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出版

「在我的領地中,你必須盡全力跑,才能維持在相同的位置。如果你想前進,就必須跑得比現在快兩倍!」這句出自《愛麗絲夢遊仙境》紅皇后的話,生物學者早在1970年代,就用以探討生物圈的演化競爭;1995年再被哈佛大學學者卡夫曼(Stuart Kauffman)拿來描述商業生態圈的動態競爭,稱為「紅皇后效應」(Red Queen Effect)。

歡迎來到倍速競爭的紅皇后領地!

紅皇后效應指的是,商業世界中的動態競爭,讓組織必須不斷加速學習,但前進的同時,市場淘汰機制也跟著加速,於是競爭不斷加遽。寫於一百五十多年前的童話故事,完全料中數位經濟時代企業面對的真實挑戰,也是橫亙台灣這二十年來產業發展的具體困境。

在2012 年,人工智慧相關技術大突破後,這個情況更顯嚴峻。幾乎沒有人可以否認,人工智慧正在改變這個產業的遊戲規則;而無論我們有沒有察覺,願不願意接受,人類產業已經進入紅皇后的領地,若沒有不一樣的做法,努力跑再久頂多只能停留在原地。不跑呢?直接落隊,再也沒有機會。

人工智慧點燃新一波巨變

改變,從古至今沒有變,但是改變的速度愈來愈快,一點點慢下來的跡象都沒有。目前引爆人類社會巨大改變的主角,正是人工智慧(AI)。人工智慧經過逾五十年的發展與頓挫,終於在2010 年之後有重大突破。由於人工智慧能夠發展與應用的空間,絕對不小於網際網路、雲端運算及行動裝置,因此世界各大科技公司甚至政府,都大舉投入資源進行研究,很快就在技術上持續突破,而應用也遍地開花。

人才流失嚴重,產業元氣大傷

人才外流是攸關產業競爭力、國家發展的重要議題。根據全球人才社群網站LinkedIn統計,台灣外流最多的人才是軟體工程師。原因是過去幾十年來,大部分的人才都集中在半導體業跟製造業,一貫的思維是「買硬送軟」,軟體人才的待遇、舞台、升遷及培育相對不受重視,導致想找有經驗、有格局及視野的軟體大將,難度非常高。

同時,台灣也缺乏做深度研發的環境。長期專注於製造代工, 企業大部分只做D(development) 不做R(research),但台灣人才沒有研究能力嗎?恰好相反! 實情是,很多公司只讓大把的碩、博士擔任製程工程師,大多著重於產線運作、效能調校、降低成本這些漸進式研發工作,人才缺乏足以大開大闔、跳脫格局、發展潛能的舞台,礙於這些產業的研發局限,要升級更是難上加難。

軟體跟硬體產業有很大的差異。在硬體產業,人員被指定在一個非常精確的位置上,資源、材料跟流程都是固定、有限的。但軟體產業從頭到尾所有的材料,就是「程式碼」,程式碼是無限的,變化無窮盡,可以寫出作業系統、商業網站,也可以寫出無人駕駛、人工智慧,端看軟體工程師被賦予的任務,以及他們本身的技術能力。正因變化無窮盡,而人類時間與能力有限,所以軟體產業的開放源碼精神十分活躍,互相交流與學習,期待能設計出更好的軟體,與硬體產業大不相同。

產業升級人才比資料、設備更關鍵

萬事起頭難,若要發展台灣的軟體價值,無論是軟體產業、以硬帶軟或軟硬整合都好,需要大批的軟體人才, 而人才必須要有舞台可以發揮、有位置可以流動、有場合可以交流,有能者才有機會在其中醞釀養成。因此, 技術交流平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時,也一直是台灣軟體生態環境中缺失的一塊。

