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MIC從智慧、開放、服務和整合四個面向,分析2018年臺灣ICT產業的十大趨勢。

圖片來源: 

資策會MIC提供

展望未來是每年都要做的事情,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也從人工智慧、開放、服務和整合四大面向,預測2018年的ICT產業發展。其中,資策會MIC產業顧問兼主任洪春暉特別指出, AI帶來三個層次的影響,包括辨識精準化、零售智慧化和資安AI化。

人工智慧發展帶動終端設備和資安技術演進

洪春暉解釋,語音辨識除了美國包括Google、蘋果和微軟外,更難忽略的是中國語音辨識技術,因為有廣大樣本數,整體辨識精準度都有大幅度提升,也帶動更多商業應用;其他像是影像辨識率雖然都有大幅提升,但目前卡在精準影像辨識應用策略該如何布局。「目前看來,語音在人工智慧的商業應用比影像略快。」他說。

當自然語言成為重要人機溝通介面,也讓語音有機會應用到更多端和端的設備裝置上。資策會MIC產業顧問兼副主任周士雄表示,目前常見的導航系統、電子書等,都是透過語音識別和語音合成的語音主導應用,但接下來要做的則是讓語音可以和其他技術結合,不論是各種服務型機器人的推出、車載設備或者是智慧家庭設備等;或是雲端服務型的社交聊天、影音服務、知識檢索、訂位或照護等應用。他認為,當語音識別結合大數據訓練及深度學習的演算法,就可提高識別率,未來也可讓語音辨識在結合其他技術,例如情緒識別或者是臉部辨識等,更精準提升溝通品質。

在零售智慧化的部份,洪春暉指出,電子商務業者和實體通路業者透過雲端大數據平臺的加值,改變銷售商業模式,例如無人商店,業者都可以在終端設備加上人工智慧,推出更多主題式的行銷場景。也就是說,新型態的零售業者透過讓終端設備更進化,不論是電子看板加上擴增實境,或者是攝影機連上雲端,使用辨識率更高的人臉辨識技術等,都會帶動業者在所使用的終端產品上新增更多人工智慧需求。

「資安產品加上人工智慧技術,是過去一年來的顯學。」資策會MIC產業顧問兼主任周維忠說,不論是透過人工智慧結合數萬筆惡意軟體、垃圾郵件、勒索軟體等資訊,應用在網頁安全以及社交工程來辨識惡意攻擊;也會利用偵測端點的異常行為來偵測異常值,目前常用於入侵偵測、未知威脅與APT的攻擊防禦。

其他資安領域的人工智慧應用,美國在2016年8月 DEF CON舉辦的搶旗攻防賽(CTF)就是利用人工智慧偵測漏洞及修補漏洞的駭客競賽,未來可以進一步拓展到紅隊測試的應用;或是今年10月有MIT研發創世紀系統,可以做到自動產生修補程式,修補漏洞的速度是人類的兩倍且更為精準。

進一步延伸到物聯網設備的漏洞檢測,在今年7月,中國百度就結合人工智慧技術,推出針對各種類型設備進行檢測的工具,包含弱點掃描及滲透測試等。他認為,透過人工智慧在沙箱環境中,強化辨識隱藏或是還沒有完全執行的惡意程式,確保系統安全。

周維忠表示,透過系統外部情資分析、端點行為異常分析及身分認證等,都可透過人工智慧強化即時的資安防護能力;隨著物聯網設備增加,他認為,針對系統與產品端的人工智慧應用,將會是明年的應用發展主力。

開源軟體蔚為產業發展主流,物聯網帶動邊緣運算需求

開放趨勢帶動軟體開放化及運算邊緣化。洪春暉表示,美國由矽谷業者推動開源軟體的應用,但臺灣多由新創業者推動,最主要的目的除了降低成本外,就是希望打造一個開放創新的環境。洪春暉指出,早從2015年開始,許多雲端系統的開發建置更成熟並強調IT與OT(營運科技)的協同作業,許多軟體採用敏捷開發,還有人工智慧、物聯網及區塊鏈等新興領域應用,都使得開源軟體成為未來主流。

邊緣運算架構並帶動多元智慧化應用,洪春暉認為,過去雲端運算就是把單一裝置資訊傳到雲端,但物聯網時代需要更多即時上傳的分析資訊,不論是自駕車商業化需求,或是機器人的多工發展。「這種即時上傳資訊的需求,產生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或霧運算(Fog Computing)的需求,也是臺灣業者的機會。」他說。

