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量子運算帶來的威脅持續成議題,後量子密碼學(Post-Quantum Cryptography,PQC)的發展也備受關注,而隨著NIST舉行的「後量子密碼學標準化」競賽,在2020年後進入最後階段,因此,不只是密碼學界,現在已經是各界都在關注PQC的最新發展。
基本上,這是一項對於公鑰密碼系統的考驗,NIST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選出可以不受量子電腦威脅的新密碼系統,成為美國的國家新標準,但由於制定完成後,全世界都會採用,因此,其效果就是成為世界的新標準。
NIST是何方神聖?他們是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在諸多產業都有多年標準制定經驗,而資訊技術與網路安全也是他們的重點,包括網路安全與隱私保護、密碼學及密碼驗證等9大領域。
由於量子電腦威脅的議題,近年來PQC逐漸受到關注,加上NIST舉辦相關競賽要選出新標準,但國內大多人對此議題可能還不熟悉,因此,這次我們找到這方面的專家──臺大數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陳君明,幫助我們更進一步瞭解。
而為了讓大家對PQC與NIST密碼學競賽能更有概念,因此,我們整理出四大面向的問題,讓大家能夠一步步瞭解。
問題1 最近時常聽到量子運算突破的新聞,以及現有加密系統將會被破解的消息,這與後量子密碼學(PQC)有何關連?
隨著量子運算的出現,讓傳統加密系統出現危機,尤其是將對當今的非對稱式密碼系統帶來極大影響,這是指那些密碼系統?其差異為何?
簡單來說,密碼系統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對稱式密碼,AES就是一例,另一類是公開金鑰密碼,也就是非對稱式密碼。陳君明指出,所謂的量子破密,主要影響的是非對稱式密碼系統,例如,公鑰密碼系統,也就是現今普遍的公鑰基礎架構,包括RSA或ECC這類非對稱加密演算法。
基本上,加密演算法都是建立在特定數學難題的基礎之上。以RSA而言,過往之所以安全,是建立在極大整數質因數分解的數學難題,對傳統電腦而言,需要花費太長時間運算,而量子電腦則可於多項式時間破解這樣的難題。
至於對稱式密碼系統,雖然也會受到量子電腦攻擊的影響,但影響程度算是有限。舉例來說,原本AES 256的強度變成AES 128的強度,因此,只要密鑰長度加倍就可因應。
那麼,為何過去DES演進到AES時,沒有出現類似後量子密碼學這樣的新名詞定義?陳君明表示,DES與AES都是對稱式密碼相當明確,而在公鑰密碼方面,雖然RSA、ECC與PQC都是這個範疇,但由於前兩者都會被量子電腦破解,因此,專注在不會被量子電腦破解的公鑰密碼系統,就需要有一個新的名稱。
同時,他也指出,全球在因應量子電腦破密的威脅上,其實有兩大路線,除了基於密碼學的PQC,還有基於量子技術的量子密鑰分發(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等。
不過,自2020年10月後,PQC可能將會更受重視。陳君明表示,主要原因在於,美國國家安全局公開表示,他們不看好QKD與量子加密(Quantum Cryptography,QC),而且也說明QKD的5個技術限制,包括需要專用設備,以及需要增加基礎設施成本與內部威脅風險等,他們甚至直言,日後將只會關注在PQC的發展。因此,就現在的態勢來看,除了持續關注量子電腦的最新進展,追蹤後量子密碼的標準制定也是重點。
問題2 現在大家在關注的後量子密碼學,它是現在才新出現的嗎?還是其實已經發展了很多年?
