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實驗教室裡看不到量杯、滴管或酒精燈,只有一臺臺電腦並排,加上電子白板與投影機,如同一間電腦教室,實驗室裡的學生人人都可以使用電腦上的教學軟體,看見抽象的物理原理如何運作,探索顯微鏡也難發現的化學分子活動。這裡不是大學的研究中心,而是臺北市龍山國中理化老師鄭志鵬的e化科學實驗室。
以動畫教材軟體呈現抽象理化知識
鄭志鵬運用電腦進行各式各樣的虛擬實驗,走進他的理化實驗室,你會看見學生自己繪製眼球構造進行光學實驗,以軟體模擬化學分子碰撞過程,操作互動式Flash小程式研究浮力效應。藉由這些軟體的模擬,不僅使實驗更接近理想情境,學生也能看見程式模擬抽象觀念的運作過程,因而把理化變簡單了。
在傳統的紙本教學環境下,學生只能藉由課本圖片與文字理解化學反應的理論教條,但這些知識往往距離現實生活的經驗很遙遠,學生無法想像分子碰撞的過程,因而聽不懂老師的解說,覺得無聊而瞌睡連連。鄭志鵬決定帶著學生走出課本,用軟體模擬分子碰撞及化學反應,讓學生眼見為憑。
這堂課是化學分子介紹,當你走進鄭志鵬的理化課堂,會看見他使用科羅拉多大學PhET互動科學網站提供的「化學反應和反應速率」虛擬實驗小程式,這個程式可以用動畫呈現分子碰撞發生化學反應的過程,還可以手動改變碰撞實驗的環境變因,例如改變分子的碰撞速率,鄭志鵬要求學生觀察這些變因如何改變反應速率,就像傳統理化實驗,會改變操控變項,來觀察實驗結果。
課程一開始,鄭志鵬先解說分子碰撞引發化學反應的基礎知識,然後才在電子白板上開啟化學反應和反應速率小程式,這個程式的畫面可以分為呈現模擬過程的虛擬實驗區,自動繪製實驗報表的圖表區,以及可操控的設定區等。使用者只要在設定區裡調整實驗條件,虛擬實驗區會以動畫呈現出分子碰撞的過程,並將數值變化的結果顯示在圖表區上。
只見鄭志鵬透過軟體操控鈕增加了化學分子的數量,虛擬實驗區的模擬動畫視窗中,立刻冒出一顆顆小分子緩慢地交錯碰撞。這個變化引起學生的好奇,紛紛交頭接耳討論觀察,課堂氣氛活絡起來了。虛擬實驗一開始,分子碰撞的速率很慢,效果不明顯,所以,鄭志鵬另外提高了實驗環境的溫度。隨著溫度提升,小分子變得更不安分,交錯碰撞的速度加快了,有些小分子甚至忽然就結合為更大的分子,引起學生的驚奇而一陣騷動,鄭志鵬趁機詢問學生,觀察到了哪些現象,並要求他們用自己的想法試著推論這些現象的成因。
鄭志鵬繼續增加分子數量,只見動畫視窗內布滿更多小分子,顯得擁擠不堪,分子碰撞的機率大幅增加,反應速率再度加快。鄭志鵬向學生解釋,分子數量增加,代表著分子濃度越高,學生一眼就能看到數量增加會加快反應速率,不用強記課文內容中濃度與反應速率的關係,藉由觀察模擬情境可以看到規則的效果。
鄭志鵬講解完示範操作,接下來是學生盡情揮灑的時間,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動手操作軟體進行虛擬實驗,自行調整各種變因,來觀察不同的規則變化。
全班學生操作完畢後,鄭志鵬請學生上臺分享自己發現的現象與推論,並利用遠端桌面遙控軟體TeamViewer,直接將學生所用電腦的螢幕畫面投影到電子白板上,讓學生自己一邊操控模擬畫面,一邊向同學解說自己的實驗作法及新發現,臺下同學都專心聆聽。
虛擬實驗可排除誤差,使實驗結果達理想值
除了協助學生理解抽象的觀念之外,用軟體做虛擬實驗還能避免真實世界中,實體實驗環境容易發生的誤差,來創造出理想的實驗環境,學生不用耗費太多時間來排除干擾因素,能更專注於思考抽象的知識,像是摩擦力實驗就是最好的例子。
傳統上,當學生實際操作摩擦力實驗時,先將木塊放置於不同材質的平臺上,再施力拖拉木塊上連結的彈簧秤,當木塊開始滑動前的瞬間施力,就是最大靜磨擦力,不過,實際實驗中常遇到的困難是,木塊與平臺接觸表面的摩擦力不盡相同,導致重複實驗的數據與理論值之間的誤差甚至高達3成,老師很難用這樣的數據向學生證明摩擦力理論,所以,鄭志鵬改以PhET網站提供的「一維空間中的作用力」Flash小程式,來進行虛擬的摩擦力實驗。