周士雄表示,因應物聯網普及,為了讓端點更有彈性才發展出在雲端及物聯網端中間的邊緣運算,可以提供更多運算、儲存和分派的功能。目前邊緣運算在產業應用面向相當廣,從公共基礎建設到防災監測、警政監測、空氣監測、能源電網、車輛交通、工廠製造設備、遠距醫療裝置、生理監測裝置、行動通訊設備、個人穿戴裝置及其他物聯網裝置等,都包括在內。但他強調,邊緣運算不是為了取代雲端運算,而是要重新定義並且優化雲端運算的架構。

仰賴大量感測工具及人工智慧,目前無人自駕車在全球各地開始出現商業應用,周士雄認為,2018年可以看到無人自駕車商用化趨勢,先以特定場域但不固定路線為主,像是無人計程車今年在美國、新加坡開始進行小規模載客試乘,2018年可望有商業化應用;至於不固定路線提供私人服務的私人無人車商業化應用,最快得到2019年或2020年才有機會。

新興技術與網路透過服務化方式,更易推廣及運用

周維忠認為,當技術變成一種服務型態時,可以彼此拉擡,對未來軟體發展帶來正向影響力。服務帶動包括技術服務化、網路服務微型化及電信營運數據化。

洪春暉指出,2018年最重要的四大新興技術包括容器技術、區塊鏈、人工智慧及量子計算,這些新興技術都以服務方式呈現。不管是Google推出容器引擎並支援Kubernetes,或IBM私有雲內建開源容器調度工具Kubernetes並支援Docker與Cloud Foundry,甚至是微軟釋出Azure Container Instances加快企業雲端容器部署等,都與新興技術服務化有關係。

再者,他也表示,微軟推出符合企業需求的區塊鏈架構Coco,並提供基於以太坊的區塊鏈即服務(BaaS),或是IBM雲端提供的Hyperledger Fabric的BaaS,甚至是甲骨文推出基於Hyberledger Fabric的BaaS,都讓新興區塊鏈技術以服務方式提供給其他人使用。

Google推出Cloud TPU運算雲服務,AWS推出包括Rekongization、Polly和Lex等3個AI雲服務,或微軟Azure提供辨識服務、機器學習服務和Azure Bot Services等,「透過新興技術服務化方式,讓人工智慧技術可以更容易被業者採用。」洪春暉說。

5G帶動物聯網應用多樣化,會出現許多地區性、室內的5G小型基地臺,就可以提供過往4G提供的網路服務,洪春暉表示,不僅垂直市場用戶需求會創造大量的微型電信業者,打破傳統電信業者獨大寡占的局面,也可以依照用戶需求提供專用或公用服務,而數據服務更成為電信業者的營運重心,包括用戶大數據資料都成為重要資產。

根據國際研究單位Ovum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電信營運業者在行動數據服務的營收將會超越語音,成為電信業者積極搶攻的新市場。洪春暉舉例,電信業者AT&T以854億元併購時代華納公司,就是鎖定連網影音的新興服務市場;日本軟體銀行(Softbank)以243億英鎊收購處理器業者ARM,就是鎖定物聯網趨勢;電信業者Verizon以90億美元併購AOL和雅虎等網路業者,就是鎖定新興網路廣告領域。「上述新興服務,都是未來電信業者積極搶攻的新藍海。」他說。

除跨域應用,更出現產業集中化趨勢

洪春暉表示,全球智慧城市議題讓市場從過往單一產品、單一領域的採購,轉變成跨領域、系統整合解決方案的需求,未來,將更重視場域驗證和應用建置的實際績效。智慧城市建置過程中,需要許多系統與次系統整合和設備業者的配合,是以標案市場為主,但有許多工業電腦、網路通訊、智慧電網和智慧校園的業者,正努力將臺灣的應用實例推廣到東南亞國家。

晶片設計業者傳出博通要併購高通遭拒,但洪春暉觀察到,目前通訊晶片產業掀起一股整合浪潮,即便併購不成,策略合作也會是重要的發展方向,臺灣IC設計業者如聯發科,則可能在這波業者整併過程中,受惠於客戶轉單效應。文⊙黃彥棻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