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巨量資訊科技中心主任馮文生以「跨域整合、軟硬兼施、產業落地」12字箴言,作為台灣AI產業的發展方向。

圖片來源: 

攝影/翁芊儒

工研院今日舉辦「AI大未來:技術與應用交流會」,展示國產AI技術在智慧製造、智慧商務、智慧醫養、無人經濟四大領域應用的成果。巨量資訊科技中心主任馮文生更以「跨域整合、軟硬兼施、產業落地」12字箴言,作為臺灣AI產業的發展方向。

「AI聽得太多了,但真正落實到臺灣產業的例子並不多見。」馮文生認為,要讓AI落地臺灣,必須實際考量產業需求,也結合各企業的經驗、技術與資料。例如工研院在會場展示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診斷輔助分析技術」,便是仰賴醫院提供附有病變標記的眼底影像資料,建立眼底病變判讀模型,最後再結合醫材進行檢測,讓潛在病患的病癥被及早發現、治療。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診斷輔助分析技術」,利用影像辨識技術建立眼底病變判讀模型

馮文生也提到,臺灣的半導體、面板、材料、化學等產業正走向工業4.0,為了應付少量多樣化的訂單,硬體設備的自主學習是關鍵。如AI機器人夾取技術即是運用深度增強式學習(DRL),並透過手臂上方攝影機進行影像分析,讓機器可以最適當的方式夾取物件。其他應用於製造業的技術,如「瑕疵影像分類」取代目檢、降低錯誤率,「製程參數最佳化」運用AI搜尋演算法、提升研發速度等。

AI機器人夾取技術運用深度增強式學習(DRL),讓機器可以最適當的方式夾取物件。

其他展示技術如智慧商務領域的「人工智慧理財機器人」,結合深度學習與金融理論,提供投資戶最小風險的投資組合;「文字問答虛擬助理機器人」,採用深度學習異質性網路架構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讓虛擬客服自動學習句子中的語意特徵。

而無人經濟領域的「易取」智慧貨架,則運用重量感應器、電腦視覺辨識與深度學習,讓消費者可透過手機App開櫃選購、拿了就走,並在關閉櫃門後自動結帳;開放式的智慧層除了能監控架上商品的取放,也以大數據分析消費者需求,調整架上商品的種類與位置、通知人員補貨。


按「開始掃描」後,掃描貨架上的QRcode即可選購商品。


拿取貨品後,透過重量感應器與電腦視覺辨識,智慧貨架將會偵測貨品種類並加入App清單。


關閉櫃門後將自動結帳。 

在產學結合的方面,工研院去年8月啟用AIdea共創平臺,協助企業跨入AI應用門檻。有AI應用需求的企業可在平臺上提出問題與產業資料,並以上架費(約10萬元)作為比賽獎勵金,徵求學術界的團隊研發演算法或模型。AIdea啟用至今已累積九個提案,如「載客熱點預測」、「地層透水性參數分析」等,而「尋找病媒蚊孳生源-積水容器影像物件辨識」尚未結案,仍要找好解答。

工研院不跟隨Google、微軟創建AI平台,而是著手將AI導入半導體、金屬加工、零售、醫療、銀行等場域,協助國內軟體業者升級為AI資服業者,並與硬體設備廠合作、技轉技術,也推動產學合作。馮文生表示,「要讓AI落地,光憑AI技術做不到,一定要跨域整合。」才能讓AI落地生根。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