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行動裝置的普及和App市場成形,電子書的接受度逐漸提升,不少廠商投入了電子書平臺經營,國外亦有作者電子書銷售得不錯。
相較於紙本書出版,程式人們要切入電子書出版確實少了許多成本及門檻,只是電子書經營大家都還在摸索中,與其不斷地以紙本書為出發來思考電子書模式,不如重新從三個角度來看待。
出版社不是妖魔
紙本書與電子書一眼就明瞭的最大差別,就是一為實體存在、一為數位儲存,因而在推廣電子書的過程中,實體與數位的成本差異,最常被拿來作為批評與歌功頌德的對象,這個出發點沒有錯,只是後續常容易走向妖魔化傳統出版社的論調,每每開始比較紙本與數位出版下,作者可以拿到的版稅差異,傳統出版社就是處處鉗制著作者脖子、層層瓜分掉書籍利潤的兇手,而在一邊妖魔化出版社的同時,一方面又期待出版社對電子書做些什麼,感覺像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情懷。
想將作品由經由紙本出版,出版社就必須先負擔實體上的成本問題,美術、排版、印刷、裝訂、庫存、書籍運送都是成本,出版社尚有人事成本,編輯與作者在寫書過程中必須協調、業務人員推廣、各種行政流程等,為了在一開始就降低風險,就得先與作者在版稅比率取得一個平衡,而為了在後續降低銷售風險,就得評估或詢問作者市場何在,或與作者協調出適當的書籍內容……
Peter Armstrong在《Lean Publishing》就提到「一本書就是在創業(A book is a startup)」,存在著市場、技術等風險,而且成功率很低,出版社就像是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提供作者資金,而有時也會要求作者遵循某些方向,編輯、排版、美術與作者等一群人必須長期合作,才能讓一本書成型。
既然一本書的成型就是在創業,那麼作者想將書籍透過紙本出版時,就像是在尋找一群志同道合的創業夥伴,並且要慎選提供風險投資的公司。
就我多年來出版紙本書的經驗,一個好的出版社、溝通良好的編輯、美術與排版、認真推廣書籍的業務、作者本身與書籍內容等要素都得結合起來,才能決定一本書銷售是否良好,而不只是作者知名度或書籍內容多麼優秀就能決定一切。
如果你曾與傳統出版社合作而覺得他們是妖魔,那麼你是選錯了創業夥伴與風險投資公司,以此作為推廣電子書的理由並不適當,如果你沒與傳統出版社合作過,就認為他們是妖魔,那用自我想像的妖魔來作為推廣電子書的理由,就更是偏頗了。
自由出版是一人創業
談到電子書,多半談到的好處是,作者可自行掌控寫作與出版,如果單就這個角度來看,自費出版早已具備這個概念。
早期自費出版是作者與印刷廠合作,只是作者會面臨難以進入書店銷售的問題,後來有出版社提供自費出版服務,提供排版、印刷、通路銷售等出版專業,然而印製、經銷、庫存等實體成本由作者負擔,書籍成品與後續多數獲利為作者擁有(依不同出版社提供之服務,而有不同拆分比例)。
相較於傳統出版方式,自費出版的作者更能自由、自主地掌控寫作與出版的過程,因而亦有以自由出版來形容此一模式,國外則稱為Self-publishing。
選擇自由出版模式,顯然地,作者就必須負擔全部或部份原本由出版社承擔的成本與風險,本身並需具備排版、印製與經銷等專業,書籍出版後續也並非沒有風險,仍得面臨書籍銷售不佳的可能性,這使得作者自行負擔的成本與創作過程耗費的時間可能付諸流水,如果說一本書就是在創業,那自由出版就是一人創業,網路搜尋「一人創業」會面臨的各種問題,自由出版本身都可能面對。
