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中本聰用一紙論文將比特幣這顆小石子丟入池中,後續所激起的區塊鏈漣漪,已經形成一股重塑全球商業模式的巨浪。區塊鏈的發展不再局限於加密貨幣,而是開始往各個產業拓展。目前市場上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受新創和數位貨幣圈重視的以太坊(Ethereum)、以開源模式打造底層標準的超級帳本(Hyperledger),以及瞄準金融產業進攻的R3聯盟這三者。
其中,由Linux基金會在2015年底成立的Hyperledger專案,誓言要打造通往各種範疇的區塊鏈基礎架構。專案旗下更分出8個子專案,其中發展歷史最久,架構也最完整的Fabric在7月11日釋出1.0版,意味著已成熟到可以進入商業部署的階段。短短幾個月的時間,Fabric就一路從Alpha版推升到正式版,還比Hyperledger執行董事Brian Behlendorf預期的快了半個多月。
Brian Behlendorf這位Apache軟體基金會的共同創辦人,不只是開源界的大前輩,IT技術的背景更是雄厚,曾擔任過CollabNet和世界經濟論壇的CTO,現在則是投身在區塊鏈中,成了Hyperledger專案發展的總舵手。Brian Behlendorf近日來臺接受iThome專訪時,揭露了Linux基金會成立Hyperledger專案的最大目標。
Q Hyperledger計畫的目標是什麼?
A 透過分散式帳本以及智能合約技術,Hyperledger正在重新打造世界。我們的世界不會只有一個帳本,而是有各式各樣的帳本以有趣的方式交織在一起。不過,不同帳本的背後必須都用同一套底層軟體,人們才能從中獲得好處。
就像UNIX跟Linux之間的關係,Linux出現後,才統一了所有UNIX作業系統。或像在Web環境中,出現了一個開源的標準Web伺服器平臺後,就能提昇整個生態系統。Linux基金會相信,分散式帳本也會發生同樣的事。所以,在Hyperledger計畫中,我們希望能將分散式帳本、智能合約的種種技術、不同角度的應用,統統整合在一起。將不同的想法湊在一起,實際運作,甚至能夠商轉,看看哪個想法可以真正實現,或哪一個不甚成功,讓達爾文演化論發酵,存活的好專案就能獲得更多開發者的關注,繼續成長。而不熱門的想法或許也能找到利基市場,發掘專屬的合作方式,說不定能進一步帶動其他好事的發生。
我們相信成立開源區塊鏈專案的方式,是促成一項年輕技術更佳茁壯的最好模式。區塊鏈這場革命還早得很,Hyperledger希望盡快讓任何一個好的想法可以付諸實現,而且能吸引企業願意採用。
Hyperledger執行董事Brian Behlendorf:我們相信成立開源區塊鏈專案的方式,是促成一項年輕技術更佳茁壯的最好模式。區塊鏈這場革命還早得很,Hyperledger希望盡快讓任何一個好的想法可以付諸實現,而且能吸引企業願意採用。(圖片來源/iThome)
Q 比特幣和區塊鏈這麼火紅,Linux基金會是為了趕流行才成立這項專案嗎?
A 當Hyperledger專案開始時,市場上確實有些事情正在發生。
比特幣開發者的確可以用Linux基金會既有成果,來實現更好的組織或程式,但比特幣社群有他們自己的難題,我認為,就算Linux基金會直接介入也無法解決。
但在比特幣之下那層有趣的概念,就是分散式帳本跟智能合約,這兩者加起來的影響,可以超越任何加密貨幣。目前市場上有比特幣、以太幣等上百種加密貨幣,各自起起落落。對我們來說,有趣的地方在於「加密貨幣底層的運作機制」,可以應用在供應鏈、溯源系統,甚至是清算網絡上,這些應用都不需要貨幣作為基礎,反而可以說,貨幣只是這個大平臺的其中一種應用。
大家會知道區塊鏈,因為中本聰在2008年提出比特幣的概念,喚起了這些應用的可能性。你可以想像,中本聰那篇論文就像是登月計畫書,而比特幣就如同美國在60年代登陸月球的創舉,真的拿回了一些太空中的石頭。隨比特幣而出現的更多經濟型態,就像太空中其他繞地球公轉的行星。整件事情可以想像成:我們正在建造一套龐大的基礎建設,要讓上太空這件事變得更加稀鬆平常。
Q 所以,這個基礎建設就是Fabric嗎?