在2020年7月,由美國NIST所舉辦的「後量子密碼學標準化競賽」(Post-Quantum Cryptography Standardization),公布第三輪決選名單,此事也讓我們注意到,原來因應量子運算威脅的PQC,發展已久。
例如,這項競賽從2016年就開始對外公開徵選,甚至他們是在2012年開始準備PQC計畫,而更早NIST在2009年就有這方面的調查。
對於後量子密碼學的發展與演進,陳君明表示,其實,全球最早注意到量子運算的威脅,已經是20多年前。
從1994年開始,當時AT&T貝爾實驗室的數學家Peter Shor有了一項重大發現,他提出大整數質數分解的第一個量子算法,稱之為Shor’s演算法,因此開啟了量子破密的里程碑。
而後續提出的Grover演算法,也發現會使對稱式密碼系統的安全等級減半。
陳君明指出,當時整個密碼學界就開始關注這件事,但還不是那麼急迫要去因應,主要原因,當時大家公認量子電腦還不會那麼快邁向成熟。
不過,約自2000年開始,其實全球密碼學界都已在關注,並且一直陸續都有針對這方面的相關研究。
另外,我們也好奇,難道20年前就有後量子密碼學一詞嗎?他解釋,關於PQC一詞,其實是由Daniel J. Bernstein提出。而在更早之前,像是美國NIST與NSA是以「Quantum Resistant」稱呼這類密碼學。
因此,我們看到早年NIST對於PQC的一項調查研究,當時是稱之為Quantum Resistant Public Key Cryptography,不過,現在大家幾乎都是以PQC來統一其稱呼。
問題3 關於NIST舉辦密碼學標準化競賽,吸引來自全世界的團隊參賽一較高下,這樣的密碼學競賽多嗎?
除了這次的Post-Quantum Cryptography的競賽以外,我們其實看到NIST共列出4個競賽,包括:Block Cipher(AES)、Hash Function(SHA-3),以及Lightweight Crypto,這些競賽有何不同?
陳君明表示,其實,NIST並非第一次舉辦這類密碼學的競賽。在20年前,NIST就舉辦過AES進階加密標準的競賽。他們是在1997年1月開始公開徵選,然後在2000年制定出新標準,當時,這項競賽是為了選出取代早期的DES標準,成為新的對稱式加解密的標準。
特別的是,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舉辦全世界都可以參與的競賽。因為,在1976年制定的DES標準,僅是由IBM的一個團隊,先設計了對稱式加解密,然後再經由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參與修改,才確立為國家標準,因此當時並沒有對外公開徵求候選者。
而在NIST這麼做之後,也打開了標準競賽舉辦的風氣,因為,其他國家也開始舉辦這類的全國性標準競賽,像是南韓、日本與中國等。
不僅如此,約在10年前,NIST又舉辦了SHA-3第三代安全雜湊演算法的競賽。簡單而言,這是因為SHA-1被發現嚴重的問題,而SHA-2又與SHA1設計原理類似,因此NIST要選出一個設計原理非常不一樣的成為新標準。後續,SHA-3與SHA-2併行成為美國政府的雜湊函數的國家標準。
至於現階段,陳君明說,NIST其實是有兩項競賽正在進行,除了PQC的競賽之外,另外還有一項名為Lightweight Crypto的競賽。
他解釋,這是一個輕量級的密碼學競賽,主要因為現在有越來越多IoT裝置,但是,在這些裝置上執行AES並不易,因此,需要有一個執行運算資源需求較少,又能維持基本安全性,短時間破不了的密碼系統。這項競賽在2019年才發起,目前有57個投稿。
問題4 這次PQC競賽時間漫長,若是這段期間如果有新演算法提出,難道就不能成為標準嗎?
從上述PQC的發展與NIST的這些競賽來看,我們還是很好奇,例如,以這次PQC標準化競賽的評選時程,似乎比之前AES競賽時間要更長,而這麼多年的時間下來,難道就不會有新的技術被提出,而無法入選成為新的標準嗎?
陳君明解釋,其實我們並沒有辦法嚴格證明某一個密碼系統的安全,因此,能夠做的事情,就是將演算法公開,讓大家來攻擊後,如果大家都破解不了,就代表越安全。
「在密碼學的領域,並不是技術越新越好,而是要越經得起考驗越好。」他說,以這次NIST PQC標準化競賽為例,名為McEliece的密碼學系統是第三輪入選之一,它已經被提出40年之久,就是因為大家都破解不了,而且被大家普遍使用的時間越久,這代表著越經得考驗,因此大家相信它的程度就會越高。
另外,他也以這次其他競賽投稿為例,像是NTRU已被提出超過25年之久,而Rainbow也已經提出有15年。
反之,新提出的密碼學系統,通常沒有經過長時間的考驗,因此大家對它的信心也會較低,而NIST也不會選擇它去作為標準。
熱門新聞
2025-01-26
2025-01-24
2025-01-26
2025-01-24
2025-01-24
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