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的私有雲基礎架構上,可涵蓋x86、Power Systems與System z等類型的伺服器,以及對應的虛擬化平臺,基於這些軟硬體所建構的環境,上面再搭配IBM Systems Director的VMControl,來整合控管這些虛擬化平臺所使用的管理軟體。而最上層是IBM Service Delivery Manager。資料來源:Ideas International,2011年6月。

隨需應變(On Demand)是IBM在好幾年前就提出的口號,時至今日以此為目標所設計的系統架構,也成為整個IT界所追求的目標,在雲端當道的時代更是如此。

5年以前,IBM開始建立分散在全球各地的「Blue Cloud」實驗室,目的是為了加速與用戶、政府與大學之間的協同合作,如今雲端也成為IBM本身發展的核心。

提供顧問服務,釐清業務與IT對雲端的需求

提供硬體、軟體與基礎架構相關產品之餘,對IBM而言,資訊服務已占該公司年收入的50%以上,併購PwCC後,他們強調所提供的服務和解決方案,越來越著重在客戶端的業務面,協助開創新的業務模式、帶領轉型,而不只是聚焦在IT的某一部分,從單一角度來定義雲端。

在雲端應用上,他們認為雲端是業務創新的模式,企業若能用雲端來協助轉型達到藍海,才是意義所在。因此他們和企業接觸後都是從業務的部分開始討論,找出企業想要轉變的業務,定義3到5年的雲端策略和架構,一步步去實現;相較之下,技術對他們而言,反而是次要的。

對於臺灣企業雲端應用是供大於需的現況,IBM認為是客戶沒有找到本身核心商業的價值,因此他們會先和用戶一起去探討商業需求在哪裡,他們也提供一個參考架構,讓企業可以從中去選擇。

這也是IBM現在所提供的Cloud Adoption顧問服務,他們會協助分析企業現有對外的商業行為與內部流程,從公司的核心價值、經營理念,去找到雲端的進入點,以及能否用雲端去創造新的業務模式來面對供應商和使用者。

另一個Enterprise Cloud Adoption服務,則是針對內部IT管理的分析,去看IT的工作負載,分出IT服務類型(例如交易型、批次作業型),判斷是否有適合的雲端技術可供應用,以及評估對應的綜效、經濟規模,然後設計出發展藍圖,規畫企業每一年能夠循序漸進執行的導入工作。

提供跨不同運算架構、虛擬化平臺的私有雲

建置私有雲環境上,IBM提供好幾種做法,包括CloudBurst的整合式系統、IBM Service Delivery Manager(ISDM)的整合式軟體,以及Tivoli Service Automation Manager(TSAM)與虛擬化的IBM系統主機。

對於採用IBM伺服器硬體作為私有雲環境的企業,IBM有一套Systems Director平臺,能為服務底層的虛擬化資源提供控管機制。若企業的IT環境所採用的伺服器有多種廠牌,可以透過ISDM和TSAM等系統來支援。

在伺服器平臺的供應上,IBM有3種平臺來針對私有雲的不同工作負載需求,而且也都支援虛擬化機制。

像System x和BladeCenter的x86伺服器,IBM提供有別於其他伺服器廠商的進階設計,像是eX5架構、eXtended I/O、調整向量冷卻、光徑診斷。

System x伺服器目前也支援VMware、Microsoft Hyper-V、Xen和KVM等x86虛擬化平臺,以及同時涵蓋VMware vCenter和Microsoft System Center等管理系統。

Power Systems伺服器則內建PowerVM的虛擬技術,能為IBM Power處理器架構系統的AIX、IBM i和Linux作業系統提供虛擬化,它包含處理器與記憶體資源可共用的微分割、可運用記憶體共享池的Active Memory Sharing,以及Live Partition Mobility的VM線上遷移。

至於System z則擁有z/VM的虛擬化平臺,可讓單一主機同時負載數以千計的Linux虛擬機器,若搭配z BladeCenter Extension和Unified Resource Manager,傳統的大型主機也能管理異質的工作負載(Power和x86環境)。

所有的IBM伺服器平臺都可以用IBM Systems Director來管理,而且可控制到底層的功能。其中,這套軟體有個延伸套件VMControl,可以讓系統管理涵蓋到多種虛擬化平臺,也能支援IBM所有硬體平臺的虛擬化機制,而這兩套軟體搭配後,還可以擷取硬體層級與各虛擬平臺的事件記錄。

推出SmartCloud服務與技術

在4月,IBM推出了新一代的企業級雲端服務與技術,稱為SmartCloud,同時也會基於該公司既有的軟硬體產品、服務,以及實務建置規畫的經驗,來提供私有、公有與混合雲。他們企圖號召更多企業,全面地投入雲端環境的部署,並且將關鍵的商業流程遷移至雲端環境,而非繼續停留在實驗、測試與評估的階段。

除此之外,在這樣的解決方案中,企業可以選擇所欲建置的雲端環境關鍵特性,來符合本身對工作負荷的需求,主要分成五個面向:安全與隔離、可靠度與效能、技術平臺、管理與部署的支援,付費與計價。

以SmartCloud為例,它是建置在IBM既有的公有雲,分成Enterprise和Enterprise +等兩個層級,這裡面結合了共享式環境,以及能馬上使用的安全機制、既有的應用系統、可靠度、管理,以及典型私有雲環境所提供的支援服務。

隨Smart Cloud 一起發表的,還有幾個產品與服務,例如IBM Workload Deployer(先前稱為WebSphere CloudBurst Appliance)的硬體設備,它提供IBM中介軟體的虛擬映像檔,讓那些在雲端環境需要跨系統去執行網站的處理程序,可以用這單一的平臺來搭配,以便快速部署。

另一個很特別的產品是IBM Cast Iron,企業可以將既有的基礎架構或雲端環境,與公有雲服務相互整合,它能針對企業商務流程,提供跨雲端環境與專屬應用系統之間的整合,因此產生出混合雲模式。

要建置這樣的方案,目前IBM提供幾種方式,包含Cast Iron Cloud雲端服務、WebSphere DataPower Cast Iron Appliance XH40的硬體設備,以及WebSphere Cast Iron Hypervisor Edition的Virtual Appliance。

 

 

看大圖

IBM 軟體的雲端運用架構

IaaS層的自動化管理平臺,是透過TSAM來實作。PaaS層中,巨量資料管理能夠搭配DB2、InfoSphere Warehouse Cubing Services;應用程式虛擬化,主要是使用Websphere Virtualization的系列產品;測試環境雲是以Rational Software solutions for cloud computing來建構。資料來源:IBM,2011年6月

 

SmartCloud服務的等級比較

 


相關報導請參考「雲端運算技術解說」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