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餐廳消費,結算出的帳單數字並非每道菜售價的總和,還要加上購物稅,以及打賞服務生的小費。當地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如果服務馬馬虎虎,小費給百分之十就好;若滿意該餐廳的服務,至少從稅前金額的百分之十五起跳,沒有上限。為了爭取更多小費,白人餐廳的服務生往往笑容可掬,讓顧客覺得來店消費是一種禮遇。

中國餐館有樣學樣,也要求上門吃飯的客人給小費。不幸的是,他們只學到表面的付費機制,卻忽略了整件事的核心精神──提供貼心服務,讓顧客有愉悅的消費體驗,進而產生下次再來的慾望。華人服務生吃定這套約定俗成的小費機制,料準顧客不好意思不給,不是動作慢吞吞、就是態度凶巴巴,對顧客要求置之不理。如果嫌小費給得不夠多,還會在顧客離開時,狠狠瞪人家一眼。顧客花了錢吃飯,最後還得落荒而逃。

餐館經營隸屬服務業範疇,服務品質是最基本的要素。然而許多時候,顧客期望的服務品質與實際體驗的服務品質之間,卻出現嚴重的缺口。在臺灣服務業尋求價值成長、製造業也紛紛轉戰服務創新的同時,系統化控管服務品質,成了許多企業必須關注的議題。

資策會執行經濟部技術處創新資訊應用研究計畫之「服務體驗工程方法論」,其中一項工具便是「服務品質法」(SERVQUAL),源自Parasuraman、Zeithaml及Berry三位學者在美國行銷科學協會(MIS)輔助下進行的研究,將「服務品質」(SQ,Service Quality)定義為「期望中的服務」(ES,Expected Service)及「認知到的服務」(PS,Perceived Service)之間的差距,公式如下:SQ = PS - ES。三人提出「PZB模式」,說明業者提供的服務品質為何無法滿足顧客的需求。若想讓顧客對服務感到滿意,必須突破五個服務品質缺口:1.消費者期望管理者認知之間的缺口;2.管理者認知服務品質規格之間的缺口;3.服務品質規格服務傳遞之間的缺口;4.服務傳遞外部溝通之間的缺口;5.消費者事前期望事後認知之間的缺口。

為填補以上缺口,Parasuraman等人發展出「服務品質量表」(service quality scale),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讓客戶在分為五級、七級或九級的刻度量表中,註明預期狀況(期望值)及實際狀況(經驗值),計算兩者間的差異,估計顧客對服務品質的感知,得知改進方向。

SERVQUAL可說是服務品質領域中最重要的量表,不同行業在運用時,可配合產業需要,調整其構面及問題。資訊業學者即以PZB為基礎,發展出「資訊系統服務品質量表」(IS-SERVQUAL)及「電子商務服務品質量表」(EC-SERVQUAL)。舉購物網站為例,SERVQUAL可利用下列五個構面來測量服務項目的品質:

1.有形性(Tangibles)衡量實體設施,比如:網站建置是否完整?消費者能否快速搜尋想買的產品?

2.可靠性(Reliability)衡量公司能否履行所承諾的服務,比如:網主回覆消費者問題是否快速?線上交易是否會突然中止?

3.敏感性(Responsiveness)衡量公司反應客戶需求並提供快速服務的意願,比如:客戶能否準時收到訂購的物品?

4.保證性(Assurance)衡量員工專業度、贏得客戶信任的能力,比如:網站能否保護顧客隱私及交易資訊?

5.關懷性(Empathy)衡量對客戶關心程度、能否提供個人化服務,比如:消費者對商品不滿意可否退貨?

口碑、消費者需求、過去經驗和外部溝通皆可能影響問卷結果。企業應充分了解消費者期望,找出服務傳遞過程各個環節之間,是否出現缺口,進而改善內部溝通效率,讓管理者、員工皆熟知外部客戶需求及內部品質規格,以便提供服務時,達成消費者追求的品質。

作者簡介:
曹承礎─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兼副院長
美國伊利諾大學電腦科學博士。曾任職於美國噴射推進實驗室,曾擔任臺大EMBA執行長與 Global MBA總召集人,及臺大資訊管理系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