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物─林信良(良葛格)--作者、技術顧問、講師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畢。於網路上經營開發技術相關網站「良葛格學習筆記」,撰寫電子書、發表技術文章、影音教學,因而成為著名網路寫手,目前累積技術文件千餘篇,並於JavaWorld@TW網站擔任版主(暱稱caterpillar)。著作包括《良葛格Java 學習筆記》、《Java SE 6 技術手冊》、《Spring 技術手冊》、《Spring 2.0 技術手冊》,並翻譯《Ajax in action》中文版。目前從事技術書籍寫作、翻譯、技術顧問及講師等工作。



在Java界為人熟知的「良葛格」,因為持續地於JavaWorld@TW論壇發文分享技術心得,而受到站長林上傑的注意,引薦他出版《良葛格Java學習筆記》。從這個起點開始,本名林信良的良葛格,陸續出版了多本Java相關的書籍,內容淺顯、好入門。後來也因此而進入昇陽教育訓練中心,成為Java講師。

高雄出身的林信良,講話帶著微微的臺灣國語,但親和力狠強。我們參與了一小段林信良的上課過程,發現他很懂得善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物件導向觀念,以生活化的方式解釋,讓人易於理解,確實他是在「授業及解惑」方面下過苦功。

不怕被問倒,只怕學員不提問
談到上課的經驗,林信良表示:「臺灣學生普遍不敢問問題,但我積極鼓勵他們提問。」

於是在他的課堂上,學員發問很踴躍,休息時間也有人來請教實務上遭遇的問題。雖然下了課也不得閒,但林信良認為這是教學相長的過程,可以藉此增加接觸實務的機會,所以也樂此不疲。

不過也有一些壓力很大的狀況,林信良回想有一次接手竹科知名企業的包班課程,表示:「整整兩天沒睡。」主要壓力來自於前一位授課講師被「退貨」,臨危授命的他,擔心無法扭轉學員心中的不良印象。而且,竹科的工程師素質一定很高,不知道什麼樣內容的技術,才是他們真正想學的。

林信良忐忑不安地到了現場,了解狀況之後,才知道這間公司安排一系列從基礎到高階的Java課程,其實是給所有員工的福利,所以來上課的學員未必是具備程式開發背景的人。前一位老師技術能力高強,但講得太過專業,所以許多學員感到鴨子聽雷。於是他調整上課方式,以更淺顯的說法教學,終於順利結案。

面對沒有教材的課程,備課壓力大到胃潰瘍
除了教學技巧,上課前的準備也很重要。林信良遇過好幾次特殊的情況。

例如有一班與「安全」有關的Java課,需要準備兩天的課程。然而,官方教材資料太少,林信良只好自己搜集資料完成教學。

更慘的經驗,是接到自己不熟悉的主題,卻又沒有教材的課程。林信良談到第一次接Java效能的課程,就是完全沒有教材的情況。他為此翻遍Java書籍,只要看到是跟「效能」有關的章節就撕下來。他把這些資料裝訂在一起,然後仔細研究整理成投影片,再設計教學內容。

後來林信良不但順利上完課程,而且他設計的投影片,成為昇陽中文版Java效能課程的官方教材。這種「無中生有」的備課經驗,雖然讓林信良壓力大到導致胃潰瘍的毛病,但他認為這種強迫學習,也讓自己學到不少東西。

雖為知名Java講師,其實是電機界的逃兵
這樣一位出書又教學的Java專家,其實並非資訊科班出身。林信良的本科系,是外人眼中的二類組第一志願──臺大電機系。不過林信良坦言並不喜歡電機系「大學時期只要是『電』字開頭的科目,成績都很爛。」

林信良隱約感覺自己的興趣不在電機。在當兵站哨時,認真思考未來的方向:畢竟電機相關的課程,是大學時代的主力,工作機會又多在薪資優渥的新竹科學園區。臺大電機系在資訊方面的科目,只占1/3,若轉往資訊領域發展,等於是要放棄2/3的所學。

最後林信良仍決定背棄電機,選擇自己的興趣,在資訊界從頭開始。於是退伍後在高雄的一間小公司,從月薪3萬元的程式設計師做起。

好奇心驅使他前往上海讀書
由於工作表現良好,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已升至副理,薪水調至53,000元。

也就在這段期間,林信良因工作上有和中國企業往來的機會,發現對岸IT人的技術能力,不如想像中差,而且以簡體字發表的技術資訊,也不輸臺灣人的水準,於是興起去中國的念頭。

2003年左右,林信良眼看公司營運走下坡,已經開始裁員,於是乾脆自請離職,到香港參加港澳臺聯合招生考試,考進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系攻讀碩士。

林上傑和王森給了他揮灑的舞臺和機會
在上海讀書之餘,林信良同時也在臺灣的JavaWorld@TW論壇分享技術文章,逐漸建立起知名度。林上傑長期觀察林信良發文的內容,覺得這人的文筆及技術能力有一定的水準,於是不斷地勸說他整理發表的文章出書。

林信良一開始的意願不高,但到了上海的第二年,眼看積蓄快用完,終於聽進林上傑的話,出版他的第一本書《良葛格學習筆記》。

講到這裡,林信良認為自己生命中有兩個很重要的人:「一個是前昇陽教育訓練中心經理王森,另一個就是林上傑。」林上傑建置的JavaWorld@TW給了他發揮的舞臺;而王森則是給他機會的人。

林信良結識王森,是在2005年的JavaTwo大會。談到兩人的第一次接觸,林信良形容:「拿到『昇陽教育訓練中心經理』的名片時,有一種很不真實的感覺。」這個頭銜,實在高不可攀。王森當時提到希望請林信良寫教材,他還以為是客套話。

然而不久之後,王森又透過MSN邀請已回到上海的林信良寫教材。而且,在他一個字都還沒動筆的情況下,就直接付清教材費用,這點令林信良感到不可思議。

事實上,在那個時間點,寫教材的機會,對林信良意義重大。因為經濟上已逐漸無法負擔學業與生活所需,於是,他猶豫著是否要繼續學業。

王森得知情況之後,力邀他回臺灣昇陽教育訓練中心教Java,雖然家人認為花了兩年,卻沒有拿到碩士學位很可惜,但林信良肯定地說:「我在該離開的時候離開,並沒有遺憾。」他也強調Java和物件導向的觀念,都是在交大時期打下的基礎,所以上海那兩年是意義深重的,絕對沒有白費。

轉彎的勇氣來自於之前的累積
回顧林信良放棄電機之路以後的過程,人生就像轉了幾個大彎,外人看來覺得他充滿勇氣,敢走一條較少人選擇的路。但林信良解釋:「我不是沒有任何把握就轉彎。」

離開電機領域,是因為自己資訊方面的表現確實比較好。而前往上海讀書,一方面是因為公司走下坡,另一方面是有一筆4、50萬元的積蓄,當時就算不工作,留在高雄也可以活兩年,所以並無後顧之憂。

而中斷上海交通大學的學業,林信良自認是評估後的選擇。他當時在臺灣已經出書,所以對寫作能力有一定的把握,因此不擔心生活過不下去。剩下的,只是實踐想法與興趣的勇氣。

林信良跟我們說:「不要怕走錯路,因為人生沒有白過的,只要認真過,就不會白費的。」但他也強調離開既有的生活模式,要有一定的把握。

他建議IT人,若想這麼做,要衡量本錢。如果現在的本錢是十分,轉彎可能會損失六分,但若可以把剩下的四分,包裝成七分甚至八分,就有嘗試的可行性;否則就應該務實工作,不要想太多。文⊙李延華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