A 不完全對,Fabric只是Hyperledger旗下5個子專案中的其中之一,但這5個都是基礎建設。區塊鏈兩大重要元素就是前面提到的分散式帳本跟智能合約,Fabric也具備了這兩項。
分散式帳本可以搭配不同的共識機制,因為不同的共識演算法在不同類型的分散式帳本上各有優勢。其他專案也在探索更多不同的組合或途徑來取得一樣的結果。就像資料庫世界一樣,有MySQL、Apache Cassandra和Berkeley DB,這3個看起來都是資料庫,它們也確實是,但是他們各自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資料管理的問題。
沒有人會說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一種,分散式帳本的世界也一樣。對一項科技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找出可能統一它們的方法,建立一個通用的場域、一樣的基礎術語、一套通用的操作文件或範本,但是,要讓使用社群能運用這些東西往不同方向上成長。
也許下一個戰場會是智能合約,Fabric的智能合約叫做Chaincode,所用的程式語言是Go語言,使用Docker容器來執行,但只是智能合約的其中一種途徑。像是在以太坊的世界裡,則是使用以太坊虛擬機器(Ethereum Virtual Machine,EVM)來執行智能合約程式,開發用的程式語言則是Solidity。目前也有很多有趣的學術研究,聚焦在智能合約的程式語言。
或許Solidity會比Go更適合做為智能合約的開發語言,但我們不知道真正的結論為何,市場才會告訴我們,哪一種語言適合哪一種應用。但是,我認為,提供選擇是很重要的事。所以,Hyperledger專案中也有一個用來執行以太坊智能合約的Burrow子計畫,由Monax公司(同時也是以太坊的會員)發起,現在也有很多第三方廠商的開發者投入。
不論是Fabric、Sawtooth或其他專案的成員,都來自多家廠商、不同類型利害關係人而組成,各自要建造起一個繁榮的商業生態系。
Q 今年二月,多了一家企業以太坊聯盟(EEA),同樣主攻企業私有鏈市場。這對是Hyperledger來說,是壞消息嗎?
A 一點也不!這根本是件好消息。
我們兩個組織的不同,就像是Apache軟體基金會跟網際網路工程小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的差異,前者聚焦開發者的程式開發,後者則是以制定標準為主體。開發者會使用IETF建立的標準來開發軟體,但新的標準也可能源自程式開發過程,進而擴大成為標準。
持續有更多開發者和領導者參與兩邊的專案,絕對是好事。例如Burrow專案的開發者也加入EEA,來了解是否需要調整Burrow來適應業界的標準,或是EEA想推動的新標準,也會影響我們其他的專案,如Fabric。雖然我們不曉得,但我們很期待知道EEA的想法和計畫。EEA不會自己跳下來開發軟體,但這正是Hyperledger在做的事。Linux基金會要讓企業願意將這些Hyperledger程式碼,放入企業核心系統,甚至是銀行核心系統中,而且能對這些程式碼有高度的信賴。
Q 區塊鏈現有3大主流,Hyperledger和其他兩者,以太坊及R3聯盟有什麼不同嗎?
A EEA是一個很不同的組織,在私領域,我跟很多EEA領袖人物如Andrew Key(ConsenSys全球商務發展負責人)都是好友。而R3聯盟其實是一家私人公司,並非一個聯盟組織。R3以私人公司的方式在籌資,打造科技然後釋出。R3聯盟正在建造一個「特殊」網絡,聚焦在金融產業,也正在研發顧問服務類型的商品。不過,Hyperledger的軟體也可以用來建造各種的網絡。R3聯盟比較是IBM的競爭者,因為雙方都有多種商業行為。
金融的確是區塊鏈中非常重要的領域,也確實比其他領域的進展還要深入。例如很多看似與金融無關的應用,例如Hyperledger跟鑽石供應鏈的結合、Walmart跟IBM的食品追蹤專案等,實作以後,不只可以解決這些產業的關鍵問題,也創造出保留市場上種種貿易的歷史機制,這會讓你有足夠的訊息進行貿易金融的決策。甚至,幾乎每一個區塊鏈的例子都涵蓋了跨國貿易,都可以算是金融類的實際案例。
所以,Hyperledger採取應用性更廣的策略,我們要建造出一個適用各產業的分散式帳本,而非以金融業者為主要用戶,然後從中再催生出更多金融應用的實例,這比第一天就決定聚焦在金融領域可以做得要好。這也是為何Fabric可以更通用的原因,Hyperledger旗下的這些子專案更像是通用的OS,而非是針對單一特殊領域的應用系統。
Q 可以介紹一下這些子專案,如Fabric目前的進展和特色嗎?
