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開始,微軟全球服務部雲端及企業平臺事業部開啟了一個新計畫,廣邀社群一同參與微軟開源軟體技術文件的編寫、翻譯,而目前帶領這團隊的重要角色為微軟首席業務經理Eric Van Thorre及微軟首席專案經理Melinda Dobey 。

圖片來源: 

iThome

過去微軟長期將自家技術圈在Windows環境,不與Linux世界相容的技術決策,讓開發者難將它與開源軟體畫上等號,但是,在微軟執行長Satya Nadella上任後,開始推動一連串擁抱開源的政策,將.NET核心開源至GitHub,或大力支援Docker、Kubernetes等容器技術。甚至根據微軟揭露的數字,今年Azure上運行Linux虛擬機的比例,已經高達30%。

隨著微軟積極拓展開源市場的生意,勢必也得要積極與在地社群接觸,了解各地市場開源軟體的生態。因此在今年1月開始,微軟全球服務部雲端及企業平臺事業部開啟了一個新計畫,廣邀社群一同參與微軟開源軟體技術文件的編寫、翻譯,並利用機器翻譯、機器學習的技術,提供在地化的技術文件。

同時,微軟也透過不同分部的員工,了解在地社群的生態、習觀溝通的社群平臺為何,開始與社群建立長期互動關係。而目前帶領這團隊的重要角色為微軟首席業務經理Eric Van Thorre及微軟首席專案經理Melinda Dobey ,分別瞄準技術文件語言在地化,以及根據不同市場需求,提供符合當地語言UI、UX介面的任務。

Eric Van Thorre表示,就微軟目前提供給開發者的工具、技術文件支援,總共橫跨13種不同語言。而目前微軟在提供開源軟體技術文件服務的挑戰在於,「大部分的開源軟體都只有提供英語文件」,但是為了推廣Node.js、TypeScript等開源技術,微軟想要提供除了英語外的使用介面,降低開發者進入此類技術的門檻。

社群可用母語給予微軟回饋

目前微軟推出了一個新的技術文件網站docs.microsoft.com,目前上面除了自家開發工具Visual Studio、PowerShell、.NET外,也有Node.js、Python、PHP、Java等技術文件,Eric Van Thorre表示,開發者除了可以閱讀相關開源技術文章外,也可以主動地給予回饋。例如,看到文章中缺少某些段落,或是某些文句不通順的狀況,此時開發者就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的語言,例如中文、英語或日語等提出疑問,或是提供微軟修改方向。而微軟也會檢視這些回饋,將有利的修改方向納入技術文件中,「就像開源社群利用GitHub中開發時,提出Pull Request一樣。」

不過他表示,社群利用GitHub進行軟體文件協作時,碰到的挑戰就在於GitHub主要以英語使用介面為主,對於不熟悉英語或不諳的GitHub操作的開發者都是個門檻,「因此微軟才需要徵詢社群的意見,思考如何讓社群不透過GitHub也可以參與。」

而Melinda Dobey表示,這個推行開源軟體在地化的計畫,從今年1月執行至今,總共完成了3個重要目標。首先是微軟為開發工具Eclipse開發的Team Foundation Server套件,在今年2月時開源釋出,目前總共有將近50個社群貢獻者為微軟提供在地化內容。

再者則是在5月時,釋出了SQL Server on Linux的開發工具,目前已經提供9種不同語言,「而在地化內容完完全全是由在地社群所貢獻。」最後,同時在5月時,Visual Studio Code除了原本微軟所支援的9大語言外,透過在地社群協助,又新增至17種語言。Melinda Dobey表示,過往微軟非開源的模式運作下,能夠支援的外語介面有所限制,「但是現在的模式是由社群所驅動,他們可以提出需求,並且與微軟一同進行協作。」

同時,Melinda Dobey表示,微軟也會公開社群貢獻者名單,讓其他人能了解在某專案中,哪些開發者貢獻了最多心力,「給予他們認同感,促進社群的成長。」Eric Van Thorre則表示,過去開發者常認為使用英語作為開源專案協作的語言沒有太大問題,但在開始推行這個計畫後,「微軟才發現社群很積極想要貢獻、參與開源專案的在地化。」

與社群維持長期關係是關鍵

不過想要長期經營開源也非易事,許多專案在缺乏資金挹注、長期維護之下也逐漸沒落,而微軟究竟要讓這些參與者具備長期參與的動機呢?「微軟並沒有提供金錢回報,而是利用在地社群的參與熱誠」,Eric Van Thorre認為,參與者想要加入的動力在於,透過貢獻程式碼、文件翻譯的努力,讓他們在社群內可被認定為具有影響力或意見領袖。

Melinda Dobey則認為,長期培養微軟與社群的互動關係才是解決之道。她表示,微軟會持續與社群合作,建立長期性關係,「不是只有需要他們幫忙時才找上他們。」她解釋,每當微軟決定釋出一個產品時,微軟在地負責人每周都會與社群接觸,主動通知產品的發布進度,而社群也可以自由提問,給予微軟回饋,「並非一次性的利用他們,而是要長期合作。」

而目前微軟也開始看到一些積極的回應,她表示,每當微軟與社群會面回報專案協作進度後,往往也可以在臉書、Twitter的社團中看到回饋,「對微軟來說都是積極反應的表現。」

Eric Van Thorre認為,長期經營社群關係的挑戰在於,「讓他們了解到自己真的能夠有所貢獻」,一旦社群能明白自己的重要性,就能更加積極的參與。他也透露,微軟透過社群,增進翻譯技術文件品質的秘訣在於,為社群建立統一的翻譯用語標準,省得翻譯者每次都得重新思考該使用哪些語句,「微軟有一個資料庫,專門儲存這些術語(Terminology),開發者也都可以自由檢閱。」

除此之外,微軟也會延伸在地社群的貢獻至全球市場,增加社群的影響力。Melinda Dobey解釋,當在地社群撰寫品質不錯的技術文件時,經過微軟評估後,也會協助把該文章翻譯成等其他語言,提供給其他市場的開發者,「讓開發者了解自己的影響力不僅只於當地而已。」

引入機器翻譯、機器學習簡化翻譯工作

但是微軟旗下的開發工具極多,所累積的技術文件也相當可觀,不可能全部僅靠人力管理、翻譯。像是微軟目前就使用自家的機器翻譯技術,簡化技術文件編寫的工作流程。

Eric Van Thorre解釋,為讓自家的企業級產品、服務也能提供在地化文件,微軟會先利用機器翻譯做第一次的前置作業,處理至半成品狀態,「藉此簡化編譯工作。」再者,如果翻譯品質仍然堪慮,此時就會透過在地合作廠商,進行二次翻譯的工作。

不過他表示,技術文章的品質常因語言而異,「英文通常是品質最好」,而亞洲語言又較為複雜,只用常見網路翻譯服務如Bing或Google的翻譯,技術性內容的翻譯品質堪慮。

因此微軟也開始使用機器學習技術,來提高專業技術翻譯的品質。例如從傳統的統計方式(Statistical),逐漸轉使用類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藉此改善文章翻譯品質,系統也不會完全重新翻譯,而是先找出過去曾翻譯過的語句,再來優化。

從社群了解市場需求

這些長期經營關係的社群,未來也會是微軟洞悉市場動向的好來源。Eric Van Thorre認為,微軟得要觀察社群關心的開源專案為何,「如果釋出一些開源社群不感興趣的計畫,那也是種浪費。」Melinda Dobey也表示,當微軟把一個計畫放在GitHub上開源後,團隊也會後續追蹤社群給予的反應,「觀察他們的需求,決定我們要投資何種技術。」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