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採CC BY 4.0授權,作者Piers Cawley,網址:goo.gl/PSAlk9
早在1996年曾被媒體形容為臺灣十大電腦高手的唐鳳,是臺灣少數具有國際開源社群影響力的人,在GitHub開源社群平臺上開發了2百多個開源專案。她更是Haskell開發語言和Perl 6語言的核心貢獻者也是社群領導者之一。
什麼是Haskell?這是一個1990年現身的純函數式程序,許多現代開發語言都受到Haskell的影響。就像是實驗物理深深受到理論物理的影響一般,Haskell語言可說是開發語言界的理論型。而唐鳳正是Haskell 2010年標準的設計者。
唐鳳也致力於推動自由軟體國際化,2010年起成為了蘋果推動雲端服務在地化的顧問,不只如此,她更用IT人獨有的方式來關心社會運動,和社群朋友共同在2012年參與太陽花學運幕後社群組織g0v,也在去年底成為行政院顧問,參與政府透明化和網路法律推動工作。
影響力遍及國內外開發社群的技術底子,卻是唐鳳從小自學而來的。她從國一後,就再也沒有去學校上課,那一年是1994年,正是Tim Berners-Lee剛發明WWW的時候,連開源這個名詞都還沒出現。
當時才十多歲的唐鳳發現:「不需要經過中介,就可以接觸到我感興趣的東西」。透過網路,直接向世界汲取知識,這是唐鳳一路自主學習累積的秘訣,也正是開源社群共享知識慣用的模式。早在開源興盛之前,她就過著開源風格的生活,自然也成了臺灣最早一批投入開源的先鋒。
Q 是什麼機緣開始踏入開源界的?
A 二十年來我都在做Web相關的工作,初次接觸開源是在 1993 年左右,接觸到Peter Deutsch等人開發的Archie檢索系統,以及 1994 年 Annihilator等人開發的ES LPMud系統。之後短暫參與Gopher超文本社群,但因明尼蘇達大學開發團隊要求收取權利金,所以轉向Tim Berners-Lee新提出的Web架構,並參與相關的Usenet與Perl CPAN 社群,之後一直持續到今天。
開源這個詞在1998年才出現,不過之前已有作為其基礎的黑客文化與自由軟體運動。當時因為自己對計算語言、人工智能和網絡社會很有興趣,發現許多的工作者都在線上,相關的工具也往往都是開放的,所以會覺得作品跟大家分享是自然的事情,比較像一種生活方式。
Q 為什麼開源對這世界很重要?
A 開源提供了這世界第四種不以利益為前提的交換模式。目前這個充份資訊化的世界,已經進入匱乏、分配與科層等交換模式難以為繼的時代。此時開源社群提供了一個示範,由「向不特定人分享」開始,經過「集合眾人貢獻」的過程,使能夠永續、接力與共享的創造得以發生。
傳統上,有三種為人熟悉的交換或市場營銷行為。第一種是內團體(In-group),就像我們同在一個家庭,或者是處於同一個「社區」裡,當中有分內團體(In-group)和外團體(Out-group)。家庭或是這些內團體的成員,他們會共享一切、交換一切,可是他們不會跟外人,比如說非我族類分享。
第二種交換,就是我們在政府或者是其他層次結構中看到的,我們只會跟梯子上方或下方的人進行交換。比如說,我只會向我的經理報告,然後我的經理會跟他們的經理報告,再往下分配資源。這種交換是完全科層式的。
第三種就是我們跟任何有錢的人交換。我們向有錢的人提供服務或貨品,然後我們用這筆錢再與別人交換,與其他向我們賣東西的營銷者交換。基本上就是使用貨幣交換。
可是,如同提倡女性學習Ruby程式語言的實踐者Linda,在Kickstarter所發起的募資活動,以行銷者的身份參與開放源碼,你就能學會世界上第四種交換模式,也就是說,你可以自由地跟世界上任何人,為了任何目的而交換。這是一個非常革命性的想法:我不在乎你是否跟我來自同一個族群;我不在乎你是不是臺灣人。我不在乎你是不是老闆或經理;我不在乎你有沒有錢。我想向你提供我的服務,我就慷慨給你。
我們已經證明了,第四種行銷方式比起前三種傳統交換模型,能夠更有效地在更短的時間內接觸到更多的人。這將會是 21 世紀的潮流。參與開源社群,你會親眼看到它如何運作,以及掌握它的運作方式。
Q 您認為充分資訊化的世界為何會進入「匱乏、分配與科層等交換模式難以為繼」的時代?
