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王若樸
自今年六月健保資料庫開放給業界和學術界聯手申請以來,健保署已審核了8組團隊遞出的數十項專案,打破過去20多年來只開放給學術界的限制,讓業界終於有機會接觸到可貴的醫療大數據。中央健保體系成立24年,統一管理健保納保人的醫療資料,經年累月累積出醫療大數據,健保署也自2000年起提供學界健保資料庫研究服務,但只限學術團體進行相關研究。
直到今年六月,健保署才決定放寬申請條件,更進一步開放給業界和學術界組團聯手申請,衛福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上周五表示,「截至前天,中央已審核8組團隊遞出的數十項專案申請,」包括由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與臺北榮總組成的團隊,要透過健保大數據來發展醫療AI。李伯璋樂見臺灣掀起醫療AI研究熱潮,但他強調,健保資料庫只限於學術研究單位申請,或學術和業界聯合申請;對於純業界申請,健保署則尚未打算開放。
另一方面,李伯璋也提到了健保體系的進展,特別是醫療雲和健康存摺系統。他指出,臺灣健保體系由4個重要系統組成,分別是健保署的中央情報系統(Central Intelligence System)、醫療院所的健保醫療雲(MediCloud)系統和轉診平臺(E-Referral Platform),以及健保保戶的健康存摺系統(Health Bank System),在他看來,這些「資料整合與開放很重要。」
就醫療雲來說,它不僅保存健保資料、檢查報告資料,去年還加入了醫療影像資料,讓醫療院所可以跨院檢視36種醫療影像,比如腸胃照鏡、X光、電腦斷層掃描(CT)、超音波攝影等,民眾就醫時不再需重複檢查,不僅降低暴露於輻射線的機率,也降低重複用藥的風險。
另一個資料整合與開放的重點,則是2014年推出的健康存摺。這是一款單一入口平臺,民眾可在帳戶內管理自己的就醫資料。歷經2016年改版後,健康存摺能保存民眾近3年的醫療紀錄,比如就醫科別、用藥、檢驗和保費繳納等項目,另外還包括過敏提醒和複診提醒等功能。
而今年5月,健保署更新增了眷屬管理(Family Management)功能,可透過自己的健康存摺帳戶,來管理父母和小孩的健康存摺,了解親屬就醫和用藥狀況。同時,健保署也打造了健康存摺的軟體開發套件(SDK),可讓第三方App(比如醫院App)介接健康存摺,經使用者授權同意,即可選取存摺中特定時間的就醫紀錄、用藥和檢驗結果等資料,來增強健康管理的服務。文◎王若樸
熱門新聞
2024-12-08
2024-12-10
2024-12-10
2024-12-10
2024-11-29
2024-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