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健康管理工具MyLog App具分享機制,供民眾通過一次性網址,與醫事人員分享視覺化呈現自身健康記錄的儀表板LogBoard,包含體溫線圖、症狀記錄表等,以便追溯病症變化。

圖片來源: 

MyData Taiwan

為了遏阻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擴散,多國政府透過不同數據監測的方式,來掌握確診者、居家管理或檢疫者的行蹤和健康狀況,而出現了公民隱私權益是否受侵犯的爭論。MyData Taiwan社群決定自己打造一款自主健康管理應用,試圖在防疫追蹤和公民權益尋找平衡。

他們組成了LogBoard前線支援團隊,集結技術、法律、醫學等背景成員,聯手設計了一個可提供民眾自主記錄、管理個人健康資料,且顧及隱私的App工具MyLog,並進而讓App具分享機制,供民眾通過一次性網址,分享可呈現14天自主健康紀錄資訊的視覺化儀表板LogBoard,給醫事或疫調人員。

他們以隱私始於設計(Privacy By Design)概念作為開發核心,於設計、規畫階段,就融入隱私保護機制。在不侵犯隱私、不監控使用者的前提下,MyLog App供使用者主動記錄自身健康狀況,包含體溫、症狀等,並供使用者以GPS定位的方式,記錄當下的所在地,幫助事後回想足跡,最重要的是,所有於App裡記錄的資料皆會儲存於手機本地端。

考量App背景記錄足跡有利疫調,該團隊正計畫提供監控式記錄功能,但讓使用者可隨時控制功能的開與關。App主要技術開發者是新創公司Numbers的首席資料科學家楊琬晴,她強調,這個功能將朝容易開啟及關閉的方向設計,以落實個人資料權和隱私權的概念。

藉分享機制供醫事人員掌握病症變化,而資料僅暫存雲端

LogBoard儀表板是與MyLog App搭配的分享機制,會在網頁上視覺化地呈現使用者過去14天的健康紀錄,像是體溫線圖、症狀記錄表等,使用者可以透過網址將這些記錄分享給醫事人員或疫調人員,以利他們掌握病症變化。通過分享機制上傳於雲端的資料,都會在72小時後自動刪除,或是按使用者自行設定的時間點刪除。楊琬晴表示,App和儀表板不管是在資料收集或是資料呈現,都以個人為中心出發,這是與其他同類應用最大的差異。

此外,MyLog App本身還運用了區塊鏈技術,會將使用者資料的雜湊值(Hash)註冊於區塊鏈上,來確保使用者的資料被完整保存,避免事後修改造成醫事或防疫人員所判斷的資料有誤。為鼓勵使用者不間斷地主動記錄,App還運用區塊鏈設計了一個獎勵機制,連續14天記錄後,使用者可以至合作商家兌換購物優惠,而運用區塊鏈技術可避免有心人士重複兌換優惠,或是竄改資料來達成14天的紀錄。

App最初為慢性病患者而構想,疫情催化先用於防疫

其實,MyLog App最初構想是為滿足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和資料分享需求,這個想法來自團隊中臺大藥學系副教授王繼娟對醫事現場的長期觀察。因病患就診時,常仰賴記憶回溯病症的變化,使得醫事人員無法有效掌握病況,而有些病患雖已將病症變化記錄於紙本或Excel表格,但面臨了不易與醫事人員分享的困擾。

不過,就在3月上旬疫情迅速於全球蔓延之際,楊琬晴於自家公司投資人會議中,提及了自主健康管理紀錄工具的想法,意外地獲得身處美國投資人的關注,建議她何不把該構想套入眼前疫情的居家隔離情境來實作。楊琬晴道:「疫情是一個催化劑,讓我們把構想帶入社群,進而實現。」

實際投入開發之前,團隊更進行了多次使用者調查,來思考使用者介面的設計。除了訪問接受居家檢疫或隔離的民眾外,也詢問負責監測檢疫或隔離民眾的里長和里幹事,還有疾管署疫調人員和醫事人員,來收集各方的需求。楊琬晴表示,這些資訊是重要基礎,有助於後續開發工程。

特別的是,開發時程緊迫,該團隊的挑戰不是技術,而是如何落實隱私保護。除了App的設計避免侵犯公民隱私權益,楊琬晴表示,還需要一份相符的使用者條款。這正是團隊納入法律人士的用意,他們直接參與應用的開發討論,才能於短時間內擬定符合需求的使用者條款,且不僅考慮臺灣個資法,也遵循歐盟GDPR。MyLog App明確於申明中告知使用者,不會主動收集任何資料,實現個人隱私和資料保護。

