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余至浩
過去,國家發生如颱風、水災等緊急重大災害時,政府機關可以透過內政部消防署建置的一套救災應變資訊系統(EMIC),迅速支援各地災情通報、管理與追蹤。近日,這套系統也歷經重大改版更新,推出了第二代EMIC系統,不只全面將災情、物資資訊視覺化在地圖上來呈現,還支援離線通報作業,即使網路中斷也不怕。消防署下一步更要運用大數據與AI技術讓災情預測更早一步,來輔助現場指揮官決策,還規畫引進高速5G網路,以加強現場執行資料蒐集任務,讓指揮官人不在現場,也能遠距即時指揮調度。
消防署EMIC防救災系統全面大改造,今年5月剛上線
為了配合政府防救災,消防署早在多年前,就開始運用科技輔助救災,尤其,為了因應重大災害事件的發生,消防署在2015年推出了一站式救災應變資訊服務,也就是EMIC,讓進駐災害應變中心各單位人員,能透過該服務進行災害緊急應變與處置。從災害專案開設、工作會報回復、任務指派,到進駐單位人員簽到、災情彙整、災情管制等作業,都可透過這套EMIC系統來完成。背後就是由消防署資訊室團隊一手規畫設計。該系統沿用至今,單是運用來處理颱風、地震、水災等重大災害事件就使用至少30次,累計登入30萬人次,共記錄10萬筆災情資訊。
然而,該系統也存在不少缺點,像是所有已通報災情的訊息,都是逐筆在系統上條列顯示,如果只是少量資料還好,一旦同時有數百到千筆資料大量湧入時,指揮官就很難根據災情分布迅速下達指令,且對於使用人數也有限制,無法讓所有救災單位人員同時登入使用,就連介面設計也並不友善。因此,消防署2017年決定徹底翻新,打造第二代EMIC。他們用3年才開發完成這套新系統,直到今年5月才推出上線。整套系統建置費用約2.4億元。
內政部消防署副署長蕭煥章表示,EMIC2.0的一大特色,就是全面將災情資訊以視覺化方式呈現。他以自身經驗為例,來說明他擔任地方消防局長任內時,由於災情通報大多以文字形式逐筆在系統上顯示,而非採視覺圖像記錄,較不易指揮官判讀,因此,他接任副署長後,特別要求資訊團隊改用具有空間與屬性資料的GIS圖層展現,搭配動態視覺方式來呈現各地災情數據。
現在,不論中央或地方機關蒐集而來的災害訊息,只要輸入這套系統就能快速在地圖上來顯示,還可以根據通報件數即時呈現全臺災情熱點分布情形,讓中央及地方救災指揮官可依實際災害情況進行現場調度支援與任務分配。而且地圖上記錄下的每一筆通報災情,也會隨著時間更新,比如事件標示為綠色代表該轄區災害已處理,紅色則是待處理狀況,「只要透過系統儀表板上的動態災情地圖,便可一目了然」蕭煥章說,這也讓指揮官能更快速掌握各地災區現況,提升救災效率及災害應變能力。
今年5月初,內政部消防署第2代EMIC防救災系統正式推出上線,不只災情資訊呈現上更加視覺化,還新增許多優化服務或功能,可在重大災害發生時,支援全臺6千人協同防救災指揮調度。
除了能動態顯示全臺各地災情,在這個地圖上,也能看到現在距離災害地最近的物資資源所在地點。消防署把救災資源資料庫裡的資料,全部透過GPS定位變成地圖上已知地點的座標,目前在這個資料庫累計超過170萬筆物資清單,這些清單資料包含救災車船、化學檢測器材、救災物資、特殊救災裝備等,現在也都將其位置標記在地圖上,指揮官從上面就近就可找到物資存放地點,加快支援救災。
這套系統最多可支援全臺1萬人同時上線,協同救災指揮調度
再者,這代系統可容納的使用人數也大大增加。由於過去每當重大災情發生,中央緊急應變中心一開設,尖峰時段有5~6千名救災人員要同時連線系統,但是舊系統僅能容納最多2千多名使用者同時上線,一旦超過該人數,其他人就只能等待,如此一來,就容易導致災情通報延誤,指揮官沒辦法馬上依據當下情勢思考應對。這也成了消防署資訊團隊得要解決的一大IT挑戰。
為了打造一套新系統,能夠支撐6千人防救災需求,消防署不只購買新的軟、硬體設備升級系統,將可容納人數擴充到最多可支援1萬人同時連線使用;其次,為確保災害發生時能24小時穩定連線,他們更將這些硬體設備,從中華電信託管機房全部搬回消防署所在地機房,改由資訊團隊自行維運,並與臺中機房互為備援。蕭煥章表示,下一階段也考慮與國網中心合作,可以在國網北中南三地機房各放置一套,不只當作備援,未來還可做到分區救災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孤島型災區,以往容易會有無法使用網路或遭遇網路中斷情況,他們在這代EMIC系統中加入離線作業模式,讓身處該區域的救災單位人員,即使沒有網路也能在本地端操作EMIC功能完成通報任務,待網路恢復後,再將這些災情資訊同步更新到中央緊急應變中心的系統上。
