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1986年10月27日,發生了什麼事?

在我住的波士頓問這個問題,如果對方不是回以茫然的眼神,最常見的反應是一聲嘆息。因為這一天,波士頓紅襪隊(RedSox)在美國職棒世界大賽決賽中,敗在紐約大都會隊(New York Mets)手下。這一天有另一件事,對廣大的世界影響更為深遠。事實上,這天十分重要,有個金融業每個人都如雷貫耳的名稱:大爆炸(Big Bang)。

大爆炸是指倫敦證券交易所(SE)開始自由化:證券交易開始全面轉型,價格資訊從受到管制的營業員在倫敦的營業廳喊價,轉移到電子報價系統。十年後,倫敦證交所以全自動和網路化的交易系統,取代第一代的系統,不再需要營業員喊單,轉型過程終於完成。十年內,倫敦證交所從一個地點,搖身而為一座網路。

這個轉變聽起來也許只對金融服務業的高階主管和科技專業人士重要。但它對整個經濟的影響極其深遠。倫敦證交所的營運活動從受限於實體世界到走向網路,倫敦因此從全球金融業的落後者,搖身而為排名第二的金融市場,僅次於紐約(但這樣的排名是有爭議的)。

那麼,這跟隨處有什麼關係?

隨處網路也會把企業改造成我們所說的隨處企業。洋基集團的分析師預測,這個過程中,和推動這些轉型企業的資訊與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有關的全球收入,將從今天估計的2.2兆美元,激增為2016年的4兆美元。就像倫敦的證券交易所,借重和運用網路經營業務的企業,擴增後的觸角和價值,將是那個數字的好幾倍。

這可是好大的口氣。畢竟,國際貨幣基金(IMF)2008年估計,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加起來也不過只有61兆美元。隨處網路真能在短短幾年之內,增添可觀的金額到我們的全球經濟中?

會的。而且,撐起大爆炸的商業和技術支柱,提供了一張有用的地圖,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做得到。

大爆炸改變倫敦證交所營運活動的三大因素:電子營業廳、遠距員工,以及交易所的工作更富彈性。單單這三個改變,就使它走上不一樣的路。

隨處網路崛起之後,無所不連跟著興起,給企業的轉型帶來和倫敦證交所類似的機會。三個平行的因素,將創造我們所說的隨處企業。我們給隨處企業下的定義是:利用隨處網路,急劇改變它所做的事情,以及做事方式的組織。

基礎設施:虛擬服務取代實體科技資產
倫敦證交所採納的第一個和最明顯的改變,是從實體交易所走向電子交易所。倫敦證交所將允許營業員從電子線路取得價格的第一個系統,稱作證券交易所自動報價(SEAQ)系統。十年後,第一個系統被證券交易所電子交易(SEET)系統取代,不只提供報價,也允許直接進行電子交易。兩者都很重要,因為它們允許倫敦證交所的會員不需要靠實體的營業廳,也能做兩百多年來一直在做的所有事情。用另一種方式來說,他們用虛擬營業廳,取代實體營業廳。

虛擬化的概念對證券交易所來說是有道理的。但虛擬化要如何協助生產汽車或者提供會計服務等比較傳統的公司?這些傳統公司會將組裝線或者辦公室等實體資產虛擬化嗎?

顯然不會。但在已開發世界,幾乎每一家公司都有一個業務領域很容易虛擬化:總公司的數據中心。明確的說,我們可將伺服器、軟體,以及和提供一家公司技術平台有關的其他資產虛擬化。

伺服器是交易處理、顧客關係管理、電子郵件收發等企業軟體應用程式的硬體平台。大部分公司都把這些伺服器集中在一排排的高架上,放在世界各地專用的數據中心。二十年來,這些商業應用程式急劇成長,數據中心跟著設立了起來。企業這麼做,是因為根據個人電腦技術建置的伺服器,單位成本很便宜,而且這些應用程式的需求不斷增加。結果是:企業數據中心正在經歷「伺服器蔓延」的現象,擁有好幾千台個人電腦伺服器,資本投資高達數十億美元。晶片製造商英特爾單單晶片設計和模擬工作,就有超過十萬台伺服器。

雖然這聽起來好像只是業務經營成本,跑那些應用程式的絕大多數運算伺服器,大部分時間卻都閒置或者沒有使用。根據正常運行時間協會(Uptime Institute)的調查,跑企業應用程式的數據中心伺服器,有80%平均利用率低於30%;更糟的是,這些伺服器高達30%完全沒在使用,因為它們支援的應用程式,公司已經沒在跑,所以它們成了擱置資產,許多時候,仍然繼續耗用電力。拿這些數字和1970年代、1980年代伺服器有80%的時間被人使用相比,顯然企業有機會更加善用這些資本密集的資產。

