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人的想法中,在臺灣從事技術書籍翻譯,絕對是佛心中的佛心,理由大多是「市場不大」之類,這造成許多人總是抱著「想看到有人翻譯XXX」的期待,然後,技術翻譯的實現就落入了彼此期待的窘境。
其實,找到自己對技術翻譯的定位,而不是只有市場大小的考量,這會比持續抱怨沒人做,卻改變不了什麼來得有用得多了。
技術翻譯的成本與回收
在臺灣從事技術書籍寫作,經常被稱為佛心事業,因為「臺灣的市場太小了」,越是在技術金字塔頂層的主題,寫作時投入的專業度與心力,往往越與版稅收入成反比,因而常被稱為佛心事業,從無到有創造一本書確實很困難,那麼就現有的原文技術書籍從事翻譯呢?單就版稅收入來說,真的只能說絕對是佛心中的佛心,若要我只能在寫作或技術翻譯間選擇一項,我一定選擇自行寫作。
引進一本原文書與土產一本技術書籍相比,就成本而言本身高上許多,一般來說,要跟國外出版社引進一本原文書,就會先被要求一筆幾千美元的權利金,然後,每賣出一本翻譯書,國外出版社還會按售價的一定百分比抽取版稅,因此,譯者本身可按售價百分比再抽取的版稅,就遠比自行撰寫一本書更低,如果書籍銷售狀況不佳,翻譯期間就譯者付出的時間與金錢回收比例來看,根本就連月薪22K的水準都達不到。
若對自身專業及翻譯的速度有信心,也許可以選擇按字或按頁計酬的方式,書籍頁數可以簡單地換算為可預期的收入,不受市場影響,不過,對於非專職從事翻譯的人來說,想以翻譯速度獲得相對應比例的回饋,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勉強想加快翻譯速度,只會使得成品落入品質不佳的結果,下一次大概也沒什麼合作的機會了。
就目前而言,我寫作的時間超過十幾個年頭,在技術翻譯這塊也有幾本作品,說是佛心考量其實也不見得純粹是佛心,對一本書從翻譯到最後結束授權合約的整個生命週期中,我其實會採一些不同的觀點進行評估效益,而不單純只是市場大小的考量,簡單來說,從中獲取應當獲得的部份,才是促使自己能有持續投入技術翻譯的動機。
誰需要這本技術翻譯?
假設你現在想要從事一本書的技術翻譯,請仔細地思考這個問題:「誰需要這本技術翻譯?」完全看不懂原文的人?想要知道最新技術的人?想要知道更高階技術的人?還是沒日沒夜工作,沒太多時間學新東西,想從技術翻譯書中快速或系統地吸收新知的開發者?或者,其實你是為了自己而翻譯的?
就我過去翻譯過的幾本書來說,其實從沒考量過的對象是完全看不懂原文的人,因為就技術這塊來說,能夠看懂原文技術文件是必要的技能,我的對象其實是那些能將翻譯書當作橋樑,快速吸收一項技術的的概要,或者想要系統性地吸收一門技術的基礎,然後有興趣能進一步從原文技術文件獲取更多必要知識的人,往往地,我會選擇閱讀一本翻譯書,也是基於這樣的出發點。
很多人想引進一本翻譯書的理由是,這項技術在國外很新、很火紅、發展很快,真可惜國內沒有相關資訊的書,不過,這類書不太會是我選題的考量,因為一本書要能成形需要時間,而原文書要進一步翻譯為中文也要時間,往往地,一門火紅、發展很快的技術,能從原文書變成中文書,技術本身與書中資訊已經有了一定落差甚至過時,這種要跟時間賽跑的翻譯書,不是我這種非專職從事翻譯的人能做得來的。
而且仔細想想,有能力追逐新技術的開發者,真的需要翻譯書嗎?有能力追逐新技術的開發者,往往也有足夠的能力能從原文技術文件中獲取想要的資訊,有能力而想知道更高階技術的開發者,也是如此,當然如果有中文技術文件,這些人就能更快地或系統地吸收知識,不過,真的是為了其他開發者而有了這類的考量嗎?還是其實真正需要這類翻譯文件的,其實就是自身?
技術翻譯是一種共同創造
仔細考量「誰需要這本技術翻譯?」這個問題,是找出找到自己對技術翻譯的定位的第一步,下一步是,自己要怎麼詮譯選定的原文書籍?顯然地,我不會是深諳翻譯理論的專業人士,英文程度也稱不上一流,許多從事技術翻譯的開發者也不會是,在侯捷的〈科技翻譯面面觀〉(http://goo.gl/P3fqjC)中有談到,相對於專業翻譯人士來說,這類以自身技術專業為基礎的譯者,可稱之為「素人翻譯」。
沒有任何理論基礎的素人,在創作上往往比較沒有包袱與束縛,雖然翻譯基本上須基於原文作者既有的內容,不過,就素人翻譯來說,其實譯者還是有不少可自行決定的創作空間在裡頭,就形式上來說,其實更像是與原文作者進行共同創作,將技術翻譯視為共同創造,不僅可讓翻譯過程更為有趣而獲得更多,由於視為自身參與其中的創作,就會在翻譯的過程中盡全力讓作品達到最好。
舉例來說,在翻譯的過程中,最常遇到的困擾,並不是覺得自己英文不夠好,反而是懷疑自己中文表達是否出了問題,這源自於原文與中文本就有不同的思考邏輯,有時面對某個句子,難免會陷入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喻的窘境,此時若完全中於原文翻譯,就會出現許多不合乎中文習慣的句子出現,而消化之後以自己的見解與風格,完全重新以中文撰寫出來,這種破壞性翻譯也難免會背離原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到底該言譯還是意譯,對譯者來說,永遠都是拉鋸,這時憑藉著的,就只能是本身在技術上的專業,以及從事十幾年寫作而累積而來的經驗與自信,我的作法之一,是翻譯時儘量忠於原文,而後在對原文描述方式已淡忘,在完全不對照原文的情況下,重看數星期前的譯文,只要是自己看不順眼的就修改,就像在自行撰寫中文書籍一樣,畢竟我已經用十幾年寫作累積而來的表達能力,在譯文上盡全力做了詮譯,日後面對各自主張言譯或意譯的讀者的指教批評,也就比較能淡然處之或客觀採納。
以自己為出發點
以我來說,雖然目前翻譯過的書籍主題不多,不過會選擇翻譯一本書,通常都是具有多個目的,基本上就是以自己為出發點,挑選本身已經有些基礎,感興趣且想要系統性吸收書中知識的主題,並且希望書中的資訊,不會很快地過時,就現實考量來說,表示這本書在銷售上可以細水長流,獲得較多金錢上的實質回饋,而由於自己就是實際需要這本書的讀者,這是自身對這門知識的投資,若能獲得比較多讀者的青睞,不單只是心理層面上的鼓勵,對自身在這門知識上的專業形象建立,也會有所助益。
有覺得某本技術原文書不錯,而期待有人進行中譯嗎?別再期待了,永遠期待著別人來做某件事,然後持續抱怨沒人做,理由卻是因為市場如何如何,是改變不了什麼的,不如從另一個角度出發,以自己為出發點來考量,從各種角度來獲取效益,而不單只是金錢上的考量,如此才能產生更多投身其中的動機,避免只是單純地對市場失望,對技術翻譯的實現,也才不會是無止盡地彼此期待。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18
2024-11-20
2024-11-12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