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四年一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最近召開第11次,集結產官學檢視科技發展政策,來討論國家未來四年的科技發展方向,第一個登場議題是育才與競才,擔任這場次的引言人之一是Appier與iKala董事簡立峰,他一開場就直言,2020年出生的臺灣小孩只有16萬人,是他出生那年的三分之一,未來如何靠這群小孩,讓臺灣產業如半導體,成為世界第一呢?「不可能,臺灣未來得靠連結全世界的人才,競才議題,現在跟育才一樣重要,甚至未來,更重要。」他強調:「人才進不來,連結不來,臺灣很難培養大企業。」
出生人口年年下滑,不是臺灣獨有的挑戰,他舉另一個國家為例,譽為世界科技大國的芬蘭,其實十幾年來,每年出生人口數只有4萬5千人,這個只有550萬人口的國家,「芬蘭讓每一個小孩都是寶,都能有差異化發展,就可能出現數千位科研人才,在臺灣若讓16萬個小孩缺乏差異化,就只會有第1名跟第16萬名的差別。」他坦言。
在學界15年和Google 15年的經歷,他相當清楚臺灣人才的潛力和侷限。「臺灣人才非常優秀,但臺灣的將帥之才難得,這種人才的特點是什麼都懂一點。」臺灣人才若是教育成物理第一名,他就沒有時間投入人文社會領域,只能在物理領域成為第一。長年專才培育帶來的侷限是,「臺灣新創發展的困難,非常難找到產品經理。」
他觀察,美國產品經理大多商管出身,又懂科技,反觀臺灣管理學院的頂尖學生,為了申請好學校,只是一昧追求很高的在校成績。這就導致他們不敢冒險,若要創新,「就很困難。」簡立峰認為:「現況是,臺灣下一階段發展,需要培養跨國人才,還得與世界競逐人才。」方法是什麼?他提出一個點子,引起了會議現場的熱烈討論。
簡立峰指出,後疫情時代,遠距工作將形成趨勢,未來會有更多年輕世代,在臺灣做其他國家的工作,而新創、大型企業也要能夠連結全世界的人才,「少子化問題可以透過遠距工作和數位能力,連結國際人才來面對。」
其中,他認為,新創將是這個作法的關鍵,「新創是數位原生代的企業,可以用這種方法連結全世界的人才。」所以,他從Google退休後,投入新的領域,擔任2家新創的獨立董事或董事,還有5家正在醞釀,這些臺灣新創公司的發展型態都是出海,甚至其中有一家500名員工半數在全球15個國家,日本、印度都有研發團隊,「這些臺灣新創就是未來數位大航海時代的新艦隊。」簡立峰強調。
2020/12/23更正啟事:原提及簡立峰現為兩家新創公司的獨立董事有誤,其中一家是擔任董事一職,內文已更正。
熱門新聞
2024-11-29
2024-11-20
2024-11-15
2024-11-15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