每次虛擬實驗課一開始,鄭志鵬都會先介紹摩擦力理論和程式功能。哪個區域的畫面可以呈現物體的反應,哪邊是實驗參數的設定區等。他同樣先示範操作,讓學生觀察不同設定條件改變時,這些變因如何影響磨擦力。然後再讓學生自己操作,逐一調整物體的質量、重力與摩擦力係數的操控鈕。
曾有學生令鄭志鵬相當驚喜,這個學生透過逼近的方式,不斷改變讓物體滑動時的施力大小,來更精準地估算最大靜摩擦力。例如,施力147牛頓,物體無法滑動,學生就會逐漸提高施力數值,直到148牛頓時,物體開始滑動,學生就能得結論,最大靜摩擦力是介於147牛頓與148牛頓。
鄭志鵬說:「這種課程最棒的地方是,8成學生能夠全程投入,即使功課不好的學生也願意全程參與,而且不少學生能夠自己發現實驗的變化規則。」虛擬實驗提供的理想實驗環境讓學生更容易進行原理規則的推衍,這是實際操作的實驗難以實現的教學。
一人一臺電腦,自己做實驗
以軟體做虛擬實驗還有一項好處是,學生人人都能自己完成實驗。為了給予每位學生獨立完成實驗的體驗。過去,許多理化實驗需要器材或設備才能進行,但一般學校實驗室的器材套數有限,實驗材料也不多,實驗只能分組進行,例如整班學生每6人分為一組,每組操作一套設備,多數學生很難從頭到尾親手做實驗,有些學生甚至直接抄襲組員的數據,無法體驗做實驗的思考歷程。
於是鄭志鵬決定在進行實體實驗之前,先讓每一個人透過電腦來進行虛擬實驗。他將整班學生帶進電腦教室,一人配置一臺電腦,接著使用雲林縣西螺國中老師涂維聖開發的浮力實驗Flash小程式。這個浮力實驗小程式,畫面就像傳統實驗那樣,在彈簧秤下懸掛著小量杯,可以注入液體,量杯下方則綁著金屬圓柱,圓柱當中是裝滿液體的大量杯。
學生可以利用液體和金屬圓柱的體積與密度的資訊,比較彈簧秤上的讀數,來計算出小量杯空杯和內裝液體重量、金屬圓柱重量、大量杯液體浮力的資訊。另外,Flash小程式也提供測驗模式,會隱藏彈簧秤的讀數,學生要了解密度、體積、重量和浮力的關係後,自己推算所有數值,輸入Flash小遊戲中的空格進行驗證,全部正確才能完成這個浮力實驗。
由於每次Flash小程式執行時,會亂數產生初始條件,例如金屬圓柱的密度與空杯的重量每次都不相等,所以每一個學生要進行的浮力實驗環境條件不會和其他同學重複,只能自己獨立完成。也因為如此,鄭志鵬必須隨時巡視學生的實驗操作狀況,萬一學生還不理解浮力知識,或不熟悉軟體操作方式,鄭志鵬可以個別指導,也讓那些還不了解課程的學生能被老師看見。
鄭志鵬會安排先完成實驗的學生擔任小老師,指導進度較落後的同學,甚至有些學生會自己拿起滑鼠當作彈簧秤,以鉛筆盒當作金屬塊,主動向隔壁同學解說浮力原理。
在虛擬浮力實驗中,學生更容易理解浮力原理,甚至是自己發現浮力原理,改變以往老師先提出結論,讓學生透過實驗印證的教學模式。鄭志鵬說:「虛擬實驗雖然捨棄了讓學生實際操作器材的經驗,但較有助於學生進行抽象思考,甚至主動討論自己的發現,這是老師在教學上必須取捨的地方。」
做虛擬實驗前,學生要快速上手軟體操作方式
一旦老師選擇用軟體做虛擬實驗,學生就無法體驗實際操作的科學實驗技能,像是操作器材、排除誤差及實驗設計等,但對學生而言,虛擬實驗有助於理解更多抽象的理論知識,而不受實體實驗的各種變因干擾。
為了兼顧兩者的優點,鄭志鵬會在整學期開始前,條列科學教育所需傳授的科學技能,像是評鑑能力、實驗結果處理及分析、儀器使用及操作等技能,規畫各項科學技能在不同授課單元中的占比,盡可能地平均分配,也以此來評估哪些單元適合藉助資訊融入教學,哪些實驗適合以軟體取代實際操作。
經過多次實際嘗試,鄭志鵬發現:「抽象難懂的理論知識、實際操作誤差難以掌控、適合個人操作,適合藉助軟體做虛擬實驗。」
