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運算是最近的熱門話題之一,國際軟體大廠紛紛來臺鼓吹,臺灣IT供應商想盡辦法讓自家產品和雲端運算搭上線,政府部門也考慮在產業政策中納入雲端運算計畫,連新竹硬體廠商都躍躍欲試地投入雲端運算產品的研發。但是,我向來採取比較務實的看法,對於那些狂熱追求新技術的人,我總是會潑他們冷水,雲端運算當然也不例外用更長遠的角度來看,30年前是Mainframe大型主機盛行的年代。所有運算能力都集中在中央主機,使用者的終端機沒有任何處理能力。80年代初,出現了個人電腦,和大型主機剛好相反,PC使用者的所有運算能力都在使用者端,不需要任何後端伺服器的處理。

時間繼續前進,出現了Client-Server架構,將運算工作分布到本地端處理和中央伺服器端之間。隨著伺服器效能提高,網路速度也加快後,開始出現Web模式,透過網頁伺服器提供服務,個人端就只需要瀏覽器。

現在熱門的雲端運算,鼓吹將資料放在遠端伺服器,使用者端只剩下一臺電腦,一套瀏覽器,又回到中央運算的模式,這和30年前的大型主機年代的概念相同。這當中有反微軟陣營,削弱微軟視窗作業系統的策略。

運算發展趨勢就像來回不已的鐘擺,不停地在中央化和在地化之間擺盪,今天雲端運興起,總有一天,還會再擺盪到另外一端,我的看法是趨勢一定會回來。如果你沒有立即的需求,就跳進雲端運算的領域,五年後可能會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技術。

電腦使用型態的發展是處理器運算能力、網路頻寬、儲存等幾項技術之間的平衡結果。不同年代平衡點不一樣,就會發展出不一樣的使用型態。

對雲端運算而言,網路頻寬是最關鍵的一項,因為雲端運算最根本的前提是需要一個可靠的網路環境。我們的網路環境是否足夠支持雲端計算?

最近美國AT&T電話網路被iPhone塞爆的事件反映出網路的脆弱。幾乎所有美國iPhone用戶都透過iPhone上網,大量網路傳輸資料導致AT&T的電話網路系統無法負荷,發生漏訊或遺失電話的情況,電話網路不再是可靠的。

現在進入雲端的人還是少數,所以,網際網路還是足夠可靠的環境。但當所有人都使用雲端運算後,網路環境就可能會不夠可靠。今天,網路不夠快,我們還可仰賴個人電腦的功能來工作。但進入雲端,網路一旦出現問題,我們就放假了。

不僅如此,未來眾人對於網路可靠性的承受能力將會越來越低,現在可承受的一點點不穩定事件,未來都會造成巨大的衝擊。臺北捷運當機停駛就是最好的例子。過去沒有捷運的時代,從公館搭車到臺北火車站五成機會可以在半小時抵達,但也有五成機會因塞車而需一個半小時才會到達。臺北市民自然而然地會採取一個小時抵達的因應措施,提早出門。

捷運通車後,從公館到臺北火車站每次都只需不到半小時,可靠性非常高,市民行為完全改變成半小時的模式。萬一,捷運突然出狀況,從半小時變成45分鐘,就會完全打亂所有人用半小時規畫行程的模式,已經高度可靠的環境,對不穩定的承受力就越弱,衝擊也越大。

雲端運算最大前提是需要可靠的網路環境,這個前提如果不存在,不用一、兩年,雲端運算就會完全垮掉,這個前提會不會消失呢?我認為有可能。口述⊙范錚強,整理⊙王宏仁

作者簡介:
范錚強-中央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曾任國立中央大學資管系主任多年,任內創立資管所碩士班,曾應邀到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任客座教授。學術方面,擔任過中華民國資訊管理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以及第三、四屆理事長。范教授長期擔任多項政府專案審查人,包括經濟部軟五計畫、ABCDE計畫、企業體系電子化計畫、商業體系電子化計畫、物流運籌業電子化計畫、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旗艦計畫等。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