不少一人創業成功的例子,都是創業過程中逐步建立不錯的口碑,消除了最終產品銷售不佳的風險;回到出版來看,不少在BBS或Blog累積了讀者口碑而後出版成書的作者,由於有可見的讀者群與市場,消除了書籍銷售不佳的風險,多半都有不錯成績,出版即創業、逐步累積口碑以消除風險的概念。
在Peter Armstrong對Lean Publishing的定義中也可以看到:「精實出版是在進行自由出版,在選擇傳統出版流程付梓之前,你會持續撰寫並以讀者回饋來對書籍進行演進」。
要持續撰寫並以讀者回饋來對書籍進行演進,在沒有網路的時代幾近不可能(紙本報刊雜誌大概是最接近的形式),在網路的世界,在BBS或Blog上開放內容以累積口碑是個形式,而在電子書平臺漸漸成熟的現今,直接以書的形式發表成了可能。例如,《羊毛記(WOOL)》的作者Hugh Howey一開始在Amazon網站自由出版,並透過各種管道與讀者互動,根據讀者回饋調整寫作策略,在Amazon締造優秀的銷售成績;另一個例子是Peter Armstrong,他創建了Leanpub網站,並在《Lean Publishing》書中鼓勵作者們:「Publish early. Publish Often. And listen to your readers.」
概念整體性、頁數與定價間的平衡
如果將出版比喻為創業、自由出版比喻為一人創業,就可以發現兩者差別,在於出版的成本與風險被逐步消除,因而作者得以逐步取得更多的自主性,透過電子書形式與平臺,則只是更進一步消除了印製、庫存等實體成本,然而作者並不是把電子書上架了,書籍就會自然賣出,也不是賣不好再來怪罪臺灣市場太小(順便再妖魔化一次出版社)。
當自主性回到作者手上時,作者應將這份自主性進一步用來瞭解讀者群與市場,無論是採取BBS、Blog、Lean Publishing或任何可能的形式。
回到傳統出版經常被詬病的幾個問題,出版社為了讓市場最大化以消除風險,可能要求作者調整內容、增減頁數、調整定價。無論是太難再加點描述、範例,或太簡單多增加點進階議題,這類調整多半會令作者感覺,原本對書構想的概念整體性被破壞了,只是沒了這些合作夥伴的意見,作者是否明瞭將創作書籍的整體概念,會有多少讀者呢?如果以傳統版面來計算電子頁數只有幾十頁時,作者該不該出版呢?會有為了幾十頁內容而買單的讀者嗎?讀者又願意為幾百頁的電子書付出多少費用?
當自主性回到作者身上時,概念整體性、頁數與定價的難題就也落在作者身上了,有時就連電子書販售的是內容、加值、便利性,或者是同質電子書的低價競爭,也得再加入考量。
舉例而言,在國外有不少書的內容完全在網站上免費公開,需要紙本書或電子書則需付費,顯然作者販售的並不是內容,而是閱讀的便利性,或僅僅只是讀者對作者內容的尊重,有不少人認為出版社應該建立自己的社群,那麼這些人或想投入電子書的作者,有想過經營自己的社群嗎?
紙本與電子各有一片天
從以上三個角度來看,選擇紙本或電子出版,不單只是從實體成本來考量,更應仔細思考出版過程中可能的風險、市場與責任由誰承擔,實際上許多研究已經指出,在使用紙本書或電子書時,閱讀方式並不相同,不少人也會因為目的不同,而同時擁有同本書的紙本與電子版本,兩者在經銷與市場上亦有不重疊的部份。
實際上,紙本版權與電子版權本身就是分離的,Hugh Howey就採取了授權出版社紙本,但保留電子書版權的作法,畢竟他本來就能掌控電子書寫作與出版過程,這說明了作者也應思考,本身是否有能力或願意花費成本掌控這過程,如果不願意,那麼找到志同道合、能良好溝通的出版社會比較好,如果願意,那電子書出版才會是你的選擇!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2-27
2024-12-24
2024-12-22
2024-11-29
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