A 當Fabric在推出1.0版後,開發社群就會聚焦在進一步的優化,例如簡化軟體下載流程,或是實現在Fabric分散式帳本上執行Burrow智能合約,也可能是在Fabric可以接受以太坊的EVM執行環境等。
像Sawtooth專案則是要研究如何用Proof of Elapsed Time(PoET)做為共識機制,Sawtooth開發者已經開始思考,如何設計出堆疊式的架構,來彈性組合不同的元件。這種可插拔式的模組開發架構,可以會讓Fabric 1.0版的優化工作更簡單。
Fabric的下一步?也許讓EVM在Fabric上執行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這是開源的專案,不需要等待特定廠商或哪位開發者,任何人想要貢獻,就上Github。
開源對Hyperledger來說非常重要,我們正在驅動出一套有機的流程,一條讓開發者來領導工程技術的路。我不是技術專家,無法描繪出這個藍圖未來的細節,但我們想做的是,鼓勵各個專案盡量解構分散式帳本技術或是智能合約技術。
我認為,下一個階段是讓Fabric智能合約Chaincode執行環境也能選擇改用以太坊的EVM,或是將Sawtooth的PoET共識機制整合進Fabric中。而這要善用不同專案各自的優勢,還有開發者和社群的力量全力一搏。所以,彼此間有一點競爭,不是件壞事。
Q Hyperledger技術主席曾告訴我們,Fabric正努力實現每秒1千筆交易的目標,6月成立的PSWG小組是第一步嗎?
A 是的。很多人詢問我們的區塊鏈的效能如何?但要測量出每秒的交易非常困難,因為網路速度受到幾種因素的影響,如:一筆交易的資料量、區塊鏈網絡上的節點數量、訊息丟包程度、跨節點間的延遲性等。
目前要在1秒完成1筆交易,得做到50%的丟包機率,以及500毫秒的延遲時間。也就說,區塊鏈網絡內的每一個節點都完成該筆交易的確認,來確保交易一致性,不能低於這兩個條件。
這很複雜,應該用更系統化的方式來回答「我們夠快嗎?」的問題。就像在賽馬比賽中,騎手都想知道自己的馬「夠快嗎?」、「比別人還快嗎?」,但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牽涉到很多複雜的系統。
效能牽涉到應用案例的特殊性、在網路上的節點數等,而且跟延遲性息息相關,要達到每秒千筆甚至上萬筆交易,可能要將所有節點聚集在同一個實體空間裡,來提高交易的頻寬。
我們得找到方法,讓訊息丟包程度和延遲性降低到趨近零,這很重要。效能與擴充性工作小組(PSWG)是橫跨Hyperledger各個專案而組成。甚至也有EEA成員加入PSWG,試著找出影響效能的變數,說不定「效能基準測試」會成為Hyperledger的另一個開源專案,來建立測量效能的客觀作法。
Q 依你觀察,區塊鏈的成熟度如何?未來3年會有何進展?
A 我一直認為,區塊鏈目前就像1995年的Web,開始出現大量初階案例的時刻。在1994年時,我在Wired雜誌任職時,我的工作就是將紙本內容放上網路,Wired雜誌也成了第一個靠網路廣告營利的媒體。
1995年的Web大約只有幾百萬人使用,但可以想像20億人在線上後的影響,當時就能清楚感受到Web一定會壯大,因此有些早期採用者看到前景,開始成為專家。1995年,在Google和Facebook都還沒出現之前,已經有公司開始想,不能只是做網站,將宣傳小冊子上網而已,而要開始思考Web會如何重塑我們的商業模式。這也正是現在許多國際會議討論的話題,像是世界經濟論壇,幾乎每個議程,人人都在關注這件事。
一講到區塊鏈,不論是金融業、供應鏈、重工業、還是科技產業等,都認為這絕對會重塑他們的商業模式,甚至,這會造成一股比網際網路還要劇烈的變動。現在大家才開始逐漸找到分散式帳本可能的商業模式。
我想要引用IBM執行長Ginni Rometty說的一句話:「網路就是訊息,而區塊鏈將是交易。」很簡單,但直指核心,未來會看到這類交易網絡透過一個高度輕量化的治理模式來重塑,就像網際網路從一個點,發展到全世界的輻射星狀拓樸架構(hub-and-spoke)的變革,那是花上10到20年才有的結果,而在區塊鏈的進展上,我們才正要開始而已。
Hyperledger執行董事Brian Behlendorf:我想要引用IBM執行長Ginni Rometty說的一句話:「網路就是訊息,而區塊鏈將是交易。」很簡單,但直指核心,未來會看到這類交易網絡透過一個高度輕量化的治理模式來重塑,就像網際網路從一個點,發展到全世界的輻射星狀拓樸架構(hub-and-spoke)的變革,那是花上10到20年才有的結果,而在區塊鏈的進展上,我們才正要開始而已。
熱門新聞
2024-11-10
2024-11-10
2024-11-11
2024-11-11
2024-11-11
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