A 有了網際網路,人們可以直接聯繫到任何一個人,而發行給十萬人跟一百萬人時,成本並不會增加。但網際網路的特性除了發布之外,更重要的是交互連結,「每個人做出的超連結,都是慷慨無私的展現,邀請讀者離開作者的頁面,去看看其他人是怎樣看世界的。」
舊有的文化交換模式,例如「製作大英百科全書很耗時,所以要賣很貴」是資源匱乏的例子,而「學校沒有那麼多經費,大家要輪流到圖書館借百科全書」則是指分配不公上的問題,然而「借閱規則要由校方制定」為科層制度下的產物等,與上述交互連結的文化相比,顯然是蒼白而緩慢的。
除了文化傳播外,在公共領域裡,對於習慣直接聯繫,並且在不設定特定用途的網際網路上生活的行動者來說,舊有的參與和運動型態也難以沿用。這裡可以引用西班牙社會學家Manuel Castells的觀察:「從歷史上來看,社會運動依賴特定通訊機制的存在:謠言、布道、手冊和宣言,從講臺、出版界出發,透過種種可行的交流方式,在人與人之間流傳。在我們的時代,多重模態的橫向交流與數位網路,是史上最快、自主性、互動性、可重編程性及自我擴張性最高的交流方式。
從事社會運動之個體間的通訊機制,決定了社會運動本身的組織特性:通訊方式愈互動、愈能自我建構,組織的層級就愈少,而運動的參與度愈高。因此,數位時代的網路化社會運動,足以成為社會運動的一種新的型態。」
Q 開源與社會運動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嗎?
A 開源是一種協作的具體方式,而自由軟體運動則是希望人們主動爭取這種分享以及協作的自由,因此開源與社會運動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這一兩年資訊科技的發展,方便的網際網路使得人們可以用分享、協作的精神,在其他的社會議題上進行工作,而開源社群提供了一些良好的運作先例與平臺,社會運動者們可以拿g0v零時政府作為起點,針對特定的議題打造相應的社群協作模式。
Q 開源改變了這世界什麼?
A 在經濟模型上,從匱乏和分配的心態,轉向豐足與分享的心態。在政治模型上,則是從科層的心態,轉向協作的心態。社會朝向後稀缺模式的轉型,需要制度和資源兩方面的配合。
自由軟體和豐足心態的連繫是從開源觀念發展的一開始就有,例如Richard Stallman在1985年撰寫的GNU宣言裡提到:「免費的提供軟體是邁向不虞匱乏的世界的一步驟……我們已經大量減少了達到目前生產力所需要的工作量,但是只有其中的一部份轉化成工作者的閒暇,因為要達到有生產力的活動往往伴隨著很多沒有生產力的活動...為了使科技對生產力的增益能實質上減少我們的工作量,我們必須這麼做[GNU計畫]。 」
Q 開源又是怎麼影響經濟以及政治模型的?