伺服器虛擬化解決了這個問題。業務經理人因此得以解決感染今天企業數據中心的伺服器蔓延弊病。

虛擬化是指在單一的伺服器電腦上面,跑許多應用程式和它們的相關作業系統軟體,也允許數據中心經理人就像在專用的伺服器上面那樣,操作這些應用程式。虛擬化把許多應用程式和作業系統放在單一的伺服器上,能夠提高利用率,促進硬體物盡其用,盡可能從硬體擠出許多處理器周期。這也使得伺服器的整個概念更具流動性和更富彈性。由於這些虛擬伺服器其實只是電腦檔案,全部的工作量幾秒鐘之內就能備份、拷貝或者跨國移動。

這個虛擬化模式,在商業、政府和服務供應商網路實施得極為成功。這些領域通常有數以千計的伺服器在跑商業應用程式。根據IBM所做的研究,典型的數據中心因為伺服器虛擬化,可節省高達40%到50%的成本,一個數據中心平均一年節省140萬美元。

但伺服器虛擬化只是業務從實體邁向虛擬基礎設施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完全不再擁有伺服器。

如果伺服器只是可以在隨處網路上移動的檔案,那麼這些資源可存在任何地方,不是只能放在企業擁有的數據中心。伺服器可向網路的「雲端」租用,而不必在企業數據中心內擁有的這個觀念,催生了一整個產業,投入一個更廣的觀念,把所有的應用程式和服務,從公司的數據中心移出,放進網路裡面。這個概念稱作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

網路零售商亞馬遜是使雲端運算服務流行起來的公司之一。亞馬遜於 2006年率先開辦彈性運算雲端(Elastic Computing Cloud;通常簡稱為EC2)服務。EC2起初設計的目的,是利用亞馬遜在非假日期間多餘的伺服器容量,現在卻成了企業不拘大小,廣泛利用的服務。

理由在於有機會增進伺服器運用的靈活度。大型企業的資訊科技營運活動,總是使盡吃奶的力氣,好不容易才能回應顧客的需求。但複雜的採購程序、多樣化的責任、經常性的中斷干擾,以及單純的老大心態,使得那樣的野心大打折扣。結果是,資訊科技中心可能花上好幾個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回應組織的需求,提供更多的運算容量以執行新專案,或者因應數據的數量激增。當數據中心真的有所回應,需求卻可能已開始減退,第二個問題又浮現,也就是,動用公司資金取得的技術,可能不再有其需要。

部署資訊科技資源的理想方式,是在彈指之間就能取得,也能以同樣快的速度棄之不用,也就是將它從固定費用變成變動費用。

「藥品製造商禮來(Eli Lilly)內部的運算環境效率很高,速度卻不夠敏捷,」亞馬遜的科技長沃納‧伏格爾斯(Werner Vogels)解釋說。「為一項新專案建置一台伺服器可花上六到七週的時間。利用亞馬遜的EC2服務,只要5分鐘就能申請到容量,並且開始使用。」而當它們用完暫時性的容量,只要1分鐘就能釋出資源和停止付費。

有了雲端式的服務,企業就能在相同的時間和預算內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虛擬化接下全部的工作量,而且可以在任何地方運作。雲端運算允許企業租用網路上的空間,虛擬工作量可在需要時隨時運轉,根本不必購買空間,然後不管你需不需要,還是得持有。虛擬化和雲端運算這兩種技術的組合,加上協作工具的成熟,把不再需要坐辦公桌的知識性勞工的努力整合得更好,就是我們所說的隨處資訊科技(Anywhere IT)。

隨處資訊科技就像倫敦證交所那樣,消除了企業採購和運轉數量龐大的商品化實體運算基礎設施的成本。

企業不再需要伺服器、儲存裝置等硬體,代以成本較低、位於其他地方,而且能夠隨傳隨用的資源。更重要的是,這些虛擬運算資產更具彈性,調度起來更為靈活,能以更快的速度回應業務上的需求,卻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人工和不動產。

隨處企業營造出新的競爭地貌
到目前為止,我們把隨處企業描寫成利用虛擬雲端式服務,雇用能在任何地點工作的員工,並將長時間和長距離的流程改造縮短,以求同時節省公司和顧客的成本。但光是這樣描述,有點像是把生魚片描寫成冰冰涼涼,沒煮過的魚肉那樣抽象;這對產品並不公平。更糟的是,它暗示這些變動將是良性的,而且企業很容易用它們認為方便的步調去採行。

沒有什麼事情能夠脫離真相。為什麼?因為當整個國家超越隨處引爆點,企業勢必跟著一起轉型。用另一種方式來說,即使你的企業沒有成為隨處企業,你也會遭遇成為隨處企業的競爭對手。那些競爭對手會有一些叫人注目的特質,你不得不面對:他們會變得更有效率、更環保,所做的事非常不一樣。我們來更深入探討每一點,了解為什麼是這樣。

