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AI技術從學界的實驗室走到業界的真實應用場景,許多企業看準AI能夠為企業創造新價值,紛紛投入發展AI應用,不過,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日前也點出臺灣發展AI,其中一項問題就是產學之間有很大的鴻溝,AI在學界與產業的之間,還是有一段落差,科技部工程科技推展中心於7日舉辦AI人工智慧產學媒合交流會,找來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中研院資科所特聘研究員廖弘源、工研院巨量資料科技中心主任余孝先,以及國網中心主任謝錫堃等產學界專家一同交流,現場也提供面對面產學媒合的機會,期望藉此增進產學交流。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認為,今年是AI的元年,許多AI應用大爆發,以前人工智慧是個願景,不是可以創造真實應用的技術,但是在今年語音辨識、影像辨識的準確率都超過人類,電腦圍棋AlphaGO也成功戰勝人類棋手,證明AI已是產業可用的技術。
杜奕瑾以「眼睛是靈魂之窗」這句話來解釋發展AI的關鍵,他表示,人之所以可以看見物體並非是由眼睛看見,而是大腦透過眼睛在腦中生成圖像,因此,發展AI靈魂才是重點,他指出,臺灣產業擅長生產硬體,但是缺乏做靈魂的人,靈魂就是要用AI創造新的價值鏈,包括資料、體驗、算法都要創新。
許多企業擔心沒有足夠的資料,但是杜奕瑾認為,目前絕大部分有價值的資料,都還沒出現,企業可以發揮創意,思考感測器可以收集什麼樣獨特的資料,結合
新收集的資料,再配合創新的演算法,打造出全新的體驗,企業可以思考未來AI會帶來什麼樣新的體驗,加上企業自身的優勢,創造出大家沒有想到的價值。
杜奕瑾認為,臺灣代工產業有兩條路,第一是大家都熟悉的方法,利用AI優化生產線效率,第二則是可以用現有的技術和能力,想辦法收集新的資料,才能創造出算法和體驗的革命,他舉例,iPhone X推出刷臉解鎖即是體驗的創新。
不過,工研院巨量資料科技中心主任余孝先也提醒,企業要採用AI技術,應該要先深入了解AI技術,依照他的觀察,許多人對AI都是一知半解,甚至有些誤解,他呼籲,大家不要太高估AI,要全面的了解AI後,企業才能評估AI能做到什麼、不能做什麼,進一步思考AI技術能解決企業哪些問題,他認為,AI技術對產業會造成很大的衝擊,製造業、金融和醫療業都相當有機會發展AI,而年輕人要投入AI創新可能可以從服務業開始著手。
國網中心主任謝錫堃也補充,傳統產業也能導入AI技術增加產業價值,他舉例一個有趣的應用,臺灣有家公司就用AI技術在行車記錄器拍攝的同時,辨識出物體,往後若要找關鍵的影像,就能用搜尋物件的方式找尋影片片段,不需要花許多時間將影片從頭看到尾,因此,他表示,這種需要人工來完成的繁雜任務,也能用AI來改善效率。
熱門新聞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