相較臺灣,個人資料權概念於歐洲更為興盛,為吸取歐洲對自主健康管理的想法,3月底時,團隊更帶著MyLog App的構想,參與瑞士政府舉辦的黑客松活動CodeVsCovid19,還有歐盟舉辦的黑客松活動EUvsVirus,而為提升臺灣民眾對,以個人為中心記錄健康症狀的關注,他們也參與了臺美防疫松活動,而儀表板LogBoard最終獲得評審青睞,成為優勝的5個提案之一。

且MyData Taiwan不僅帶著MyLog App參與海外的黑克松活動,更提供多種語言的App,除了中文外,還提供英文、法文版本,更即將推出日文版。MyData Taiwan表示,MyLog App在設計之初,就是希望全世界都可以使用。

MyLog App在5月初已上架Google Play,不過,受疫情影響,當前App需經過更為嚴格的審查機制,才可上架,所以團隊仍在進行Apple Store上架作業。王繼娟表示,希望這個App能讓民眾慢慢習慣帶著自己記錄的資料。下一 步,MyLog App也會繼續發展慢性病患者應用場景,並將從臺大醫院開始推動,聚焦必須記錄每日健康資訊的心衰竭病患。文☉黃郁芸

 

【科技抗疫實例:】行政院、美國在臺協會

臺美攜手舉辦開發競賽,集眾激盪更多抗疫好點子

為集結公民的力量,找出更多創新的抗疫方法,行政院與美國在臺協會於4月下旬共同發起了「臺美防疫松cohack」活動,以黑客松形式,召集各領域人士運用科技打造應用方案,來解決因疫情產生的各類問題和需求,希望能進一步提升防疫效率。

因應防疫第一線的迫切需求,該活動的各階段時程皆從需逾10天,壓縮為3至8天完成,像是報名時間就被縮減為短短8天。不過,臺美防疫松在這短短8天的時間內,取得不小的回響,共獲得53組提案,總計215人參與,且除臺灣、美國外,還吸引包含加拿大、英國、德國、匈牙利和日本,共7國的各領域專家提出創新的抗疫應用方案,來投入競賽。

53組提案中,有21個提案是以公司名義提出,為最多,其次,有13個提案由個人提出,另外還有學校、醫院、政府單位、社群等團隊參與。最終優勝的5組團隊分別是Autonomy、LogBoard前線支援、跨領域研究室、緯謙科技和Gemini Data,他們來自業界、社群、學術等不同領域。

5組獲獎團隊中,Autonomy其實是數位產權新創Bitmark設計的社區公共衛生預測工具,由臺灣、美國、英國和越南的跨國成員,共同開發。這個工具可收集、分析世界各地的社區資料,進而視覺化呈現社區整體風險的指數資訊,提供民眾參考。參與評選作業的衛福部資訊處處長龐一鳴表示,該工具以社區為單位收集資料,可幫助有社區感染狀況的地區,做好防疫決策。

而對於可呈現使用者自我追蹤的健康資訊的儀表板LogBoard,龐一鳴對其可行性表示肯定。該發該工具的社群MyData Taiwan表示,相較歐美國家,臺灣因疫情受到控制,自主記錄健康狀況的需求不高,再加上,以個人為中心收集資料的概念不盛行,所以希望通過臺美防疫松,推廣該工具以及提高民眾對個人資料權的關注。

跨領域研究室打造了政府紓困方案整合性查詢平臺,讓民眾可用身分類別,查詢符合的紓困方案。龐一鳴表示,紓困案由各政府部門自行辦理,該平臺統整了各紓困案的邏輯,可方便民眾搜尋相符的方案,解決當前民眾的困擾。

緯謙科技則提出了自家科技防疫產品TeamsEP,供防疫人員掌握居家管理或檢疫者的健康狀態,以及藉Wi-Fi訊號偵測匡列對象是否有違規外出的狀況。一同參與評選作業的Open Data聯盟會長彭啟明表示,相較利用手機訊號定位有個資監控疑慮,用Wi-Fi訊號偵測行動範圍提供了另一個選擇。

Gemini Data提出的自家數據分析產品Gemini Explore,可分析公衛部門的疫調資料,並進一步產出視覺化圖表。龐一鳴表示,圖像化溝通有利於追蹤個案的關聯性,且對政策溝通也有幫助,可更容易向大眾說明公衛的專業內容。文⊙黃郁芸

 相關報導  科技防疫在臺灣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