雖然政府及產業持續推廣,並投入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應用發展,但多年來台灣軟體產業不振,軟體開發多以系統整合為主,缺乏做核心技術的高階工程師。同時, 台灣也普遍缺乏技術交流的文化,同業遇到的問題,很可能有九成一模一樣,但大家習慣閉門造車,浪費許多資源與時間解決相同的問題。即使企業高層之間的確有策略交流,但在商場上落實策略的執行力也不可或缺, 而執行力靠的還是人才養成與技術深耕。

以資訊科技業而言,我們的新創大多不是技術創新,容易形成惡性競爭甚至被取代;加上長期鑽研製造代工, 距離消費者與全球市場相當遙遠,能被世界看見的機率不高。服務產業則在地性質濃厚,不僅跨出台灣的難度高,又缺乏經營大型市場的經驗。

但是台灣真的沒有機會了嗎?其實不然,人工智慧時代來臨對我們而言,是巨大的挑戰,也是轉變的契機。

跨界學術人的社會觀察

2012 年後,人工智慧在各應用領域爆炸式的影響,在學術界的感受最深刻:每個月、每一季幾乎都可以看到國外新的技術進展,與各種最新應用。但是身在學術界,看到國內產官學研界的認知及動作,普遍落後先進國家,他國的進行式或過去式,在台灣卻是不知何時可實現的未來式,身為有著滿腔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怎麼可能不焦慮?

但焦慮能有什麼幫助?我們缺乏的並不僅僅是創新不足。學術界、產業界都很認真地在做創新,也不時有亮眼之作。但我們真正缺乏的是各界之間的連結,學術界的新技術,似乎與產業界無關;產業界的需求,與學術界的選題似乎找不到太多關聯性;而政府的作為,大方向都是正確的,但落實到專案層次後經常就變了樣,可以填補當務之急,但解決不了產學界多年來的病灶。

若企業只想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算循著痛點走, 題目一個一個解,真正的病根很可能根本不在痛點本身,而在於業務決策甚至商業模式。持續不斷進行產學合作,就可以幫助企業在紅皇后的領地中,跟得上時代的腳步?真的可以幫助台灣產業及時轉型?於是,「跨界」的想法逐漸在我心中萌芽。

介接學術與產業,促成創新轉型

2017 年對我來說,是正式跨出學術界的一年;先前的所有跨界合作都像是熱身,為了這一年而準備。2017 年3 月,由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與中研院院士、哈佛大學比爾蓋茲講座教授孔祥重為首,我們組成約十多人的團隊,協助超過十家台灣製造業,成功地以人工智慧解決迫切的製程問題,並確認培育人工智慧人才, 對於產業的重要與急迫。

在國票金控魏啟林董事長、益鼎創投邱德成董事長及許多先進的協助下,順利地取得台塑企業、奇美實業、英業達集團、義隆電子、聯發科技、友達光電等六家企業的贊助,就在2017 人工智慧年會上,由廖院長宣布成立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並於2018 年1月正式開學。

擔憂被取代,不如主動看見未來

如同已故知名科學家、未來學者阿瑪拉(Roy Charles Amara)所提出的阿瑪拉定律(Amara's Law):「人們總是高估一項科技所帶來的短期效益,卻又低估它所造成的長期影響。」

面對這一波人工智慧浪潮,很多人擔心工作會馬上被取代、甚至被電腦統治等言過其實的說法,卻忽略了人工智慧將如同過去的活版印刷、電力、網際網路及行動裝置一樣,影響每個人的工作及生活,沒有一個人能夠置身事外。

所以,與其不求甚解跟著人云亦云、莫名憂慮,不如花點時間了解人工智慧的發展現況、應用以及可能的影響,才能更加清楚未來究竟會往哪裡去。(摘錄整理自《人工智慧在台灣》

人工智慧在台灣:產業轉型的契機與挑戰

陳昇瑋、溫怡玲/著

天下雜誌出版

售價:420元

作者簡介

陳昇瑋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玉山金融控股公司科技長、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財團法人科技生態發展公益基金會執行長、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及資料洞察實驗室主持人,曾任台灣資料科學協會理事長。

溫怡玲

天下創新學院副總監。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