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託是早期力擁銀行API應用的先行者之一。早在2002年,中信就開始推行網路收單服務,將銀行服務用API串接的方式,與各業者展開合作。而隨著社群媒體的興起,中國信託開始將這概念延伸到客戶端,透過API與LINE BC(Business Connect)串接,提供中信客戶帳戶通知的服務,比如朋友之間的轉帳,轉帳成功後,收款方就能在LINE看到即時入帳通知。
近年,中信更大力推動Account Link(帳號連結扣款機制)整合,讓顧客將中信帳戶綁定到第三方支付或電子支付業者App後,直接在這些App進行支付或P2P轉帳。
「串接API這件事,不管從業務需求或客戶需求角度,中國信託早就發動了,大量運用到企業端與消費者端,來將中信的業務延伸出去。」中國信託金控數位金融處處長蘇美勳緩緩道出擁抱API背後的戰略思考。
她認為,關鍵考量是,服務必須真正帶來客戶體驗的具體改變,或是業務效益的創造。作為臺灣金融業Open API先行者的中國信託,早已累積多年經驗,清楚知道,推出什麼樣的API服務,客戶才會有感。「中信會從客戶角度篩選,並優先聚焦在這些服務的內容。」
在臺灣這波開放銀行政策,蘇美勳表示,中信在配合銀行公會的開放API策略上,會有自己的業務重點,不是全面性配合或全面性開放。中國信託會有一套自己的API策略。
所以,她坦言,在第一階段「公開資料查詢」,中信沒有開放很多API。中信評估後判斷,這類API如查詢API,可能對客戶體驗的差異不大,因此才將這類API的優先順序往後擺。「還是得從客戶角度來進行篩選。」蘇美勳強調。
中信Open API戰略關鍵,靠三原則慎選合作夥伴
而中信在API策略上,從其挑選合作夥伴的三大原則,不難看出決策的審慎態度。第一個原則是從市場趨勢為出發點,以中國信託投入研究的區塊鏈技術來說,中信長時間觀察市場趨勢之後發現,近兩三年,區塊鏈技術在金融的應用,已有幾個重要賽道成形,包括貿易融資、供應鏈融資、數位資產交易等主題,這將是金融產業未來重要的賽道,中信後續也會有相對應的API釋出。
中信第二個原則是「大大聯手」策略,蘇美勳強調這是關鍵策略。合作夥伴的規模、能力、受信賴的程度,都是考量點,更重要的是,合作夥伴的服務能否滿足中信大部分客戶的需求,以及對客戶帶來的影響得夠大。比如,中信與LINE的合作,是因為LINE是臺灣用戶最多的通訊軟體,中信將自家服務串連到LINE,能服務到最大規模的客群。
第三個原則是,合作後回頭檢視API的客戶滿意度和交易量。對於客戶端的服務,蘇美勳舉例,像與第三方支付或電子支付業者合作Account Link服務,至今推出超過1年,數據顯示這些有與業者綁定帳戶的中信客戶,其存款基數、轉帳筆數、消費金額相較過去都提高了,甚至還比沒有使用此服務的客戶更高。
開放API,先了解客戶端與企業端真正需求
「這些數據顛覆了我們原有的想像。」蘇美勳眼神發光笑著說。她回憶,當初推出Account Link服務之前,中信內部曾有兩大猶豫。一是不確定客戶是否願意把他的帳戶資訊,綁定在第三方支付或電子支付業者?第二個疑慮是,客戶綁定中信帳戶到業者端後,原本在中信的存款,會不會因此而外流?
