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證券市場在3月23日全面實施盤中逐筆交易制度。(攝影/洪政偉)

臺灣證券市場在3月23日展開新的篇章,全面實施盤中逐筆交易制度。現今國際主要證券交易市場,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新興市場,都已經採行盤中逐筆交易方式撮合。金管會證券期貨局副局長張振山表示,為了跟上國際潮流,提高交易速度與效率,增加資訊透明度,這是金管會當初推動逐筆交易的動機。

然而,這條路卻足足走了十年之久。

其實,臺灣證券交易所(簡稱證交所)早在2008年即開始推動逐筆交易制度,為了讓投資人逐步適應交易制度的改變,2010年6月還先將權證調整為盤中逐筆交易模式,這是實施逐筆交易的第一個起點。

證交所考量到,市場參與者需要更充足的時間來適應,所以,採取分階段推動,2013年7月開始,先將盤中集合競價撮合循環秒數由20秒縮短為15秒,隔年2月縮短到10秒,到了2014年12月底,再進一步調整到5秒。

那時,為了因應證券交易制度邁向逐筆撮合的趨勢,證交所內部還展開了兩大調整措施,一是升級硬體主機系統,來克服逐筆撮合之後,瞬間大量交易行情揭示量的挑戰。當時,每秒已可處理1萬筆的委託交易量。

另一項調整則是汰換了使用超過25年的第一代證券交易系統,重新改造核心交易系統,甚至自行開發逐筆撮合系統。證交所花了3年時間,在2014年上線第二代證券交易系統,並陸續將現有股票交易作業轉移到新平臺執行。

考慮到未來交易筆數的增加,第二代證券交易系統改用串流形式的設計,讓券商可以不停地傳送交易委託到證交所系統。

另一項改變是,新系統採用了更多國際標準,委託資料的傳輸採取了FIX傳輸協定應用訊息格式,回報時則採用了資料流壓縮技術協定FAST資料壓縮技術。這個向國際標準靠攏的作法,也有助於臺灣證券商到全球不同市場下單,對證券商的作業更方便。

一切看似準備就緒,眼看臺灣證券市場僅差一步之遙,就要在2015年正式邁向即時撮合階段。然而,一切彷彿被按下了暫停鍵,逐筆交易新制整整延後了5年之久,到了今年3月才正式上線實施。這消失的5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逐筆交易延後5年實施的關鍵?

張振山解釋,逐筆交易跟以往集合競價的觀念差異很大,不只證券交易所系統要修改,證券商的系統也要配合調整,就連市場投資人的習慣,都要能共同配合,才能真正實施。

康和綜合證券資訊長張志堅從券商角度,透露了這些年來的觀察。他提到,證交所努力推動逐筆交易多年,其實困難重重。當年有許多券商反對實行新制,尤其,中小型券商的反彈更大。

原因是,相較於有金控撐腰的大型券商,中小券商的獲利相對困難,為了因應逐筆交易,通信系統與資訊系統的調整費用,動輒幾百萬元到上千萬元,甚至有大型券商後臺軟硬體的更新費用得花費上億元的支出。重點是,成交量並不會隨著逐筆交易有大幅度增加,這使得券商投入的意願並不高。

張志堅提到,券商間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擔心投資人不習慣逐筆交易新制,起初會停、看、聽,不敢貿然進入市場,導致成交量因此而萎縮。

甚至,還擔心來自境外券商的競爭壓力。臺灣證券交易市場的結構,散戶投資人約占6成,法人比例較低,與國外證券市場有很大的不同,國外大多以法人交易居多,而且占了6到8成。他表示,券商擔心一旦逐筆撮合上路,證券交易制度將與國外發展一致,將有利於國外投資人進入臺灣證券市場交易,整個市場將慢慢轉為法人化,散戶會逐漸退出,使得券商自家的成交量會減少。

然而,近兩年在金管會政策要求下,正式拍板盤中逐筆交易2020年3月23日正式實施。於是,新制度成為一條非走不可的路,券商還是得提升通訊系統與資訊系統的投資,備戰逐筆交易。

不過,光是建置初期的採購,券商就感到成本大增,不只高效率通信軟體設備要價不斐,線路頻寬更是一大成本。為此,證交所還向中華電信爭取到一個較好的頻寬方案來減輕券商的負擔。

張志堅進一步提到,有些超小型的券商甚至放棄修改核心系統,在逐筆交易實施後,更無法提供最新委託方式給投資人,可能僅能提供原先已有的「限價」與「當日有效(ROD)」單1種委託方式。

如此一來,才能縮小系統的調整幅度,比如,只需將現有委託方式改成新的格式,或者像是把訊息傳輸的介接標準改成符合證交所的規範即可。加上證交所為券商爭取到較為優惠的頻寬方案,對小型券商來說更是省下不少額外的支出。

