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電信大數據處總監楊秀一指出,早在大數據處成立前,中華電信已有20多年資料倉儲經驗,以及10多年資料探勘經驗。現在則更進一步發展資料驅動業務,在對內業務上,鎖定客戶精準行銷、門市推薦、網路精準建設、營運成本控管等。

圖片來源: 

攝影/王若樸

中華電信最近與凱基銀行聯手進行的金融監理沙盒實驗,也就是透過手機號碼作為身分評等驗證,來申辦凱基銀行信用卡或貸款服務,取代傳統徵信的信用評等。中華電信大數據處總監楊秀一昨(23日)揭露了設計這項服務背後的關鍵作法。

楊秀一指出,這個實驗鎖定有小額貸款或信用卡需求、但沒有足夠金融信用紀錄的民眾,比如社會新鮮人、學生,要來提供一個有別於徵信機構評等的方法。團隊認為,這些民眾雖然信用紀錄不足,但應有足夠的電信使用紀錄,而電信業者原本就利用這些資料來了解客戶行為,比如消費、訂購、繳款等,進而建立電信客戶評價機制。楊秀一表示,這個機制在電信業可行,應當也可作為金融業務的徵信評等標準。

而中華電信和凱基銀行也早在2016年下半年,就開始進行討論。但礙於法規限制,直到2018年金融沙盒法案推出後,團隊才開始申請沙盒、進行實驗。

實驗的第一步,就是思考電信評等機制如何對應到金融徵信評等。在團隊仔細挑選測試樣本後,便設計了專門的Clean House實驗室,不僅「無實體連外網路,人員也都配有單獨門禁與監視器,」來嚴格把關個資不外洩。在實驗室中,團隊進行了樣本資料去識別化、比對各項數據,建立信用評等模型,並產出研究分析報告,更在離開實驗室時,「銷毀所有資料,」只將最終的報告帶走。

「這份研究給了我們相當的信服力,說明在特定條件之下,電信評等確實能作為金融評等的依據。」不只如此,電信評等也能辨識申請人身分,可在申請人授權之下,將電信對申請人的評等資訊,轉交給銀行業者來進行核貸、發卡。

這項沙盒實驗日前已順利過關,凱基銀行更在本月初,推出手機號碼辦貸款和信用卡的服務,申請人只要持有中華電信門號6個月以上、正常繳費,就能使用該服務,號稱只要3分鐘就能申辦完成。

楊秀一指出,這個經驗告訴他,行動身分認證可作為創新應用,只要客戶授權自願將電信資料提供給第三方服務商,就能帶動跨產業創新服務發展的契機。

除了提供對外數據分析服務,中華電信大數據處也執行了許多對內的數據分析應用。其實,早在大數據處成立前,中華電信就已擁有20多年資料倉儲經驗,資料探勘作業10多年來也未停歇過。現在,更進一步發展為資料驅動業務,在對內業務上,鎖定了客戶精準行銷、網路精準建設、門市推薦,以及營運成本節降等面向。

對中華電信來說,大數據分析也是營運決策的重要參考指標。楊秀一舉例,業務單位常與大數據處資料科學家合作,從數據洞察中得到支持論點,作為業務推動的參考。不只如此,「中華電信營運長也在每周會議上,運用大數據處提供的分析結果,與各行銷業務主管討論、制定新策略,」要使營運管理更加精準。文◎王若樸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