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教書最常被學生問到的問題之一,是「我應不應該念博士」?當大學老師最大的好處之一,則是可以用反問來取代回答問題。
我問來問問題的學生們,那你為何要念博士呢?十之八九得到的答案,都是「爸媽要我念」、「成績比我差的都念了我為何不念」、「沒想太多能念就繼續念」這類的回答。
個別來看,念博士本無絕對好壞,出自什麼樣的理由想念博士也都無不可,我們真正該關注的,反而是這些個別選擇所加總起來的集體結果:雖無正式統計,但臺灣很有可能是世界、人類史上博士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有個博士學位可能還不壞,但是太多人跟你的想法一樣,可能會讓不壞的想法變得不太妙。
博士多,光拿個博士,並不會讓你的日子變得好過,這其實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是依照過往經驗,經過我自認頗有說服力的分析,前來問卦的學生中的多數,還是會毅然決然地念了博士,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多數人都沒辦法力抗這社會視為理所當然的邏輯,即使這邏輯已很明顯地不適用於自己與當下的環境也是如此。
臺灣地小人稠,人口密度世界第二,過去我們常想到的,多半是居住與生活空間很擁擠。較少被提及的是,臺灣人高密度地擠在一起,好處是彼此交流密切,在這個網路時代,甚至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雞犬相聞,但在另一方面,卻有可能容忍「變異」的空間也小了許多,想走那人跡較少的路,總是要面對較大的壓力。而這也導致,臺灣是一個在思考上同質性很高的社會。
走爸媽告訴你的路,走前人走過的路,走眾人都說好的路,有時也可能是對的。臺灣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五十年間,歷經了幾個「兒子比老子有錢」的世代,一代比一代富裕,幾乎都要被視為理所當然。你聽從了傳統智慧,按照老法子做事,而也確乎成功了,變得比上一代更有錢、日子過得更好,那你何必做出改變?
但從這個世紀以來,我們面臨了戰後的第一次,老子比兒子有錢的「窘境」。老子比兒子有錢,為何令人發窘?因為你用了老子的方法,也賺不到跟老子一樣多的錢。
這個世界改變了,過去我們習慣的規則、熟悉的方法、以及安坐很久的位置,不但不再能讓兒子們比老子更有錢,甚至是連持平也不能。
我們的社會有那麼多人或指控或嘲弄「靠爸族」,實在是個只見其果不見其因的誤會。聽了太多老子的方法,才讓兒子越來越仰賴老子的老本。臺灣的年輕人要怎麼脫困?在我看來,老子的錢是可以拿的(不然怎麼可能買得起臺北的房子),年輕人真正需要的,是不要再當思想上的靠爸族。不管這個老子是產業大老、黨國元老、美國老大哥、還是你家中真正的老子,我們都要理所不當然,張開自己的眼睛,直視自己的處境,才有真正自己的未來。(本文為作者新書〈理所不當然〉自序)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5-01-26
2024-04-24
2025-01-25
2025-01-26
2025-01-24
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