不過,老師決定用軟體做實驗,必須克服的挑戰是,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學生快速學會操作軟體。鄭志鵬每次都會在學習單上詳細說明軟體使用方式,在課堂上,他會逐一解說軟體操作介面上的圖形、按鍵與數據的意義,並示範軟體操作方式。學生動手操作軟體時,鄭志鵬會巡視每位學生的操作狀況,協助電腦技能較差的學生。他說:「老師要用最短時間協助學生克服軟體操作的障礙,才能進入真正的教學內容。」
複雜抽象的理化學科曾是不少國中生的夢饜,但鄭志鵬用資訊輔助理化教學,甚至以軟體做虛擬實驗,解決實際操作的問題,引領學生走進理化世界。鄭志鵬說:「讓學生印象深刻的方法是,讓他們自己付出專心和努力,願意認真投入,而資訊融入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認真投入的門檻低一點。老師只是引誘者,引起學生的動機,後面若要持續下去,老師必須交替使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直到學生自發性地覺得念書、做實驗好玩,才能成為主動學習者。」
鄭志鵬也將在理化課中運用各種電腦軟體、虛擬實驗、Flash小遊戲等經驗,分享到「小p老師的理化遊戲房」部落格上,他希望可以讓更多老師體會資訊融入教學的樂趣和成就感。
在鄭志鵬的理化課中,每一組的學生都熱切地想上臺分享虛擬實驗的心得,一堂課下來,學生在臺上的時間,往往加起來比鄭志鵬的解釋還要久,他點出很多老師忽略的關鍵,「不能光有軟硬體,更重要的是,老師的心態要改變,願意把講臺讓出來給學生」。鄭志鵬說。
用虛擬實驗呈現抽象的知識理論
鄭志鵬運用電腦讓學生進行各式各樣的虛擬實驗,圖為化學反應中的分子碰撞虛擬實驗,學生可以自行調整實驗環境的參數,來嘗試不同變項對化學反應的影響。
虛擬理化實驗可達成的6大效益
效益1
將抽象或難以看見的科學現象具體化
有很多科學現象過於抽象或難以在現實生活中看見,透過虛擬實驗程式的呈現,可幫助學生理解,例如圖為PhET「化學反應和反應速率」虛擬實驗,以動畫呈現分子碰撞到產生化學反應的過程,學生還可自定實驗條件。
效益2
創造理想實驗環境,減少實驗誤差的干擾
真實世界的理化實驗經常會有誤差,學生反而不易從實驗數據來推論理論規則,例如摩擦力實驗,可利用像PhET「一維空間的作用力」,來提供理想的實驗環境,讓學生更容易歸納出實驗結果。
效益3
初始條件人人不同,讓學生獨力完成實驗
虛擬實驗可以亂數設定實驗的初始條件,例如浮力實驗的Flash小遊戲,每次載入時的初始條件都不同,每個人看到的金屬圓柱密度、空杯重、液體密度等都不同,學生必須自己獨力完成實驗,因此可立即測驗學習成效。
效益4
人人可進行理化虛擬實驗,不受器材侷限
過去受限器材不足,理化實驗必須分組進行,往往只有少數人能實際操作,現在只要有電腦,學生每一個人都能進行虛擬實驗,透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也讓老師發現需要補救教學的學生。
效益5
用電子白板投影實驗畫面,讓學生上臺分享
利用TeamViewer遠端桌面遙控軟體,可以將學生所用電腦的畫面投影到電子白板上,讓學生上臺分享實驗操作過程和發現,並與臺下同學互動討論課程內容。
效益6
先完成者擔任小老師,協助其他同學
由於每位學生都自己做實驗,先完成實驗者可以擔任小老師,指導進度較落後的同學,甚至有些學生會自己拿起滑鼠當作彈簧秤,以鉛筆盒當作金屬塊,主動向隔壁同學解說浮力原理。
相關報導請參考「Super e教師的神奇教學現場」
熱門新聞
2025-01-06
2025-01-07
2025-01-06
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