隨處企業會更有效率
隨處企業中,必要的業務職能不再需要投入資本費用(也就是一次大手筆投資現金),而是改為負擔營運費用,成了經營業務日常成本的一部分,通常是以來自營運活動的現金流量支應。這樣的改變有前例可循。二十世紀初,製造商不再自行購置發電設備,因為他們可向配電公司購買電力。他們的發電機資本費用〔一次性高額投資,簡稱為「capex」,會計作業上稱為「線下」(below the line),會吃掉很多現金準備,更糟的是,需要複雜的融資計畫〕被電力營運費用(經常性成本,也稱作「opex」,通常金額較小,出現在年度預算中)取代。

二十年來,航空公司不再擁有昂貴的飛機,寧可將用於採購飛機的資本費用,透過租賃飛機改為營運費用,儘量保存現金。隨處資訊科技也會發生同樣的事;有了虛擬化和雲端運算等科技,企業將能租用所需的商業應用程式,不必購買它們。資本費用密集的硬體和軟體,將成為便宜的營運費用式服務。

我們可用一些數字,幫助我們衡量這樣的方法會使企業提高多少效率。根據美國商務部2003年的數位經濟報告,美國每年花3,000億美元左右在資訊科技設備和軟體上。如果企業能夠租用這些應用程式的虛擬版,那麼只要大約10%的價格,或者300億美元左右就能辦到。結果是:單單在美國,企業每年就能節省2,700億美元以上的支出。而這只是因為利用隨處資訊科技,並沒有包括IBM所說的辦公室空間節省,因為隨處員工不需要辦公空間。

簡單的說,如果你不成為隨處企業,你就會和資訊科技成本結構可能比你低90%的企業競爭。祝你好運。

隨處企業更環保
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的報告,從2000年到2006年,美國各數據中心耗用的能源,從每年300億千瓦小時,倍增為600億千瓦小時。像Google設在俄勒岡州達勒斯(Dalles)的數據中心那麼龐大的設施,將耗用超過100個百萬瓦,和一座小型煉鋼廠差不多。可是那些電力大多在運用上很沒效率;根據IBM於2008年的研究,數據中心一瓦特的商業應用程式運算,平均需要27瓦特的電力和冷卻費用。擱置不用的伺服器和容量,使這些數字更加糟糕。

隨處企業會扭轉這些數字。由於伺服器賣力工作時,耗用的電力比閒置時多不了多少,把許多虛擬伺服器結合成一個實體伺服器,可節省電力。但更好的做法是,雲端伺服器(不只許多工作能夠共用,許多公司也能共用)可在它們不需要使用的時候重新配置。當諾斯壯(Nordstrom)百貨的耶誕節銷售旺季結束,在下次業務激增之前,不再需要那些臨時的伺服器容量,只要點按一下滑鼠,全部的伺服器就能重新配置給報稅服務供應商布洛克(H&R Block)在4月的報稅期間之前使用。基本上,雲端運算伺服器是可回收的,不會有浪費的情形。

隨處資訊科技的綠化效果十分顯著。根據美國環保署的同一份研究報告,2011年之前,隨處資訊科技使用的最佳實務,每年可降低美國數據中心的電力耗用量達600億千瓦小時,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消除3,80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隨處企業大不相同
亞馬遜公司的沃納‧伏格爾斯指出,在該公司的雲端運算計畫推出之前,「我們投入資訊科技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只有約30%花在創造差異化的價值上。這表示,我們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有70%花在非差異化的吃力工作上。」亞馬遜給自己訂下的目標,是把那種比率倒轉過來。由於它為自己所做的投資,也能提供相同的服務給其他企業,結果大部分人眼中的這家零售商,面貌丕變。

我們為本書訪問的企業高階主管,一再提到相同的轉型現象。隨處企業不只致力於改善或者外包它們的商業應用程式,也以行動力和連結力為催化劑,自我改造。從這種改造而得的業務成果,往往十分驚人。這就像工作上有個拍賣網站eBay:當你有工作要做,你會發現別人想把那個工作賣給你,而這是因為無所不在的連結力才有可能辦到的。

「無所不在的連結力,使工作成了動詞,不是名詞,」W2集團的董事長兼執行長雷利‧韋伯說。「有些事情永遠不會『做完』。我們會持續不斷地前進、建設、演變、添增和改變它們。」

所以一個新的大爆炸,亦即隨處革命,就要來臨。隨處網路的崛起,不只正在改變我們所有的人,也改變使用它的企業。貴公司不是成為隨處企業,就是會和隨處企業競爭。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摘錄整理自第八章)
 

 成為隨處企業:惠普採用RFID 

一家公司什麼時候會決定使用連網能力,以縮減時間和距離中隱藏的成本?有些時候,那是來自業務夥伴的外部壓力引起的。

惠普的製造與配銷產業首席技術員克利斯提恩‧佛斯特雷特談起這家全球科技公司把連網能力加進印表機製造和配銷流程的始末:

問:是什麼原因促使惠普把RFID技術加進生產作業中?

