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也是這次防疫後勤系統的指揮官表示,這次科技防疫主要的構想是為了追查疫情的感染源,透過成立大數據小組再隨著疫情變化做資訊系統的調整,也成立以資安處及衛福部資訊處為主的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資訊組,透過各部會資料與系統的介接拋轉,共同協助防疫工作。 (攝影/洪政偉)

臺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5月26日記者會上正式宣布,如果可以維持八周沒有本土案例,或者是維持零星社區感染案例,預計6月7日起解封,放寬針對既有人流和座位的限制,個人只要:保持肥皂勤洗手、咳嗽掩口鼻;保持社交距離或戴口罩;落實實名(聯)制;以及生病在家休息或就醫即可。這一天的記者會也正式宣布,臺灣已經邁入後防疫時代的新紀元。

從2019年底,臺灣就積極整備,全力對抗武漢肺炎,經過政府、企業以及民眾的齊心合作,臺灣成為全世界將近兩百個感染武漢肺炎國家中,少數維持連續6周沒有本土個案的國家。對比全球總計有超過560萬名民眾確診武漢肺炎,超過35萬民眾死亡,臺灣一直持續維持441例的確診案例,死亡人數維持7例,對抗武漢肺炎的防疫實力,在在都讓世界各國刮目相看。

防疫就像作戰,前線由中央流行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率領防疫團隊,夙夜匪懈的在第一線把關,死死守住邊境防線,杜絕武漢肺炎的社區傳播;而整個後勤部隊則由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扮演跨部會協商的角色,任何法令修改以及跨部會、跨體系、跨系統的資料、人力和物力的協調整合,都由陳其邁在幕後運籌帷幄。

陳其邁指出,臺灣這一次對抗武漢肺炎可以有不錯的成績,除了全民有共識,共同遵守各項防疫規定外,更重要的是,第一時間從邊境控管到後續的各種口罩實名制、電子圍籬系統等等,透過科技的力量,大幅度降低第一線人員的工作負擔。

「科技防疫最開始的構想是來自於想要追查疫情的感染源,」陳其邁說,先成立大數據小組從數據總整關連性切入後,再隨著臺灣和全球疫情的持續變化,在資訊系統上有更多協調和建置的需求,所以便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正式成立資訊組,以行政院資安處長、衛福部資訊處長為主,除衛福部和疾管署外,也納入其他相關的機關,包含內政部(民政司、戶政司)、移民署、健保署、通傳會等進行資料介接、勾稽及拋轉,共同協助防疫作業。

而這些科技防疫的臺灣經驗,也讓許多國家紛紛前來臺灣取經。陳其邁說:「目前已經有包括美國、澳洲、印尼、瑞士等十多個國家,已經透過各種管道,尋求臺灣科技防疫的經驗分享。」

健保資料與入出境資料勾稽,讓旅遊史成醫生問診參考資訊

在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辦公室的會議桌,是這次臺灣對抗武漢肺炎疫情以來,非常重要的關鍵場域,因為,有許多重要的跨部會決策,都是由陳其邁在這張會議桌召開相關會議後,才決議執行的。

其中,陳其邁回憶指出,這一場對抗武漢肺炎最關鍵的第一仗,其實就是在2019年12月31日,在接獲中國武漢有疑似SARS肺炎病例爆發後,他立即邀集相關部會首長商討因應之道,即便在沒有其他更具體的事證時,因為臺灣過往有對抗SARS的經驗,面對類似疫情不敢有任何輕忽的情況下,在這張會議桌上便直接決議,要針對來自中國包括武漢的班機進行登機檢疫。

陳其邁表示,從醫療以及公共衛生的觀點來看,醫療問診中最重要的參考指標包括:T(旅遊史)O(職業史)C(接觸史)C(群聚史),因為武漢肺炎的發源地主要來自武漢,當然也有中國其他省份,加上當時除了總統大選的投票外,還剛好是農曆春節前夕,同時會有大量臺商陸續返鄉過節。

他指出,在面對類似SARS的肺炎病症卻所知不多的情況下,旅遊史便成為重要的參考資料。

登機檢疫的作為,讓臺灣在第一波武漢肺炎傳染期間,成功檢查到全臺灣第一位感染武漢肺炎的確診臺商,也開啟臺灣對抗武漢肺炎漫漫的抗疫之路。

也因為回臺灣的民眾人數太多,加上冬天也是流感橫行肆虐的時刻,SARS有類似感冒的發燒症狀,如何讓第一線基層醫療診所看診的醫生得知,前來看病的民眾到底是單純的感冒引起的發燒症狀,還是因為感染武漢肺炎引起的發燒症狀呢?這對於醫生看診的安全性就很重要。

中國在農曆春節期間,陸續針對各個省市進行軟封城或硬封城,為了臺灣讓所有看病的醫生都可以在第一時間確認,就診病患是否來自中國其他省份或武漢,提供看診前更明確的問診資訊,避免就診病患隱匿過往的旅遊資訊。

所以,陳其邁表示,行政團隊就在大年初一的時候便開會決定,要將健保資料庫和移民署入出境的資料連線勾稽,讓所有醫療診所只要插入健保卡後,系統就會跳出警告資訊,醫生就會知道就診病患近期是否曾經到過中國武漢或其他中國省份,可以在更有警覺心的前提下,好好照顧病人看診。

健保署資訊組人員在大年初一接獲這樣的指令,大年初二從各地返回工作崗位上班,因為醫生能否確認就診病患的旅遊史關係重大,相關健保署資訊組人員即便是加班熬夜,為了要做到使命必達,順利地在大年初三,完成將健保資料和移民署的入出境資料順利勾稽的重責大任。