A 在經濟方面,傳統分配模式的公地悲劇模型已被證明為過時的想像,開源社群也提出分享經濟作為新的思考架構。其中除了臺灣近年較為熟悉,由Clay Shirky提出的串聯模型之外,Jeremy Rifkin提出的零邊際成本模型和Yochai Benkler提出的協造共有模型,都是從開源社群實地觀察出來的思想。
政治方面,開源專案去中心化的成功運作,促成了各地的網絡民主實驗。Lawrence Lessig將開源理念擴增為,以創用CC為先導的自由文化運動後,也進一步針對美國的金權政治結構,用群募模式來經營以獻金透明化為訴求的新政團,以改進現有民主體制。更接近安那其的這端,則有柄谷行人提出透過開源分享的實踐,來消弭國族與資本造成的隔閡。
Q 各國開源社群有什麼差異嗎?
A 開源社群較無國家的觀念,因此除了使用的語言之外,並沒有顯著差異。早年比較需要做翻譯工作來連絡社群,但現在自動翻譯進步,參與者的英文大致都沒有問題,因此國際連結的動能也很強。
Q 亞洲開源社群活動情況如何?
A 我在開源社群認識許多日本朋友,在地社群非常發達,也多次造訪當地的友人。而中國的線上社群很活躍,尤其是翻譯的協作能量很強。從中國友人處瞭解到的在地開源社群,往往是以企業與國家經濟政策為推動力量,和臺灣的草根發展方式稍有不同。(編按:開放知識基金會以政府開放資料的程度排名,前8名皆為歐美國家,第9名是印度,而臺灣是第10名,日本則在第18名,中國在第60名。)
Q 過去臺灣的開源社群活動跟現在有什麼差異嗎?
A 臺灣早期主要由軟體工作者參與,但隨著創用CC授權與自造文化的開展,現在文字、硬體、音樂、影像、設計、教育、政治工作者,也都開始參與開放文化,資源觸及的範圍也越來越廣闊。
文字如Wikimedia,硬體如Arduino/Thingiverse,音樂如 Blend/SoundCloud,影像如 YouTube/Flickr,設計如Behance,教育如Khan Academy/OCW,科學如arXiv,政治如g0v 等。
Q 開源發展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A 早期主要是與工業時代的「軟體製造」模式相互拮抗,但隨著「軟體即服務」概念被廣泛接受,現在在軟體界推行開源模式已經沒有特別困難之處。延伸到其他社群時,可能也會經過類似的過程。
Q 開源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A 我想主要會靠「更多元化的參與者」、和「更跨領域的專案」,來觸及生活的更多層面。
在參與者方面,隨著紀錄、發布、版本追蹤成為表現活動的一部份,例如這份共筆(編按:本次iThome記者與唐鳳的採訪在共筆服務Hackpad上進行),只要有溝通或創作意願,即使只有零星的時間也能進入社群協作,不再只是少數嫻熟工具、時間充裕的創作者才能參與。
在跨領域方面,輸入工具的普及(觸控、聲音、手勢、情感訊號等)讓愈來愈多的類比表意訊息進入數位世界,與之相應的協作空間操作門檻也持續下降,再沿著新的輸出方式(立體印製、擴增實境、可程式化物質)進入生活。這樣一來,開源專案的內容也將不受平面影音文字媒材的局限。
Q 給開源界的新手一些建議吧!
A 具備語文溝通、邏輯思維的能力是必要的,其他只要保持好奇心即可。想做到什麼,就動手去做。真心想做一件事時,全宇宙的「沒有人」都會來幫你的。第一步就是把你的想法放到某個空間,讓其他人可以看到,並且歡迎大家提出改進,不用怕想法不完整,也不用覺得有瑕疵很丟臉,Leonard Cohen 所說:「萬事萬物都有缺口,缺口就是光的入口。」
跨國企業及政府顧問|唐鳳(Audrey)
開源資歷 累積20年的Web開發經驗,在開源社群Github有200多項專案,Haskell開發語言和Perl 6語言的核心貢獻者,擁有豐富的程式國際化以及在地化經驗,現為g0v的重度參與者,並且在行政院、Apple、牛津大學出版社以及Socialtext擔任顧問。
本文線上採訪過程原稿另以創用CC 4.0授權方式公開(
熱門新聞
2024-11-18
2024-11-12
2024-11-20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