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王若樸
科技部日前率領數十家臺灣新創赴美參加2019年消費性電子大展CES,於Taiwan Tech Arena國家館展示,獲獎數達全球前二。其中交大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院副教授陳文亮和學生創立的農譯科技(AgriTalk)在CES中獲得來自全球數十個國家青睞,不只歐、亞、美洲,還有非洲,甚至還接到羅馬尼亞總統來電,希望引進到該國來推動智慧農業,讓技術落地羅馬尼亞。
農譯科技主自行開發了一套無毒農業病蟲害監管系統:AgriTalk管理平臺,運用物聯網裝置、AI、大數據分析和生物科技技術,透過感測器在農地中蒐集各種環境數據,比如害蟲數量、土壤導電度、溫濕度和紫外線等,來預測農作物病蟲害趨勢,也依此建立調控系統,來自動管理灌溉、噴灑抑蟲劑、開關驅蟲燈和施肥等。
就拿施肥系統來說,陳文亮表示,不同於一般大數據分析、需要數十年資料才能進行,他與學生從微生物著手,先在農地取得微生物數據,再透過次世代定序技術(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來分析菌相,接著花3至4個月來訓練肥料系統演算法,就能根據農地狀況來精準施肥(比如施肥時間和施肥量等),「這是我們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此外,這套施肥系統採用增強式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RL),與其他演算法相比,所需的訓練資料量最小。
陳文亮出身務農家庭,他提到,小時候目睹父親為了噴灑農藥,差點病逝,再加上臺灣務農人口嚴重老齡化,便決定用科技來改善農業。他與學生在2016年時,開發了AgriTalk平臺初版,隔年系統正式上線,在桃園龍潭、新竹寶山和五峰等共1.5甲的農地上試驗,種植薑黃、白草莓和番茄。特別的是,他們還從5000多種蜘蛛毒液中,自行研發出生物性無毒抑制液,只對特定害蟲有害,對人和蜜蜂無害。
陳文亮表示,透過這套系統種植薑黃,打破了原本種1年休3年的模式,可以每年耕種、土壤不酸化,而且薑黃素還是一般的5倍。他提到,接下來農譯科技要往高經濟價值的作物發展,比如根莖類中草藥,之後再推行到一般農作物。
師生創業的新創不只一家,另一家見臻科技則是臺大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教授簡韶逸及其學生成立,主攻自行研發的眼球動向追蹤模組。這個模組由1組偵測視線變化的IC與3組特製相機鏡頭組成,因其體積小,可置於眼鏡內側。
簡韶逸說,花了5年時間才開發出這款模組,不用連網可在本地端執行深度學習演算法、追蹤眼球動向,電池續航力可高達30小時,比同業產品更省電。
這套模組將瞄準AR、VR市場,用於醫療研究、娛樂產業、教育和科技輔助等領域。簡韶逸認為,VR應用已經遍地開花,「AR市場在未來2、3年應該會起飛。」
科技部長陳良基指出,臺灣新創參加今年CES的表現比去年更亮眼,除了拿到55億元規模的商機,媒體曝光率也增加20倍,更於CES展後參加矽谷國際創投媒合會等,讓其他國家看見臺灣科技實力。文◎王若樸
熱門新聞
2024-11-18
2024-11-20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12
2024-11-14
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