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上網已經是許多人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手機早就是現代人的民生必需品,而具有3G通訊和Wi-Fi連網功能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之高,在2013年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功能型手機,在更多元的資費選擇與搭售模式下,想要取得這類行動裝置的門檻越來越低,不過,對於現在業者所提供的行動上網服務速度與品質,我們有更高的期待。
坦白說,我自己是一直撐到去年,才開始改用智慧型手機,並未經歷到先前3G網路服務塞車最嚴重的時期,但已經用3G上網超過一年的我,還是覺得行動上網的服務,仍有許多可以再改良的部份。
雖然3G和Wi-Fi的連線速度已經算是頗快的,但畢竟仍無法和有線網路並駕齊驅。尤其是當你在搭乘移動中的交通工具時,例如公車、捷運、高鐵,就算只是想從臉書上,開啟一個別人張貼的網址連結,都無法100%保證能立即連上。而且,你不論用3G或Wi-Fi,就算反覆更新頁面,還是一樣得不到想要的結果──連線成功,有人說,因為車上的公共Wi-Fi網路在連外時,也是用3G,當然連線能力還是會因此受限。
就算不考慮上面的情況,當我們在移動操作智慧型手機時,經常面臨不斷詢問你要切換到哪一個Wi-Fi網路,這也是滿讓人困擾的。就像網路業者、政府相關單位在很多地方也設置了基地臺,選擇相當多,讓你的行動裝置能夠隨時連接,但有時當你完成登入程序後,人已經移動到這個基地臺服務範圍之外了,此時,又要重新執行一次選擇Wi-Fi網路、驗證的流程。
為了避免上網過程中頻頻受到這種不停詢問的干擾,有時我火大了,乾脆把Wi-Fi網路停用,或是關閉「詢問是否加入網路」的設定選項,回頭繼續用3G。
最近,臺灣4G服務終於開臺,幾家主要的網路業者都已經投入商轉,很多人都樂見行動上網的管道多了一種選擇,而且資費不會比現有的3G服務昂貴太多,所以,普及度提升應該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不過,這樣的等待,相較於世界各國的積極投入發展,似乎太漫長了。
根據全球行動設備供應商協會(GSA)的最新資料,臺灣是第107個建置4G LTE的國家,若是根據OpenSignal這家專門研究無線網路覆蓋率的公司資料(2014年2月),臺灣的建置順序則是在76名以後,建置速度大幅落後,不只比歐美各國及日本、中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家慢了好幾年,連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各國,也都比臺灣早開臺。
面對這樣的結果,實在令全民情何以堪,然而,誰該負起責任?我們又如何急起直追?很多人或許也想問,如果我們未來還會經歷一次網路技術變革,能否不再重蹈覆轍?
這些問題目前似乎沒有人能夠提出令人滿意的答案,也許我們現在能確定的是4G網路的影響力將會越來越大。
根據網路大廠思科今年2月所公布的視覺網路指標(Visual Networking Index,VNI),透過3G與3.5G網路傳輸的資料流量,佔了整體行動網路流量的60%,當然是居於主流,而到了2018年,Cisco預測4G流量可成長到占50%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4G的連線數量只有15%。
4G連線量不大,流量卻能顯著增加,原因是什麼?就目前的網路應用來看,它所產生的流量幾乎是非4G網路的15倍,思科認為這種現象來自兩大原因:首先,4G連線是較上層的應用,平均使用率比一般設備更高,其次,4G因為能提供更快的上網速度,也等於鼓勵消費者採取會大量消耗頻寬的應用形式。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5-01-02
2024-12-31
2025-01-02
2024-12-31
2025-01-02
2025-01-02
2024-12-31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