新版EMIC2.0為了蒐集各地災情資料,至少與30個中央及地方機關系統串接,包括水利署、漁業署等,相較於前一代,其介接系統數量更多出5~6倍以上。這些災情資訊彙整後,消防署也會提供給各機關來使用,更有40多項資料是以開放資料型式釋出,包含避難收容所、救災資源資料清單等
為了能夠掌握各地災情,消防署也擴大通報來源管道,這些來源包括了網路災情通報、災情查報、119消防署派遣系統、110警政系統、1999介接資料、縣市介接資料,各部會上傳災情,以及新聞監看等。但現階段,還未納入社群網路輿情。消防署表示,之後會再透過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協助,取得這類資訊。
以政府機關災情通報為例,蕭煥章表示,該平臺目前至少與30個中央及地方機關系統串接,包括水利署、漁業署等,相較於前一代,其介接系統數量更多出5~6倍以上,「這也是需要建置這麼久的原因」蕭煥章坦言,尤其,消防署身為A級機關,負責國家防災關鍵基礎設施,因資安的考量,若是系統介接對象屬於非A級機關,就會要求對方須提高至相同資安防護水平,如採用符合TLS 1.2傳輸層安全協定等,才同意與其系統介接。
除了蒐集各地回傳的災情訊息,消防署也會將這些救災資訊彙整後,再提供給各機關來使用,更有40多項資料是以開放資料型式釋出,包含避難收容所、救災資源資料清單等。不過,有些災情資訊,例如災情傷亡清冊、1991留言資料,與疏容資料等,因考量個資,雖有提供民眾協尋親友,但目前並未開放讓社群或民間單位使用。
明年更要用十萬筆救災記錄訓練AI預測災情輔助指揮官決策
消防署進一步更將過去5年蒐集快10萬筆災情資料,做為輔助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決策的重要參考,他們從這些歷史資料分析歸納出救災應變可供依循的一套建議與執行步驟,讓指揮官能依據不同狀況下達救災指令。
消防署明年更計畫結合大數據分析與建立AI模型來提前預測災情,要讓指揮官現場指揮調度能更早一步。蕭煥章更大目標,是要讓重大災害應變也能做到超前部署。他們目前還有將這些過往的歷史災情記錄,以時間軸方式建立災情事件簿,用於平時防救災演練。
另從系統功能面來看,這代也重新優化使用介面,除了採用使用者導向的UX/UI設計,來提升操作便利性,也改用RWD響應式網頁設計新版EMIC服務網站,讓現場救災人員更容易使用行動裝置或平板電腦來通報災情與更新救災執行進度。
這代系統也支援多專案的開設,同時能應付如颱風、地震等重大災情事件的通報、管理與追蹤。在災情通報部分,也新增多種定位方式,除了手機GPS定位外,現在也能輸入電力座標、道路里程等,方便救災人員進行災情通報。
對於災時民眾服務,消防署在這代EMIC新增更多優化服務或功能,例如在網路災情通報方面,民眾現在可透過手機拍下照片或影像,快速將現場災情透過該平臺向災害應變中心通報。而在查詢災區親友部分,民眾在災害發生時除了可透過該系統查詢親友是否平安,還新增自動尋人功能,只要事先建立親友資訊,當災害發生時,系統就會自動比對找尋其親友,並會透過E-Mail發送訊息通知。另外也能連結1991報平安留言記錄查詢親友訊息。還可查詢全臺撤離區域現況。
從5月上線至今,中央及地方災害應變中心實際已運用這套系統支援救災,像是用在處理高雄重大水災等事件上。接下來,7、8、9月,臺灣也將進入颱風旺季,屆時,消防署也將透過實戰驗證系統使用成效。
由於臺灣5G服務7月正式進入商用階段,蕭煥章也看好5G在防救災應用。他也透露,目前正在申請5G專案經費,待7月通過申請以後,就會展開規畫,有機會在下一代EMIC使用5G網路協助救災現場勘查與管理作業,例如,利用高速5G即時回傳高解析影像,來強化救災現場即時指揮調度。
熱門新聞
2024-12-31
2025-01-02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