹤功能,來讓開發者共同撰寫程式碼,與開發各式各樣的開源專案,如邱慕安在GitHub中建立了Accessibility專案,讓開發者回報問題之後,有一個統一的管理平臺,再交由相關的負責人員來處理。
唐鳳也說,不同於過去只有少數科技人參與的開源社群,隨著GitHub出現,讓沒有軟體開發經驗的人,也能透過GitHub增加的記錄、發布、版本追蹤等功能,讓更多的人可以進入開源圈。
GitHub 首先是藉由易用的Web界面,普及了Git的分散治理模式,幾乎完全取代了以Subversion為代表的集中模式。GitHub將開源程式碼、修訂、瑕疵回報等開發過程的產物定址成鍵連資料,進而將它們轉化成社會物件,因此產生了類似新興社群媒體的網路效應,使Google Go和Microsoft .NET團隊都放棄了自家的開放原始碼平臺,移轉到GitHub上開發,以爭取社群的支援。
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理事長蕭志榥也說,GitHub已經成為開發者討論、開發與分享程式碼最活躍場所,且GitHub甚至已經成為開發者的履歷,如果能做出很多人使用的開源專案,就可以快速增加全球的知名度,甚至增加和各國開發者討論與互動的機會。另外,GitHub更開啟了全新的商業模式,當使用者要封閉開源程式碼時,就必須要付費給GitHub。
未來,Tom FiField說,開源從90年代只有少數對開源具有狂熱的開發者組成,到如今,已經深入運用到各個領域中,代表到了21世紀,開源已經成為主流的趨勢。
唐鳳表示,由於輸入工具,如觸控、聲音、手勢、情感訊號等越來越普及,讓更多的類比表意訊息進入數位世界,與之相應的協作空間操作門檻也持續下降,再沿著新的輸出方式,如立體印製、擴增實境與可程式化物質進入生活,讓開源專案的內容也將不受平面影音文字媒材的侷限,而應用到更多的層面之中。
而在臺灣,開源社群蓬勃起飛的關鍵時間是2000年,自由軟體之父Richard Stallman來臺灣演說後,臺灣開源社群於2001年成立了第一個開源法人組織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隨著臺灣開源社群越來越蓬勃發展,唐鳳說,之前主要由軟體工作者參與,但隨著創用CC、自造文化的開展,現在文字、硬體、音樂、影像、設計、教育、政治工作者,也都開始參與開放文化,表示開源的範圍愈來愈廣闊了。
熱門新聞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