為滿足投資人不同需求,逐筆交易一次提供6種委託方式

有別於以往盤中每5秒鐘撮合一次的集合競價,逐筆交易實施後最大的不同,是委託單隨到隨撮。(圖片來源/證交所)

以主管機關當初推動目標來看,逐筆撮合上路之後,有三大好處。一是臺灣的證券交易制度正式接軌國際,將有利吸引國外投資人進入臺灣證券市場交易,進而擴大交易規模。二是,有別於以往盤中每5秒鐘撮合一次的集合競價,逐筆交易實施後最大的不同,是委託單隨到隨撮,張振山表示,逐筆交易是以微秒(百萬分之一秒)為概念的速度進行撮合,交易效率比以往快了許多。

此外,逐筆交易模式更一口氣新增了多種委託功能,除了原有的「限價」委託,還新增「市價」委託,再分別搭配原有的「當日有效」,以及新增的「立即成交或取消(IOC)」、「全部成交或取消(FOK)」,總共有6種委託方式。張振山提到,這是要讓投資人有多重選擇,藉此滿足投資人不同的需求。第三,則是增加資訊透明度,相較於集合競價定時撮合,交易資訊不即時,僅能提供交易後的資訊。逐筆交易新制因隨到隨撮,交易資訊即時,可同時提供交易前(Pre-trade)以及交易後(Post-trade)的資訊,因此提升了資訊透明度。

臺灣證券交易所電腦規劃部協理趙龍補充,透過證交所與證券商的共同協議,提出市場需要的多種委託方式,相較於國際市場毫不遜色,臺灣恐怕是國際上最多的。

為了避免因行情波動劇烈,導致成交價超出投資人預期,在逐筆交易制度中,也規畫了瞬間價格穩定措施,如果個股模擬成交價超過前5分鐘加權平均價的3.5%,將延緩逐筆撮合2分鐘,並於2分鐘後以集合競價撮合,之後再恢復為逐筆撮合。

此外,逐筆交易制度在行情資訊的揭露上更為透明,提供即時交易資訊,以及每5秒提供行情快照。

另一項新功能則是委託改價功能,投資人若想調整委託價格,不用像過往一樣得先取消原委託單後,再重新下新的委託單;而是可直接改價,原本的委託時間則會調整為改價後的時間。這些,都是逐筆交易帶來的制度變革。

因應逐筆交易,證交所IT十年來最大變動

「這次逐筆交易,不僅是30年來證交所與證券商之間,所有業務變動最大的一次,更是證交所IT十年來最大的變動。」這是陪伴證交所走過31個年頭的趙龍,見證的歷史時刻。

他進一步提到,當年,證交所在規劃開發第二代證券交易系統時,就配合未來交易業務規劃,納入各項交易機制架構,比如逐筆交易競價、多種委託功能、強化市場穩定措施、開收盤資訊揭露、暫停交易與收盤後延續交易等。

另外,應用系統也採取參數化、模組化設計,來縮短新功能上線的時程。

所以,到了2020年,逐筆交易系統正式上線時,主要架構反而沒有大幅度的變動,只需對相關模組進行調整修改,並進行充分的測試驗證。證交所除了在前端與撮合部分,做了一些優化與調整,並新增多種委託方式與5分鐘動態價格穩定措施等功能之外。趙龍表示,最大的變動,在於提升行情傳輸以及成交回報的速度與效能。

證交所在2019年再次升級了硬體主機系統,讓CPU處理效能提升2.5倍。趙龍說,目前的架構下,全市場每秒可處理到3萬筆委託。若券商主機採共置服務(Co-Location)在證交所相同機房時,單一筆委託送出後的回應時間,甚至可以縮短到3毫秒。一整天的交易下來,證交所的日處理量,甚至已經可達2億筆委託資料。

逐筆的效率與功能,在股票逐筆交易前,就先在權證交易上驗證過了,趙龍提到,即便是一天最多有4,500萬到5,000萬筆的委託,系統都能正常運作。所以,對於每天大約才300萬到400萬筆委託的股票買賣市場,效能是足夠的。

券商須提升通訊系統與資訊系統,投資動輒千萬元甚至上億

逐筆交易增加多種股票買賣委託方式,幾乎影響了券商所有的交易系統。從市場價格欄位擴充、交易委託的電文格式、資料庫、後臺的下單風控主機、交易及帳務中臺、下單電子交易平臺、下單平臺介面等,全都要重新改過。

