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其實很早便開始推動資料治理,隨著政府推動開放政府,臺北市在2011年推出資料開放平臺,開放市府公部門資料,供外界運用開放資料,2019年改為臺北市資料大平臺,納入付費性資料、測試API,提升開放資料的價值,讓資料更容易被取得。
過去各局處以單純的統計資料供外界瀏覽使用,現在以比較視覺化方式呈現市政發展情形,例如都發局設立社會住宅興建計畫及戰情中心,以儀表板的方式呈現臺北市正在興建及未來規畫的各項社會住宅計畫,透過圖像化,可以看到興建中的社宅工程進度、出工數、預算執行進度等;擁有大量統計資料的臺北市主計處也用圖像化呈現臺北市人口、土地、公共建設、交通、財政、治安各方面的樣貌。
除了推動開放政府,公開政府資料供外界了解及使用,引進公私協力的機制推動城市創新;臺北市政府內部也不斷精進大數據運用,而在柯文哲擔任市長之後,或許是醫生的背景使然,許多地方都能見到他講求以科學數據驅動市政的想法。
柯文哲去年11月底參加2020臺北數據展論壇,他說,做數據統計是為了找出問題,做數據分析是為了找出原因,進一步處理問題,他的執政態度是,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看到數字,知道市府哪裡做得不對,如外科手術對傷口作清創處理。
臺北市政府過去曾效法其他國家,釋出犯罪地點資料,讓民眾能夠查詢住宅竊盜、汽車竊盜、自行車竊盜的犯罪熱點,這類犯罪高風險的數據分析結果,原本用於警力巡邏部署上,儘管這類資料公布引來導致房價下跌、被標籤化的批評,市府仍公布供民眾參考。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市民需求,臺北市從2008年便提供市民1999熱線,供民眾反應市政相關問題。多年下來已累積大量民眾陳情電話,臺北市政府研考會2017年做了一個決定,要透過大數據分析建立市政預警系統,例如當A類的陳情案件增加時,後續可能伴隨B類陳情跟著增加,透過預警系統,在B類陳情案件增加之前,交由相關局處預先處理。
目前上述的城市數據應用,大多是以市政資料為主,但在未來的智慧城市中,將看到城市中出現愈來愈多的城市物聯網,這些物聯網如同城市的神經系統,每日蒐集城市運作的大量數據,更貼近城市現實的樣貌。
隨著市政議題愈來愈複雜,僅靠單一片面的資料分析,可能無法兼顧不同層面,需要跨局處、領域的資料整合分析,用更宏觀的資料視野去看問題,因此,市府去年強化城市的資料治理,成立大數據中心,建立資訊流的統合架構,府級資料治理委員會擬定資料流通、運用規範,並確保個資保護、資訊安全。
大數據中心可說就是臺北市政分析的資料科學團隊,柯文哲未來面對市政問題時,就可以有一個專責分析團隊,深入且更大視野了解數據背後的市政現象。
熱門新聞
2024-11-18
2024-11-20
2024-11-12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