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在5月12日談及美中貿易,一句「I think it's going to be great for unification and peace.」引發震撼,許多臺灣媒體報導均以「中國開放關稅貿易談判有利於統一、和平」描述此事,然而,unification該依循國際新聞慣例譯為「統一」?還是由當下發言內容脈絡理解為「團結」、「一致」?引發大家的討論。

關於不同語言、專業領域之間的詞彙該如何翻譯、幫助大家理解原意,這其實是相當不容易的工作。以IT技術應用而言,更是常常遇到這種狀況,例如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Object Storage,臺灣稱為物件導向程式設計、物件儲存,中國稱為對象導向程式設計、對象儲存;在雲端原生應用發展相當關鍵的Container,臺灣和中國都有志一同地接受「容器」這個稱呼,而未採用英文原本所借喻的「貨櫃」與「集裝箱」。

但有些更新穎的IT技術名詞,其中文名稱還沒完全固定。例如,與AI機器人設備有關的Physical AI,有人稱為實體AI,但有越來越多人稱為物理AI,這兩種稱呼都有各自能彰顯的獨特意義,我們看到有人提出Embodied AI的稱呼,或許能突顯這類應用的部分特性,但這個詞彙的中文稱呼目前也有好幾種:體化AI、體現AI、具身AI。

而在IT科技應用的領域當中,也有一些這樣的例子。像是:Scalability是指「規模可伸縮性」,令人想到elasticity,Scalability因大多用於描述規模的擴展,因此,常譯為可擴展性、可擴充性,早期都用延展性,但可能因為易與物質受力之後變形的延展性混淆,而越來越少用。

近年在許多場合都會強調Resilience,過去較常譯為彈性、彈力、快速復原,是指物質經過彎曲、延伸或壓迫之後,能夠回復原有狀態的一種特性,意思與上述elasticity有重疊,而且,elasticity也有靈活度、順應改變的能力。這幾年以來,Resilience更常在許多地方被譯為韌性,而且這樣的用法也出現於心理健康、商業管理,甚至國家安全。

例如,前總統蔡英文近期出訪歐洲,在哥本哈根民主高峰會發表演講時,她說:「當前這個時刻,我們迫切需要一套新的策略,來確保我們國家的安全與經濟的繁榮。在面對挑戰時建立韌性,是我們生存的關鍵。」

「韌性不只是一個流行的詞彙,它是實現可持續自主的根基。它使我們能夠承受衝擊、在壓力中調適,並且更堅強地站起來。」

「在臺灣,我們深知韌性是什麼,因為我們對那些試圖利用民主的不完美來破壞體制的勢力,有著切身的體會。我們的人民曾親身經歷威權統治的傷害;如今,我們幾乎每天都面對升級的威脅與恐嚇。」

現任總統賴清德於2024年6月19日就職滿月記者會,宣布設置「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9月26日、12月26日、今年3月27日陸續主持三場會議,確立透過五大主軸來訂定行動方案,包括民力訓練暨運用、戰略物資盤整暨維生配送、能源及關鍵基礎設施維運、社福醫療及避難設施整備,以及資通、運輸及金融網絡安全,藉此驗證中央與地方政府、因應災害時的量能,全面提升四大領域的韌性(國防、民生、災防、民主),日前由臺南市政府演練的情境包括:海嘯來臨前預警民眾進行避難疏散、關鍵基礎設施發生不明爆炸、醫院系統遭受駭客入侵,以及認知作戰與治安騷亂。

而在資安即國安成為全國的共識之下,2020臺灣資安大會的主題也正好是「韌性決勝(Resilience Matters)」,或許因為越來越多人認可韌性的重要,Resilience也從過去較常出現在IT服務的持續運作、備援,後來,Resilience/韌性這個詞彙也在快速擴及更多資訊安全的場域,尤其當許多大大小小企業與組織經歷進階持續性威脅(APT),以及勒索軟體等網路攻擊狀況,經營者須抱有「預想被駭(Assumed Breach)」的思維,不僅要持續強化預防,盡可能在事前進行攔阻,也要設法做到在事中盡快自我察覺資安威脅的存在,以及事後快速應變與復原,使企業能在最短時間恢復正常運作。

要避免IT變故對業務運作造成巨大衝擊,需要有足夠的韌性,高度仰賴數位科技的現代社會,更是如此,能屈能伸、具有高度靈活的適應力,已成為生存的必須條件。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