答:2006年,我們接到沃爾瑪(Walmart)的一封信,這封信現在很有名,上面寫著:「你們是我們的首要供應商之一,所以麻煩把RFID置入交給我們的貨品中。」原來,他們正在配銷中心實施貨品接收自動化作業。

但這對惠普來說,是正確且該做的事。大型製造公司,尤其是像惠普這樣的電子產品製造商,都在合併和整併,以取得更大的規模。我們也正把公司內部每一項非核心作業外包出去。所以我們的供應鏈日益複雜。世界各地有四百到五百家公司,是惠普製造流程的一部分。每一年,我們生產五千五百萬到六千萬台印表機,以及約五千萬台個人電腦。每一天的每一秒,單單記憶體,我們就採購100美元。我們任何時刻都需要知道我們的東西在哪裡。

在此同時,一台個人電腦機型在商店櫥架上的壽命通常是六個月。在供應鏈日益複雜、價格壓力激增,以及櫥架壽命縮短的環境中,我們必須繼續賺錢才能生存。

問:沃爾瑪提出要求之後,你們做了什麼事?

答:2006年,被動式RFID標籤,也就是貼在物品上面的標誌,被RFID閱讀器「讀取」之後,報告它們是什麼東西,成本下降到每枚約15至20美分,所以如果要採 用RFID,它是相當便宜的「貼上立即出貨」(slap and ship)RFID應用。

這種做法是在產品離開工廠之前,最後的包裝站安裝標籤閱讀器,貼上標籤到貨盤,然後運送出去,好讓沃爾瑪收到它想要的貨品。但我們決定不這麼做,而是在生產完成之前,就開始在產品使用的材料貼標籤。我們的整條生產線都裝有RFID閱讀器。

問:那個決策的主要效益為何?

答:比起以前,我們更注意時間的掌控。每一站的RFID閱讀器都會告訴我們,什麼時間貨盤真的送達和離開。突然之間,我們知道每一塊貨盤通過製程每一道步驟所花的時間。

比方說,有一道步驟,平均需要12分鐘才能完成,但多次觀察之後,發現實際花掉的時間在加減3分鐘的範圍內。為了計算生產線的產能,我們必須採用那道步驟的最長時間;就這個例子來說,那是指15分鐘。

所以我們問為什麼。我們能夠減少那個差異嗎?如果我們能將加工時間的差異縮減為加減1分鐘,總時間就會從15分鐘減為13分鐘。我們在生產線的每一道步驟觀察實際的時間數據,尋找過高的時間差異,看看有沒有辦法加以減低,以提高生產數量。

結果,我們減少了許多道步驟。比方說,在出貨處裝一貨盤的印表機時,我們以前是派人拿手動條碼閱讀器,去讀每一台印表機的序號;這一來,我們的系統才知道印表機實際運往哪裡。改用RFID標籤法之後,我們只要把產品放到貨盤上;貨盤包裝時,包裝膜站的RFID閱讀器會自動登錄有哪些印表機出貨。所以,因減少步驟可省下時間。

問:惠普的投資報酬率呢?

答:我們的RFID技術投資毫無疑問已經還本。我們花的錢也比後來才採用的公司高,因為RFID的價格正在快速滑落。但即使我們起步較早而花得比較多,卻還是約六個月就回本。實施RFID,我們的在製品數量減少18%到20%。這對營業收入的影響沒那麼多,因為加上RFID,並沒有增添產品本身的價值。但它協助我們從沃爾瑪那裡得到一些寶貴的看法。我們看到他們的存貨,知道產品去了哪裡,也幫助他們送到正確的地方。

沃爾瑪也很高興;根據阿肯色大學的研究,由於實施RFID,沃爾瑪的主要供應商缺貨情形減少11%到14%。(摘錄整理自第八章)

 

ANYWHERE──引爆無所不連的隨處經濟效應!

艾米麗.內格爾.格林(Emily Nagle Green)/著;羅耀宗/譯
麥格羅.希爾出版
售價:360元

 

《作者簡介》

艾米麗.內格爾.格林(Emily Nagle Green)

研究全球連網變動趨勢的領先公司洋基集團(Yankee Group)的總裁兼執行長。格林也是美國規模最大的數位行銷和媒體科技協會MITX的副會長。目前住在美國麻州的波士頓。請瀏覽網站:anywhere.yankeegroup.com。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