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於今年2月接任行政院科技政委顏鴻森表示,將於今年8月推出攸關未來8~16年科技政策發展的科技政策綱領。

圖片來源: 

iThome

行政院科技政委顏鴻森日前在科技會報記者會上表示,為了擘畫國家未來8~16年長期科技政策方針,在行政院長毛治國的支持下,將於今年8月底前提出「科技政策綱領」草案,作為政府科技發展計畫的上位政策指引,落實國家科技政策的長遠規畫方針。此外,下一個4年(2017年~2020年)科技政策發展方向定調為生產力4.0,並於6月初舉辦策略會議。

預計8月推科技政策綱領草案,作為國家長期科技政策方針

顏鴻森表示,目前臺灣科技政策發展的參考都是4年的短期規畫,相較其他國家的科技政策發展方針動輒以10年作為規畫年限,臺灣的規畫時程顯然較短。

現在臺灣科技政策的政策參考方針,主要是以2013~2016年版的「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為主,再搭配其他政府施政方針作為科技政策的決策方向。而相關科技政策的產出,則是根據每4年召開「全國科學技術會議」的會議結論制定的。

雖然這樣的決策模式是根據「科學技術基本法」第10條規定,但顏鴻森說:「這種根據會議結論做出來的政策方針,加上只有規畫4年期的科技發展,對於國家整體的科技發展助益不大。」他表示,世界各國的科技政策發展至少都是8年起跳,也有16年的規畫,攸關國家未來競爭力的科技發展,更不會因為政黨輪替而有所中斷,「因為科技發展是英雄所見略同。」他說。

他並以同為亞洲國家的南韓的國科技發展願景為例,南韓宣稱,要在2010年進行制度創新變革,到2020年躋身世界先進國家之林,到了2030年,南韓則要變成世界一流國家。南韓政策願景規畫時間橫跨20年,「手段、方式可以不一樣,但發展願景目標是不變的。」他說。

因此,為了規畫更長遠的國家科技發展願景,顏鴻森表示,作為科技發展政策審議的科技會報,在毛治國的同意下,決定著手制定「科技政策綱領」。他強調,這樣的政策綱領是屬於上位的政策位階,適用各個面向、也不限制某個特定產業,他認為,重點在於真正讓產業規模大起來,可以聘僱足夠的研發人才、有足夠的產值,支撐國家未來的科技發展方向。

也就是說,現階段具有足夠產值以及有發展前景的產業,都可以是科技政策綱領的發展方向,但顏鴻森強調,除了高產值產業外,還有其他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還在持續觀察中。他表示,最遲,會在今年8月底前提出「科技政策綱領」草案供大家討論,再送交行政院院會同意,作為政府未來施政的參考依據,也會作為科技預算分配與運用的參考。

除了國內的集思廣益外,顏鴻森表示,這個科技政策綱領的發想,也會參考包括荷蘭、以色列和南韓等國家的科技政策發展方針,作為未來政策參考。

推動生產力4.0,作為下一階段科技政策發展方向

除了制定科技政策綱領的長期規畫外,政府施政也面臨下一階段4年期(2017年~2020年)科技政策規畫的困難,因此,科技會報也藉由將於6月初舉辦的策略會議結論,作為下一階段國家短期的科技政策發展方向。

策略會議主要討論的議題包括,由經濟部工業局、技術處、商業司和農委會參與的生產力4.0產業與技術發展策略;由科技部、經濟部技術處和衛福部負責的前瞻製造科技與創新應用發展策略;以及由教育部、科技部和經濟部聯手的工程智慧科技人才培育與產學連結策略等3個面向。

顏鴻森認為,生產力4.0簡單的說法就是,透過物聯網(IoT)、雲端技術和大資料分析技術,為產業帶來加值的效果。所謂的生產力4.0就是邁向生產製造彈性、換線智慧化的模式,而生產力從1.0到4.0其實就是臺灣產業發展進化的過程。最早的1.0指的是生產製造程式化,到2.0就是生產製造整線電腦化,目前臺灣處於生產力3.0的模式,除了生產製造電子化外,也包含導入企業資源規畫系統(ERP)及製造系統數位化。

不過,要提升到生產力4.0則需要其他的關鍵元件,例如:感測技術、機器聯網、大資料決策、生產機器人控制與人機協同作業,以及智慧化彈性(客製)生產系統在內。科技會報也將藉由舉辦生產力4.0科技發展策略會議,聚焦討論如何促進臺灣生產力數位化以及機器聯網化(M2M)發展。

 

新任行政院科技政委顏鴻森

甫於今年2月接任行政院科技政委一職的顏鴻森,原本是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專長機構學,也是臺灣早期就投入產學合作的專家學者。他形容自己是從「宅男教授」演變到「宅男政委」,喜歡「安安靜靜、不問世事」,除了自己煮早餐、晚餐外,更力行晚上九點半睡覺、早上四點半起床寫書的宅男生活。目前督導的部會包含:衛福部、科技部,兼任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召集人,未來也關注生技與資通訊等科技產業的發展。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