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初,Kubernetes正式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原本Kubernetes專案由CNCF(雲端原生運算基金會)管理,但從3月開始,正式畢業了,也代表了Kubernetes專案已經打造出可以長期穩定發展的技術生態圈。
Kubernetes在2018年依舊火紅,各大雲端平臺從2016、2017年開始紛紛支援,甚至將自家以「容器」為名的服務,改成「Kubernetes」為名的託管服務,例如Azure的ACS早在2017年就換成了AKS,或像IBM則是2018年5月將Cloud Container Service更名為Cloud Kubernetes Service,簡稱IKS。Kubernetes取代了Container,成了容器服務的新代名詞。
在2018年,Kubernetes更成了雲端巨頭進軍企業內部市場的關鍵武器。例如Google宣布GCP雲端Kubernetes託管服務GKE,將推出軟體版本GKE On-Prem,可安裝於企業內部機房伺服器。
而AWS年底發表的AWS Outposts軟體,同樣可部署於企業機房內部,也預告了會提供EKS,也就是AWS的Kubernetes服務的軟體版。
不同於Docker等容器技術以開發者為主,AWS雲端架構策略副總裁的Adrian Cockcroft指出,Kubernetes要解決的是容器技術的維運問題,這句話也點出了Kubernetes比起Docker,更適合成為以應用程式為中心的容器管理平臺。Kubernetes可以提供應用程式需要的資源調度,如自動擴充、大規模部署管理,甚至可以將一個應用程式所需的容器叢集部署和擴充配置都打包起來變成一套,方便重複使用或快速部署。
紅帽也從2018年中開始鼓吹,Kubernetes將成為新一代的應用程式伺服器(Application Server),未來,企業應用的部署底層將會都是Kubernetes,而紅帽力推的OpenShift就是專攻這個一層需求的主力產品。
不過,只靠Kubernetes來管理和部署應用程式還不夠,雲端原生應用的另一個新特性,就是微服務架構,一支應用系統,由多個不同功能或用途的微服務組成。
K8s搭配服務網格更適合管理微服務架構
在Kubernetes內雖然可以快速部署微服務類型的應用系統,然而,一旦微服務數量越來越多之後,如何管理這些微服務成了新的挑戰。這正是Google、IBM和Lyft聯手打造另一套開源微服務管理平臺Istio的目的,可以透過服務網格的架構(Service Mesh),來管理龐大的微服務群。
Istio可以將多個Kubernetes叢集,集中到單一套服務網格中來管理,並能支援跨Kubernetes叢集連線,也能確保每個叢集都套用一致的管理政策。不只Google,連紅帽後來也讓自家OpenShift支援Istio。Kubernetes加上Istio,可以從應用程式的調度管理,進一步擴大到企業內部整體雲端基礎架構的管理。
雖然各雲端業者或軟體商,都推出了各自的Kubernetes服務或平臺,但這些Kubernetes之間的資源調度,仍舊少了一個共通的標準作法。
開源社群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和需求,所以,Kubernetes社群正在發展其中一項重要功能Federation服務,目的要讓Kubernetes上的應用程式,可以輕易地部署到多雲,或是跨雲上的Kubernetes叢集上,當然也包括了橫跨公有雲和私有雲的混合雲架構,目前仍是開發版本。未來,這個功能成熟之後,企業就可以有一套真正通吃雲上雲下各種平臺的Kubernetes了。
熱門新聞
2024-12-24
2024-12-22
2024-08-14
2024-12-20
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