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後,臺灣製造業公司在今年春天時,它手頭上的現金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這是在這學期EMBA課堂上,我對多位任職於業界的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希望他們用第一手的業界經驗來思考最新的產業現象。

多數學生都直覺地回答我,答案是現金減少。答錯了!正確的答案是現金增加。臺灣製造業的營收方式,大多數是先付款再收款,應收帳款的期程比應付帳款的期程還要長。在今年春天的景氣衝擊下,其實製造業者擁有的現金反而是增加。為什麼不減反增?

在這波景氣衝擊下,臺灣這群採取訂單生產的製造業者,其實下單顧客並沒有大量倒閉,製造業者還是持續收到訂單和前期貨款。從客戶下單,業者接受訂單、根據訂單備料,開始生產一直到生產完畢,大概需要2~3個月。多數業者採海運出口,在途的運送時間大概需要10周,也就是2.5個月。最後顧客收貨、驗收、月結立帳付款,整個作業程序至少要1個月。對以外銷為主的製造業者而言,除非是過去常見的在出口碼頭交貨取款,應收帳款至少是6個月。

換句話說,製造業者從開始訂購材料,準備開始生產,到最後實際收到客戶付款的金額,大概是半年到9個月以後。製造業者在今年春天時,其實還是持續有半年前的訂單帳款進帳,現金收入沒有立即停止。

再加上,製造業者每月結算材料帳款時,通常開立1~3個月的支票期票。春天生產的訂單材料費,要到夏天開始後,才會從銀行戶頭扣款。這是臺灣製造業典型的現金流動情況。

若進一步用假設性的數字來推理。假設,這間製造業公司在去年九月時的銷售金額有100個單位。而金融海嘯讓美國市場在去年秋天衰退了15%,因為長鞭效應的影響,讓這家業者的訂單也跟著衰減了50%。所以,從去年10月起,該公司只需訂購50單位的材料就可以滿足產線所需。

從帳面來看,這間公司在今年四月時,仍舊可以收到去年九月訂單的100單位帳款,但只需要負擔今年1月的50單位材料款項(因業績剩一半),甚至更少。一進一出之間,如果應收帳款沒有意外拖延或欠收,該公司當時手上現金不但沒有減少,還增加50單位。

根據這個道理反推,等到今年秋冬,若景氣回升,業者的訂單又開始增加時,反而會開始出現很多需要抒困的企業,需要向銀行借錢來付生產材料的款項。

答對這個問題的學生,多半都認為是裁員或減少投資等原因讓現金增加。其實不然,像裁員這些因素只是節流,不會增加現金流。只有在現金流入時,又同步進行節流,才會讓增加的效果大幅提高。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才會是現金增加。

上述過程,只是運用一般的常識來進行推論,就會發現直覺的答案是錯誤的,經不起推理的驗證。

你不要認為這個問題和IT無關,其實很多企業對IT系統導入的判斷,往往沒有縝密的推理。對程式設計師來說,的確無關。但CIO若是企業核心的內圈人,怎會無關?除非你不想進入內圈,或永遠只在外圈。

管理工作的本質,主要都是在周邊條件不完全清楚的情況下做判斷。就像賭博,在關鍵時刻,你的判斷對,別人判斷錯,你就勝出。10次你有6次正確,別人只有4次,你也能贏。那麼你會想如何判斷?依賴直覺?社會常識?還是你的推理。口述⊙范錚強,整理⊙王宏仁

作者簡介:
范錚強-中央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曾任國立中央大學資管系主任多年,任內創立資管所碩士班,曾應邀到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任客座教授。學術方面,擔任過中華民國資訊管理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以及第三、四屆理事長。范教授長期擔任多項政府專案審查人,包括經濟部軟五計畫、ABCDE計畫、企業體系電子化計畫、商業體系電子化計畫、物流運籌業電子化計畫、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旗艦計畫等。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