而逐筆交易與行情逐筆顯示,則會讓成交回報與行情報價資訊速度變快、變多。因此,券商得同時提升通訊系統與資訊系統的投資。

「為了因應逐筆交易新制的上路,每家證券商的資訊部門,簡直如臨大敵。」張志堅道出心聲。

在通信系統部分,證交所事前評估,逐筆交易的資訊流大約是以往的4倍,因此,線路頻寬增加成4倍,而且是,整條通信線路上的每一個處理端點,從交換器、路由器到防火牆等,都需要具備4倍的資料處理能力。

不只下單資訊量變4倍,因為逐筆撮合採取逐筆回報的作法,從證交所端連回券商系統的成交回報資訊流量,也預估會變成4倍。暴增的資訊流將會影響大量券商系統,這些交易系統上,每個節點、每臺主機、每套儲存設備,乃至每一個資料處理環節的效能,都得要擴充到4倍。

張志堅認為,後臺負責風控與交易所連線,是所有證券下單交易中最重要的環節。所以,後臺需要有較大計算力的主機電腦來完成,也是各券商資訊重兵集結所在。

他透露,因應此次逐筆交易,許多大型券商在後臺軟硬體的更新費用多達上億元,中小型券商也要花上千萬元。

逐筆交易上線前的準備:擬真平臺、3次全市場會測

而為了讓證券商與投資人雙方都有充分的時間準備與適應,證交所還花了4個月打造出一套逐筆交易擬真平臺,去年3月推出,讓投資人利用此平臺實際模擬委託下單與觀看行情資訊,熟悉逐筆撮合方式與新種委託單。

趙龍表示,這個擬真環境設計了所有功能,包括逐筆撮合、新式的委託種類、5分鐘動態價格穩定措施、行情揭示需求等,模擬整個交易的情境。而這擬真平臺在新制上線前的使用人數超過了40萬人次。不只平日開放給一般投資人練習,擬真平臺也在假日開放給證券商做權證造市模擬測試。

證交所更在逐筆交易前,開放正式環境給證券商與資訊廠商,依照其資訊系統測試需求,提供裝機測試,以及行情傳輸壓力測試,藉此評估他們資訊的行情傳輸環境,是否有承載的能力。

趙龍表示,證交所還辦理了三次市場會測,全部券商都必須參與,光是開放給有需求的資訊系統商與券商進行測試的次數,加總起來就有十幾次,就是要確保各證券商與資訊廠商的資訊系統,能在新制實施時能順利上線。

3月23日系統上線當天,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證券期貨局局長王詠心早在開盤前,約莫早上8點多時,就到證交所一資操管中心,視察全面逐筆交易撮合的運作狀況,可見對新制上路的重視。證交所也表示,逐筆交易上線首日系統皆正常運作。

逐筆交易為臺股帶來了新的面貌,張志堅觀察,對股市未來的影響,也陸續浮出檯面。比如,程式交易與法人投資人可能會擴大規模,若散戶投資人長期在資訊裝備拼不過,很可能會慢慢退出市場。他也認為,逐筆交易為券商資訊能力的軍火競賽鳴槍,誰能掌握資訊的優勢,就更有競爭力,但也可能會加速中小型券商整併。

趙龍更借鏡國外經驗,國際趨勢是強調如何用行情資訊、新聞資訊、社交平臺資訊、總體經濟指標的數據,以AI、大數據進行分析,找出最佳的投資組合。目前,證交所也開始研究這類作法,希望未來能應用在監理面,同時,也提供給券商用於投資面的參考。

不只逐筆交易,接下來,臺股還將在今年迎來另一項重要變革。證交所在2020年10月26日即將上線盤中零股交易,甚至只買1股也可以,目的是要讓更多年輕人參與股票市場。

現行盤中交易是以1千股為1張,作為最小交易單位,低於千股的零散股票,得等到盤後才能交易。盤中零股交易上路後,投資人在盤中交易時段也能買賣零股,但只能用電子交易方式來委託。

然而,證交所表示,10月中即將上線的盤中零股交易,第一階段僅開放現股買賣,等系統上線後視此新業務的實施情形,再逐步推動當日沖銷交易。

逐筆交易制度上路十年發展史

 2010年6月  

為讓投資人適應交易制度的改變,先由權證開始採用逐筆交易

 2011年 

籌組逐筆交易專案小組研議全面逐筆交易制度

 2012年 

建置FIX/FAST資料傳輸系統

 2013年7月1日 

集合競價撮合循環秒數由20秒縮短為15秒

 2014年2月24日 

集合競價撮合循環秒數由15秒縮短為10秒

 2014年3月10日 

新一代證券交易系統上線

 2014年12月29日 

集合競價撮合循環秒數由10秒縮短為5秒

 2018年9月 

金管會宣布盤中逐筆交易將於2020年3月23日實施

 2019年3月25日 

推出逐筆交易擬真平臺供投資人測試

 2020年3月23日 

逐筆交易正式上路

資料來源:證交所,iThome整理,2020年4月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