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節有三天連假,放假前一天(5月29日)發生銀行行員到分行附近的大型醫院收款,因為保管不慎,鉅款遭人揀走,遺失/遭竊金額高達387萬元,引發大家關注這麼嚴重的問題原因。
據媒體報導,我們注意到幾個奇怪的地方。首先,行員收完款(醫院前一日掛號總收入,現金387萬元),進入地下街商場辦公室收取地下街商場前一日的營業收入,他卻未將裝有這筆現金的袋子帶入,而是留置在辦公室門口地上,等到兩三分鐘後走出辦公室之後,發現袋子不見了、遭人撿走;其次,由一位行員獨自收取如此鉅款,相當危險,為何無人隨行?有媒體報導提到,該銀行的內部收款安全作業規範要求:行員收取超過300萬元現鈔,需2人以上護鈔隨行,令人好奇這位行員為何違反規定?第三,案發地點距離該行員所屬分行只有幾百公尺,依照Google地圖估算,步行只需5分鐘,是否因為兩地距離很短,所以相關規定疏於落實?
第四,這位負責收款的行員今年64歲,一年後即將退休,而且在該家銀行任職超過20年,獲得公司長官的信任,不免令人質疑是否可能串通外部人員,但有媒體報導問到銀行同業推估行員退休金高於被竊款項387萬元,以及其資歷之深,不應犯下基本疏失;第五,一度被外界誤以為事發後3小時才報案,該行後續發布聲明表示,案發當天上午11時55分即通報醫院駐衛警,致電管區分局報案請求協助,下午2點21分完成報案筆錄。
關於這起事件,媒體報導也持續關注取走鉅款的犯嫌行蹤。警方已調閱相關監視器畫面了解此人移動狀態,像是身穿黑衣黑褲與連身帽、戴口罩,並且利用公車、步行、計程車等方式移動(均以現金付款),行跡涵蓋5個都會行政區,過程中並未使用手機,而且隨身攜帶超過三套衣物變裝、更換鞋子,而在案發前警方也看到犯嫌多次前往醫院(應是事後透過監視器畫面得知),疑似勘查地形與觀察現場出入狀況,而這似乎也呼應稍早媒體推測行員被「盯梢」的可能性。
得知這項重大案件之後,暫時不論是否有「內神通外鬼」的狀況,單就資深員工而言,我們是否必須重新反思該如何看待他們的工作狀況,IT人員也不例外。
第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算是職場老手,也會犯低級錯誤,而作為主管與同事的我們,可能因為對其非常熟悉與信任,而過度授權,並且放鬆、縱容應有的監督與管制。
換個角度來看,當我們是任職多年,可能也以為自己經年累月重複執行某些工作,對自己負責的業務駕輕就熟,而可能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偶而會以不夠謹慎的方式在部分工作環節便宜行事,然而,可能又因為當下已無其他同事可幫忙照看(或別人知道你有此問題,但不敢或懶得跟你說),而讓這樣的缺失無法及時改正,最終可能因為有心人士的窺伺而得知這個可乘之機,最後釀成難以挽回的大禍。
另一個反思是「給人方便,卻可能被對方當隨便」獲得信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得到信任之後,於公於私,我們真的足夠重視這份囑托嗎?就像下列幾句諺語「親近生侮慢」、「親則生狎,近則不遜」、「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一旦熟悉、親近某事某人之後,可能不自覺地怠慢了,我們可曾想過:一時疏忽,可能徹底敗壞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嗎?當例行工作步入軌道,甚至規律到一成不變的地步,我們是否還能時時刻刻緊盯流程、避免可能出錯的因素?
應該以這起鉅額收款竊案為師,我們要認知到:嚴守紀律、標準作業流程,是為了對得起自己手上的這份工作、單位與同仁的信任,同時也是為了保護自己,敵人可能正在看不見的角落,正在尋找你任何可能出錯的地方,因此,我們不僅要秉持本身的職業道德要求,謹慎行事,同時,也必須要借助其他人的良知良能,請他們盡可能提醒我們即將或已經出錯的地方,以免類似的憾事再度發生。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5-06-16
2025-06-16
2025-06-13
2025-06-13
2025-06-13
202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