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地學習,無疑是成為卓越程式人必備要素之一,在資訊爆炸、網路隨手一按,就可下載龐大知識的時代,取得資訊的成本越來越低,也越來越多元化。
近來更有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概念及相關平臺的出現,知識內容與取得方式不斷地在開放,然而真正有辦法從中建立知識體系的,仍舊只有基於興趣、需求且能自主學習的程式人。
課程、書本、網路
談到學習,課程自然是每個人最熟悉的管道,課程的價值在於講師與學員間可進行最直接交流,講師提供自身見解,學員發問尋求解惑或者提出意見激發多元想法,然而課程受到地點、時間與人數等的限制,臺灣教育下的學生,即使在學校體制外自行或公司指派下報名課程,多半也會使得課程教學淪於講師對學員單向的傳遞知識,失去了自主學習下應有的課程效果。
對於程式人來說,透過書本或許是更熟悉的學習方式,然而書本形式在內容有效性上,較難跟上成長迅速的技術,不少程式人因而主張,應當在網路上獲取最新與最實用的知識,像是Doug McCune在〈Why I don’t read books〉中,就號稱自己從沒看過任何一本程式書,原因之一就是書籍跟不上技術成長速度,另外他認為,從做中學、從程式碼學、根據需求學(而不是整本書看完),甚至是在網路搜尋最符合需求的片段資訊,對學習更有效率。
不從書本而僅從網路學習,乍看似乎匪夷所思,然而在程式人之間,一定有不少於心有戚戚焉,實際上這個現象存在已久。Joel在〈The Shlemiel way of software〉的訪談、《Code Complete》、《Peopleware》等書中,都曾談過程式人不太閱讀書本的問題,Jeff Atwood在〈Programmers Don't Read Books -- But You Should〉中談到,有證據指出在網路出現前就有了這種現象。
在網路出現之前,書本是承載知識的主要媒介,網路的出現不過是消去了部份書本存在的價值。
就程式這塊來說,程式人可以在網路找到最新且實用的HOW資訊,然而,如果需要有系統性介紹HOW的資訊,想透過網路搜尋來自行建立這類知識系統,龐大而雜亂的資訊就會造成時間與心力負擔,若想要建立系統性的WHY資訊通常更加困難,因此書的概念不會消失。
即使改變為電子書或網頁形式了,實際上,課程也不會消失,課程與書都代表著有系統的知識體系,只不過網路的出現,讓參與課程的形式有了更多彈性。
課程的新概念MOOC
近來由於Coursera、Udacity、edX等實現了MOOC概念的網站建立、獲得大量資金挹注,以及後續主打線上課程的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令MOOC聲名大噪,MOOC顧名思義是一種線上課程,然而提供大量課程資源、可讓大批學員同時參與,因而在課程、授課者、討論對象、時間、地點等各方面都可以自由地選擇,可以跨領域、跨組織或機構自由地連結學習者想要的知識。
不同的MOOC平臺會有不同的特色,以近來程式人較為熟悉的Coursera為例,它的使命中宣稱:「與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和機構合作,提供任何人可學習的免費在線課程」,執行形式上來說,Coursera都是錄影課程,目前英文課程居多,為了降低母語非英語的學習者負擔,影片全程配有英文字幕,影片也可減速播放,授課者會出測驗或習題,每個課程都有專屬討論區供參與課程的學員交流,有的課程會讓同學彼此互評作業,Coursera會記錄學員的學習進度,提供有行動裝置App,讓學員可以更加隨時隨地進行課程,雖然Coursera不少大學課程,但基本上不給予學分,然而,部份課程會以評量方式,給予完成課程之證書。
像以上這類介紹,在一些談及MOOC的文章,或者是參與MOOC課程的學員經驗談中,都會特意或不自覺地當作是亮點,然而就執行形式而言,Coursera的影片、課程進度掌握、評量系統、討論區等方式,與傳統e-Learning做過的元素並沒有太大不同,甚至可以說傳統e-Learning技術上而言,做得比Coursera更多,過去不少經營e-Learning的平臺業者,也會在完成課程之後給予證書,而且,開發行動裝置App,以便能隨時隨地學習,對於那些已就在經營e-Learning的組織來說,也不是難事。
MOOC概念中課程大量與開放,因而學習者能從中自主尋找及選擇課程,線上(Online)之目的在讓學習者能自由地選擇學習的時間、地點,光是想像世界多間著名大學、多位大師的相關資訊課程,可以任程式人挑選,不會因為沒有學籍而受到限制,就足以誘發出學習動機了。
實際查詢一下Coursera的課程可以發現,Coursera不開發自己的課程,它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能跨領域、跨組織或機構,撮合大量的課程與學習者。
低落的課程完成率
MOOC雖然受到歡迎與吹捧,然而現實的另一面是低落的課程完成率,MOOC相關平臺,學習者在課程的完成率,幾乎都只有5%至10%,某些程度上,這個現象與實體學校課程中,學生付了學費選了課,然後,教授就慢慢看著教室日漸空曠的情況極為相似,甚至因為在沒有金錢負擔與必須取得學分的壓力下,使得情況更糟糕。
一些平臺試圖用更多外在誘因,想解決低完成率的問題,像是嘗試發給真正的大學學分、提供企業認可的證書與撮合工作機會等,然而,這麼做的效果依舊有限。
就學習者的意圖來說,低落的課程完成率也許就像〈Why I don’t read books〉中談到的問題,或者假以時日,MOOC平臺多到氾濫之餘,就會有人寫篇〈Why I don’t attend MOOCs〉。
以Coursera為例,計算機科學相關課程時間有4週到10幾週不等,也就是這些課程都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而內容都是有系統性地連結,課程參與者事後的經驗談中也多指出,若想像著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學習,往往會因為對先前課程記憶模糊而使得學習欠佳,存著好奇心或沾醬油心態參與課程,就算有學分等外在誘因,也無助於課程的完成。
Doug McCune雖然號稱自己從不看程式書,然而他在訪客留言中,寫了個耐人尋味的回應:「I said I don’t READ books, I never said I don’t WRITE them」,這句話代表著他雖然不從書中建立知識系統,實際上是從更多元管道中,建立了真正適用自己的知識體系,即使那意味著他須花費不少心力與時間在網路搜尋片段資訊,並以撰寫書籍的方式系統性地記錄下來,但可以換來真正有價值的成果。
自主自律地學習
程式世界的相關知識很容易從網路上取得,然而如果沒有自主的學習動機與自律的態度,就算採取Doug McCune的作法,最後也不會有Doug McCune獲得的、專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只會徒勞地一次又一次撈取無法連結的資訊碎片。
若程式人存著浮燥心態,即使遍讀整本書,也不可能從中系統性地獲得知識,就算上了最熱門的Coursera等MOOC平臺上的課程,多半也是半途而廢、草草收場。
Coursera這類MOOC平臺最重要的意義,是塑造出一個情境,讓我們相信在上頭可以自主學習,能基於興趣與需求,系統性地建立知識,而這是多數人從小到大、長久以來,壓抑在心底深層的欲望。
實際上,不少程式書、實體課程的出發點不也是相同?沒有心學習,再入門的書籍、課程,再方便、大量、多元化的MOOC,再多的實質誘因,基本上都只是一時,真正有心自主學習,那麼越來越多元的學習選擇,程式人在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才會如虎添翼!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2-27
2024-12-24
2024-12-22
2024-11-29
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