好在,訪談多位年輕客戶後,再次確認年輕族群對這類服務的需求量很大,加上政府積極推動行動支付產業,於是,中信看好其未來的市場發展,決定積極迎戰。後續的成果證明了中信的眼光,蘇美勳表示,對中信與合作方來說,此項業務都是雙贏。
而在企業端的服務上,中信也有自己關注的業務重點。在金融總會設立的金融科技創新園區,中信是園區裡的API供應商之一,在數位沙盒環境中,釋出了一批金融API,讓FinTech新創可以進行創新應用的實證,甚至是商轉。
中信更逐一訪談入駐金融科技創新園區的每一家新創,詢問他們需要什麼樣的金融API。最後發現,新創業者的需求大多與金流有關,於是,中信決定在數位沙盒開放出三大類API,一是紅利點數API,二是帳戶扣款API,三是區塊鏈金流API。蘇美勳提到,中信內部會研發區塊鏈金流相關產品,源自以區塊鏈FinTech業者的需求訪談,他們的服務拼圖普遍缺少金流那一片,需要有銀行願意在區塊鏈上扮演金流監督的角色。
已導入API管理平臺,正準備走向微服務與容器化
考慮到長期需求,中國信託IT更早在2017年,就率先導入了Axway的API管理平臺 (API Management,APIM),一來將API開發標準化,也透過集中化平臺來管理API。蘇美勳指出,在API管理平臺上,目前有超過60支在線上提供服務的API。光是社群上通知類API的用量,全年已破億次。
在API管理上,中信訂定了一套API開發的規範,不同團隊都得遵循同一套標準模式來開發API,就像工廠產線一樣,讓產出的API品質都能夠一致。中信IT與數金處的協作也採用敏捷開發,可快速迭代開發新功能回應市場需求,同時也確保品質,兼顧銀行系統的穩定。中信指出,現在開發一支API只需10天就能完成。
從去年,中信IT也歸納出不同業務之間的API共同需求,目前正在執行一個工程,試著將共用性質高的API獨立出來,變成一套可跨業務共用的基礎API,只有遇到業務特性不同之處,再來開發各自需要的API。
而為了因應API爆量需求,中信IT還有一個中信雲計畫,目標是讓自家基礎環境建設可像公有雲業者一樣,可以按需求彈性擴充。中信更透露,目前他們正準備走向微服務與容器化,希望可更進一步,做到快速彈性伸縮的程度。「即便,API用量無法預測,銀行能做得就是先準備好,才有能力去應付。」
第二階段應採取分級式管理制度
2年前,中信建置API管理平臺目的,就是統一管理原本分散各處的API,蘇美勳透露,中信原本要進一步開始API分類控管,細分不同的風險控管。不過,臺灣金融市場突然吹起的這一股開放API風潮,讓中信不得不放慢原本的腳步,來配合銀行公會的相關規範。
蘇美勳認為,目前最關鍵的議題是,第二階段「消費者資料查詢」,因涉及消費者個資,銀行與TSP業者之間的權利義務該如何釐清?以及TSP業者必須做到類銀行的資安控管,會到何種程度?銀行之間又要如何配合?她提到,如何拿捏中間的分寸,是此階段規範細節訂定的攻防之處。
舉例來說,中信指出,銀行與TSP業者合作的責任歸屬釐清,在第二階段的重要性。假設第三方業者外洩資料,過去作法中,中信透過合約由第三方賠付,但在銀行公會訂定的自律規範中,現在則要求銀行代償(先賠付),再來釐清責任,這對銀行來說,兩者的風險考量截然不同。此外,中信過去從來都沒有將客戶資訊交出去的經驗,為了因應第二階段消費者資料查詢開放帶來的新風險,目前中信也正在設計新的機制,因應風險等級的增加。
「得對TSP業者所提供的服務內容,就服務內容產生的風險等級,分層次訂定要求,不管是分級管理、分級風險控管,不同的資安相關標準,都得要有配套。」蘇美勳建議,應採取分級式管理制度。她認為,如果一體適用,用同樣嚴格的高規標準來要求TSP業者,反而會造成大家的困擾。原因是API串接在銀行現有業務合作已行之有年,「這些合作業者並非電支電票業者,難道也要納入同樣高規格的要求?」不過,她也認同,部分需要提供客戶帳戶資訊,比如代登代爬的TSP業者,甚至可能要適用比電支電票業者更高規格的要求。
在銀行開放API這條路上,先行的中國信託,走得很遠了,甚至設計出無涉個資的金融交易API,儘管慢下腳步來與產業同調,中信還是堅持自己一貫的策略,以顧客需求優先的API發展戰略。文⊙李靜宜
熱門新聞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15
2024-11-26
2024-11-15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