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電子治理中心副主任蕭乃沂指出,芬蘭政府2014年提出MyData服務架構,定義了4大功能角色和運作機制,有助臺灣政府借鏡、分析成本效益。

圖片來源: 

攝影/王若樸

「推行MyData服務,一定要跨產業來治理資料,才能發揮MyData生態系的潛能,」政大電子治理中心副主任蕭乃沂強調。國發會今年5月開始委託政大規畫未來MyData政策的可行模式,蕭乃沂是參與規畫的教授之一。目前正在規畫政府MyData與資料治理的建議方案,預計年底或明年初發表,作為國發會訂定MyData政策的參考。最近一場活動中,蕭乃沂揭露了初步的規畫進展。

借鏡芬蘭政府MyData架構,要塑造多元生態系

蕭乃沂指出,MyData服務可分為兩種,一是按照個人(也就是個別自然人或法人)需求,來提供平臺讓個人下載自己的資料;二是透過線上服務授權,由民眾授權政府或民間業者取得個人資料,比如醫療資料、戶政資料、教育資料、金融資料、勞健保或水電資料等,再由這些單位或業者,提供民眾所需的整合式個人化服務。也因為MyData跨組織的特性,可形成多元生態系(如下圖),有潛力發展產業數位經濟。

另一方面,由於MyData涉及多種個人資料,這些資料又多分散於不同機構,「因此得先定義MyData服務架構、打好資料治理基礎,才能釋放資料價值。」蕭乃沂就建議臺灣政府參考芬蘭的MyData模型(如下圖),來界定MyData功能角色和營運模式。

這個模型是5年前由芬蘭政府發表,其中有4個關鍵角色,分別是個資擁有者公民(Individual/data subject/account owner)、資料管理者(Operator)、資料提供者(Data source)、MyData服務提供者(Data using services)。由個資擁有者提供個資,再由資料管理者授權給資料提供者或MyData服務提供者,來傳遞MyData服務。

以臺灣來說,「健康存摺是最早、最成熟的MyData應用案例,但運作模式也相對單純。」蕭乃沂指出,民眾透過驗證登入健康存摺網站或App,來授權健保署釋出特定個人醫療資料,並提供資料查詢或下載的服務。

在這個App中,健保署扮演了3個角色,資料管理者、資料提供者和MyData服務提供者,「並未發揮MyData多元生態系的潛能。」他認為,若有第三方服務提供者,也許能促成數位健康產業的發展。

「MyData應該要跨組織、跨產業著手,才能發揮生態系優勢。」蕭乃沂舉例,最近金管會正與銀行試辦一項MyData服務,來串聯金管會與財政機關資料,來提供銀行申辦業務所需的基本金融訊息和徵信資料,省去紙本或電子申請流程。

在這個模式中,「金管會就是MyData服務提供者,個資提供者則是民眾,個資保管者是各個相關單位,比如戶籍、財政機關等,這就是一個多方的MyData生態系,」蕭乃沂說。

為因應跨產業的MyData,還自行開發一套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由於MyData服務涉及了許多握有不同個資的組織,如何串聯、授權和利用這些散落於各組織的資料來發展MyData服務,蕭乃沂給了4項建議:首先是在單一組織中落實資料治理,接著再建置產業級資料銀行(Data bank)和資料治理機制。蕭乃沂解釋,此處「產業」指的是特定機關,比如在政府中,產業就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而在企業中,就有如金控的銀行、人壽和證券事業群等。

完成產業級的規畫後,再來就是在產業中推動資料治理、發展MyData服務的生態圈,而且還要跨政府單位。最後一步,則是要連結不同部門的資料銀行,來發展MyData服務。

蕭乃沂也設計了一張表格,可用來評估MyData服務的成本效益(如下圖)。他參照芬蘭政府的模型,將利害關係人分為內、外部,包括了個資擁有者、個資管理者、個資授權管理者、MyData服務提供者,以及MyData所需的資料提供者等;再根據這些角色,來探討效益和風險,以及推動MyData服務所需的門檻(比如資料類型、去識別化的程度等),來作為推動MyData服務的成本分析。文◎王若樸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