從入境電子化到串接防疫追蹤

適逢春節期間,每天都有超過一萬人從中國各個省份搭機回臺,一進來臺灣就要進行居家檢疫。一般居家檢疫原先是透過衛生局人員協助,但原有衛生局人員根本無法因應如此大規模的居家檢疫人員數量,後來便加入了民政的里長、里幹事系統,以及警政系統。

需要居家檢疫的民眾大致可以分成三波,包括是第一波從中國回來的民眾,或者是第二波,從歐美陸續返臺的民眾,甚至是第三波強制所有回臺旅客都要進行居家檢疫。

根據統計,臺灣進行居家檢疫人數最高一天有超過五萬多人,目前雖然因為許多國際航班受到管制,入境人數大幅減少,平均進行居家檢疫的民眾為一萬人以下。

不管是低於一萬人還是五萬五千多人,這樣的檢疫量能已經大幅超過人力的負擔,陳其邁表示,因為居家檢疫的人數實在太多,所以在大年初四的時候,行政院就決定要打造一套電子化的居家檢疫系統,希望透過系統化的方式,大幅減少不必要的人力,並提高居家檢疫的效率。

陳其邁指出,為了打造這一套針對入境民眾的居家檢疫系統,大年初四就在疾管署主持一個跨部會的會議,召集資安處、衛福部、法務部、通傳會(NCC)、中華電信等跟居家檢疫相關的所有部會,一次把所有法令和建置技術釐清楚,開完一天的會議後,解決所有法令和資料調閱的問題,並花七天的時間,完成相關系統上線。

入境檢疫系統包括旅客入境健康聲明,以及旅客居家檢疫通知書。這環節先從原先的紙本作業,到後來提供相關的電子化系統。

入境者可以在飛機起飛前或落地後,掃描QRCode,線上填寫健康聲明書等資料,事先輸入,不僅降低紙本漏填或錯誤之處,並減少後續人工輸入花費的時間,也加速入境通關程序。

接下來進到防疫追蹤系統。陳其邁表示,旅客資料則整合入境者要執行14天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的防疫追蹤系統,這個部分最主要是進行居家關懷,透過民政系統的里長、里幹事每天打關懷電話,確保居家檢疫者有乖乖待在家中進行居家檢疫;如果居家檢疫者有接觸到確診者成為居家隔離,便由衛政人員接手;如果居家檢疫者沒有乖乖在家待著外出,就會經由警政人員外出搜尋。

行政院資安處處長簡宏偉同時也是這一次中央流行疫情中心資訊組組長表示,居家關懷不只是里長打電話而已,也提供多種面向管道,習慣用Line的可以透過Line的聊天機器人,主動回報健康狀況;沒有智慧手機的,也可以透過雙向簡訊保持互動。他認為,政府把民眾當成客戶,可以提供更多元的選擇服務民眾、滿足民眾需求。

分享新一代電子圍籬系統和社交距離App給疫情嚴重國家

因應大量的居家檢疫民眾,陳其邁說,藉由打造具有追蹤告警功能的電子圍籬系統,透過居家檢疫者的手機定位,居家檢疫者一旦離開檢疫範圍,系統會發送告警簡訊給當事者、民政單位、衛政單位以及轄區警政單位,以確實掌握相關人員的蹤跡。

他進一步解釋,這次的電子圍籬系統主要是經由國內的五大電信業者合作,運用國人普遍使用的手機作為媒介,以居家檢疫和居家隔離者的手機電信訊號作為「居家檢疫隔離者」的在家匡列範圍,一旦有違反相關居家檢疫隔離規定,系統會主動發出告警簡訊。

隨著國內疫情發展,居家檢疫和隔離者數量逐漸增加時,這套電子圍籬系統可以兼顧隱私的方式,讓第一線執行居家關懷的民政人員(里長、里幹事)以及警政人員,將防疫資源用在刀口上,優先用在「發送預警簡訊」(離開手機匡列範圍者)的居家檢疫和居家隔離者身上。

他坦言,剛開始啟用電子圍籬系統時,定位的精準度有極大的落差,但透過滾動式的修正,現在電子圍籬系統的精準度已經高達99.5%。

陳其邁指出,透過居家檢疫的制度,讓民眾待在家裡14天,並以電子圍籬系統防範少數不遵守居家檢疫規定的民眾,確保其他更多數民眾的安全。

「臺灣從邊境防禦開始,落實14天的居家檢疫制度,可以有效阻絕武漢肺炎的社區傳播,對於武漢肺炎疫情的控管,有很大的實際效果。」他說。

國外目前有些國家疫情逐漸趨緩,已經開始陸續解封,但又傳出有些原本開始解封的國家,出現新一波的武漢肺炎確診者,其中不乏原先是武漢肺炎確診者復陽的病例。

由於臺灣對於武漢肺炎疫情的管控,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各種「超前部署」,陳其邁也說,包括科技防疫,臺灣也都超前部署,以「有一天,臺灣會遇到嚴重社區傳播」的情境,設計了其他可以提高防疫成效的相關系統,主要包括電子圍籬3.0以及社交距離App等。

他表示,這些系統目前都已經開發出來,但因為臺灣境內因為疫情控制得宜,沒有其他更大規模的病例爆發,雖然這些已經開發的系統無法在臺灣實測,但目前只要其他國家有需要相關防疫經驗分享,這些新一代的科技防疫系統,也都可以分享給其他有需要的國家。

 相關報導  科技防疫在臺灣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