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電腦及網路業界的最大商機在哪裏?相信很多「有商業眼光」的經營者,會不約而同地指向「e化」程度相當低的第三世界,例如非洲、中南美洲、中歐、東歐及亞洲某些區域。因為,既然這些地區電腦及網路普及率甚低,以「非洲人沒幾個穿鞋,所以賣鞋生意一定大好」的樂觀經營者寓言角度來看,業者也可以在第三世界賣出最多的電腦網路相關產品,從「消弭全球數位化鴻溝」這項神聖使命中獲利。
經營第三世界的電腦銷售業務,須先有「賠上20年」的心理準備
不過,經營第三世界的電腦銷售業務,可能必須先有「賠上20年,耐心等待獲利之日」的心理準備。Gartner Dataquest的Martin Reynolds就說,想開發偏遠第三世界的電腦市場,恐怕至少要慘澹經營十年到二十年時間,才可能開始獲利。
因此,從永續經營能力及財力來篩選的話,看來只有大型電腦公司才玩得起這場開發第三世界市場的遊戲。例如,Hewlett-Packard,HP惠普科技就有意於搶佔第三世界電腦市場。
惠普一直在全球電腦、印表機市場有很好的表現,同時也是一家相當重視慈善事業的企業。開發第三世界市場,將是結合HP在商業及慈善這兩種性質不同的經驗,「以慈善經驗為開端,以商業獲利為目標」,運作這項HP稱之為「World e-Inclusion」(”全球盡皆e化”)的行動。
搭載慈善機構對落後國家的援助計畫,將產品推進第三世界
怎麼說呢?原來,HP熟悉全球前幾大的人道救援團體和慈善機構,例如World Bank,以及許許多多慈善救助單位。這些單位每年會有大批的捐款,用來金援第三世界/落後地區,幫助他們在教育及醫療保健方面的發展。HP World e-Inclusion計畫主持人Lyle Hurst指出,在世界上的貧窮落後國家中,每年都有超過3000億美元的大筆金錢流動。
因此,搭載著慈善機構對落後國家「教育」或「社會功能發展」方面的援助計畫,將電腦、網路設備賣到這些落後國家去,顯然是一個很聰明又可行的計劃。重點是,必須對全球各地運作的慈善計劃,真正相當了解、甚至掌握人脈關係,才有可能利用這個管道,將品牌電腦(沒有品牌其實也無所謂,能賺到錢才是企業所關心的議題)打進第
三世界。偏遠地區可透過網際網路,擷取有利於生活及工作的基本資訊
但是,貧窮落後國家的教育水平普遍很低,識字率也是一樣;在這些地區的人民,到底能用電腦來幹什麼?網際網路對他們又可能產生任何功能嗎?這是不少人會懷有的疑問。
HP的Lyle Hurst倒是一點也不擔心這個問題。Hurst先生舉了一個例子:在中南美洲有一個漁民村落,每天早上會有一位村民,利用擴音器,把當天的天氣情況「朗讀」給全村聽,讓大家知道是不是適合出海捕魚,既減少生命風險、又可增益工作收入。
事實上,這位廣播先生是村裏唯一識字的人,也是全村唯一一個有電腦、也有網際網路連線的人,他的天氣資訊都是從網際網路上讀來的。也就是說,在偏遠的地區,整個聚落裏只要有一台連網的電腦,源源不絕的資訊就可以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同樣道理,如果某山地部落出產品質絕佳的茶葉,他們也可透過網際網路觀察全球各地的茶葉行情,把握最佳時機賣出作物,增加自己的收入。HP認為至少可掌握全球1000個偏遠社群,在當地建立網路通訊中心
因此,Lyle確信HP有把握說服偏遠地區的當地人,他們「至少需要一台電腦及一套網路連線服務」,用來建立一個「computer center/telecenter」,因此將可順利把HP的產品賣到這些地區。而全球有多少類似的偏遠地區呢?答案是非常多!HP認為,他們至少能掌握到1000個類似的鄉下聚落。
然後,再透過長時間的教育投資,HP相信終有一天他們能夠在這些地區創造出電腦及高速上網的需求,進而為該公司帶來大量的獲利。因此,HP在今年十月初,宣布將推動「World e-Inclusion」,追求未來某一天此計畫所將帶來的長遠獲利。
畢竟,第三世界人口數量遠大於所謂的「第一世界」或曰已開發國家的人口總數,光是幻想「未來世界上將每人都擁有至少一台電腦」的那光景,就可以讓許多資本家笑到流口水。只是,這樣的「電腦e世界榮景」的美夢,恐怕也真只有花得起初期大錢,在偏遠地區拉光纖、送電腦的大企業,才做得起。
熱門新聞
2024-11-12
2024-11-10
2024-11-13
2024-11-14
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