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通研究所發表為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時代提前做準備的廣域網路分散處理技術,能以低成本方式因應服務條件變化,迅速提供執行環境。

富士通研究所指出,近年來受小型化裝置不斷增加、通訊技術持續進步的影響,使ICT的應用範圍也更加廣泛,各式裝置與廣域網路連結形成了所謂的物聯網,預計2020年全球將有500億以上的裝置與網路連接,不論是用於預測交通尖峰時段等社會活動,或管理商品生命週期等經濟活動,都能透過物聯網使其變得更加精準而有效率。

當全球數量龐大的裝置,隨時隨地持續不停地傳輸資料時,將使廣域網路上的資訊流量大增,雲端服務業者必須投入成本加強設備,而擴大網路頻寬也會造成通訊業者的負擔,最終將會造成業者不願意投資,或直接將成本加諸在消費者身上,不論哪一種都是阻礙物聯網進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富士通研究所以低成本、高效率、自動化等概念,由目前頗受矚目的分散處理技術著手研究,將雲端處理與部分資料,分散給廣域網路上最靠近資訊發訊源裝置的閘道伺服器(Gateway Server)去處理,並克服了分散處理技術的瓶頸,不用事先了解各裝置發出的資訊量、閘道伺服器的位置、資料處理內容、網路通訊成本等綜合資訊,就能進一步判斷如何進行分散處理,而自動化技術也免除了以往需要以人手來處理分散技術而增加成本的問題。

針對雲端上每個需要分散到不同閘道伺服加以處理的資訊,自動判定出最佳的組合設定,然後由富士通研究所獨自研發的演算法加以分類,計算這筆資料該由廣域網路上距離發訊裝置最近的閘道伺服器優先處理,或是由廣域網路上抵達雲端伺服器路徑最短的閘道伺服器來處理。如此一來,約只要現有技術1/500的時間,即可計算出資料該分配給哪個伺服器最為恰當。

為了快速因應雲端平台的變化重新分配資料分散處理動作,必須不斷向監視系統伺服器傳送資料,大規模雲端平台上此類資料管理流量更是可觀。因此而研發的降低資料管理流量技術,不只能預測分散目的地的下一個最佳候補伺服器,還能再繼續推算出下一個最佳候補伺服器,把這些預測計算結果以及處理方式送交各閘道伺服器進行分散處理,去除掉那些對於重新執行分散處理毫無影響的輕微變化,只傳輸少量監控資料回監視系統伺服器,資料管理流量與現有定期資料傳輸方式相比,流量就能降低到約1/700的程度。

這項新技術最快2014年內可推動實用化。目前以此技術為基礎研發的分散服務平台,整合了自動分散架構與運用管理環境,也能使用各式工具去定義應用程式處理流程,將現有類似平台環境產生變化時,必須人工手動重新設計、架構,一直到可正常使用的期間,由數天縮短到數分鐘。人工無法處理的數十萬台伺服器規模的分散處理系統,新技術也只要數分鐘就能重新規劃。綜上所述,服務供應商能以更快的速度架設分散系統、執行最佳分散處理等等,整體通訊流量亦可降低為現有技術的1/100。(編譯/張嵐霆)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