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votal容器之所以能夠跨雲,就是靠Bosh元件和底層IaaS的Hypervisor溝通,目前所支援的環境,總共包含了AWS、Azure、Google、OpenStack、SoftLayer、vSphere以及VirtualBox等環境。(圖片來源/VMware)

VMware Pivotal容器服務PKS重點策略

1. 擴大VMware的SDDC產品架構,延伸到容器應用需求

2. 貫通K8s和IaaS平臺,要通吃所有主流雲端服務和平臺軟體

虛擬化龍頭VMware在虛擬化技術獨領風騷許久,一路上競爭對手從來沒少過,在商用虛擬化領域,面臨著微軟Hyper-V平臺的競爭,開源領域則有免費IaaS解決方案OpenStack。但是,一直到了這個打著輕量化、快速部署特性的容器技術Docker的出現,才從根本上威脅,甚至可能會顛覆VM技術,進而衝擊了VMware的地位。

VMware很早就注意到容器技術對自家領域的威脅,隨即在2014年VMworld大會上,宣布在vSphere平臺中支援Docker,讓容器替VM加值。2015年則有更多大動作,包含推出容器整合架構VIC、容器作業系統Photon OS,以及容器管理平臺Photon Platform。

而在今年VMworld上,則是跨出了關鍵一步,終於正式押寶Kubernetes,與Pivotal及Google聯手推出Pivotal容器服務(Pivotal Container Service,簡稱PKS)。這套容器服務對VMware的戰略意義,除了和既有SDDC架構結合、擴大與Cloud Foundry生態系整合,及獲得Google Cloud一線支援外,這套容器還能支援許多不同Hypervisor,確實符合去年VMworld所提出的跨雲戰略。

支援多家雲服務商的Hypervisor

在Pivotal容器服務的系統架構設計,VMware也借鏡過去開發VMware Photon平臺的經驗,只是後者必須以vSphere環境為基礎運作。而Pivotal容器之所以能夠跨雲,其中Bosh元件占了相當重要的角色。Bosh這個由Cloud Foundry社群為維護的專案,是作為Pivotal容器服務與底層IaaS的Hypervisor溝通的介面,目前所支援的環境,總共包含了AWS、Azure、Google、OpenStack、SoftLayer、vSphere以及VirtualBox等環境,重要的雲端技術廠商幾乎全納入。

在建置Kubernetes叢集時,Bosh還必須靠仰賴Linux虛擬機模板Stemcell,利用現成YAML檔案的配置,布建出Kubernetes環境所需要的Master節點、Worker節點以及Etcd。此外,Bosh還可以把複雜的系統程序簡化成參數,比方說直接呼叫Master、Etcd節點的IP,產生相對應的YAML檔案,進行建置。而Bosh的監控功能,當有任何虛擬機失去連線,Bosh會自動與vCenter溝通,產生相對應的新節點。同時,還有一個重要元件Kubo,利用Scripts模式,開發者可透過字串代換,產生對應YAML檔案,簡化Kubernetes叢集的建置程序。

在產品定位而言,不若純PaaS平臺Cloud Foundry,不需介入底層運作,Pivotal容器服務與紅帽OpenShift較為類似,開發者仍然可以對底層基礎架構有相當程度的掌握。現階段,Pivotal已經可以支援vSAN,而VMware也規畫,未來要讓它與NSX-T所結合,開發者便可利用預先撰寫腳本,直接部署底層的虛擬網路。

延伸觸角至開發者市場

目前Pivotal容器服務仍處於開發階段,現在已經整併至Kubernetes 1.7版。雖然在今年第四季才會進入Beta版本。不過這個專案,可想而知,對於VMware既有生態系、產品布局也會產生不少影響。以VMware執行長Pat Gelsinger的策略而言,該公司重要產品如vSphere、NSX及vSAN都得加強支援容器是不爭的共識。例如,整合Pivotal容器服務與vSphere、NSX及vSAN,加強Kubernetes環境自動化建置的程度。而釋出此容器服務後,藉著Pivotal Cloud Fondry社群的推力,也讓VMware踏出企業市場,走向更廣大的開發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