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科技之父Scott Brinker指出,業務人員用No Code自建的服務,仍然需要受到監管,因而提出了八項原則提供企業參考,四項為技術相關、四項為文化相關。

圖片來源: 

圖/Scott Brinker

行銷科技之父的Scott Brinker今日首度以遠距視訊的方式,與臺灣企業分享了行銷科技新趨勢,強調AI與No Code工具的崛起,能將原本發想行銷點子的行銷人(Marketer),轉變為行銷決策的執行者(Maker)。

Scott Brinker在演講一開始,就播放了一首透過Aiva.ai創作的交響樂,但他在過程中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添加音軌,選擇喜歡的音樂風格或上傳喜愛的樂曲,最後再簡單選擇節奏、想要的樂器、樂曲長短、段落等元素,AI就能在幾分鐘內自動生成一首交響樂,他以此為例說明:「這就是AI結合No Code工具的力量。」

「No code和AI正在賦予行銷人從詢問如何做(What if ?)轉變為詢問這樣如何(What about this ?)。」Scott Brinker說。

Scott Brinker也引述一份Gartner的報告指出,企業在後疫情時代面臨的改變,造就了一些新趨勢,包括更多科技將會出現,企業也需要更扁平的組織,來加速互動或訊息傳遞,但同時,組織型態可能變得更加複雜,使企業正在重新定義新趨勢下的工作方法,而這些轉變,將促成新一批能夠敏捷地適應新環境的頂尖員工出現。乘著新趨勢,No Code工具也在其中發揮效用,來賦能更多企業員工,不需假以他人,端靠自己就能快速建立所需的服務。

更進一步來說,透過No Code工具,企業員工除了可以更容易建立自己的內容或應用程式,推動創作者經濟(Creator Economy),這些企業內的個人創作者,也有機會結合企業的影響力與資源,擴大規模形成企業經濟(Corporate Economy),Scott Brinker認為,這些市場行銷領域的創作者、或稱公民創造者的這群人,就可能成為企業新一批的頂尖員工。

No Code工具市場規模逐漸擴大,大致可分三類滿足企業需求

要應用No Code工具,就得先了解市面上的No Code工具分為哪些類別、又有哪些廠商在提供服務。Scott Brinker指出,No Code工具從剛開始Martech版圖中不到40家企業提供服務,現在已經超過400家,且數量還在成長當中。

根據Scott Brinker的分類,No Code工具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功能,其一是自動化,用來自動化行銷活動或流程,取代繁複的人工作業;其二是擴大效用,賦予行銷人能夠創作或分析的能力;其三是整合,將各類資料與工具更輕易與企業環境整合在一起。許多No Code工具會同時具備上述2~3種功能,比如主流的行銷工具平臺包括Salesforce、HubSpot、Marketo等,就同時具備了三大功能在其中。

No Code工具的三大類功能,也可以再根據實際應用場景與需求再度細分,比如自動化相關的工具,就可以分為Workato、Kissflow、Pipefy這類工作流程自動化工具(Workflow Automation);還有Kintone、Nintex、Appian這類商業流程自動化工具(Business Process Automation,BPA);以及Automation Anywhere、UiPath、BluePrism等辦公室流程自動化工具(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等。

在擴大效用方面,能細分出更多種類,包括網站/電商與登錄網頁(Landing page)的建置工具、Web與行動App的建置工具、電子表單/資料庫的建置工具、機器人/語音助理/虛擬助理、用來從事資料分析/資料科學與機器學習的工具,以及內容創作工具等。

整合方面的工具,大多提供了iPaaS(Integration Platform as a Service)服務,讓企業可以更容易的將各類行銷科技工具整合到自家環境中,Scott Brinker引述一份報告指出,有高達47%的企業都表示,軟體工具好用的前提,就是要能輕易的整合到企業環境中,這也是為什麼,部分行銷工具平臺積極併購提供整合或串接服務的新創企業,比如Salesforce就併購了能提供API整合功能的新創MuleSoft、HubSpot則併購了能即時同步顧客數據的新創PieSync。

各種工具出現且受到採用後,Scott Brinker也提出了一項預測,指出過去10年來,企業不斷強調大數據(Big Data),目標透過蒐集、儲存並分析海量複雜的數據,來找出潛在洞察;但在下個10年,由於更多應用程式、自動化流程、虛擬助理或分析工具開始在企業內應用,這些工具與機制,不只會同步操作與執行,所產生的資料也會交互運用、共享,對企業來說,將會開始面臨大維運(Big Ops)的挑戰。

就定義來說,Scott Brinker解釋,過去幾年已經出現了行銷維運(Marketing ops)、銷售維運(Sales ops)、顧客成功維運(Customer Success ops)、企業導向維運(Business-oriented ops)等作法,大致可以用RevOps(Revenue Operations)來統稱,意指透過重新檢視並調整行銷、銷售等面向的流程,來最大化企業獲益的潛力。

而大維運(Big Ops),則是把企業技術端不陌生的DevOps作法,與商業端的RevOps結合,來進行企業內部各種流程的優化, Scott Brinker更比喻,Big Data像是建立一個資料湖,來倒入所有的數據,但Big Ops,則像是建立一個互動式的水上樂園,其中有各種遊樂設施需要整合與規劃。他更預測,Big Ops在往後幾年,將會在企業的數位領域蓬勃發展。

靠No Code工具人人都可自建服務,但仍有8大原則須遵守

Scott Brinker認為,No Code工具將會讓企業從中心化服務的架構,走向分散式由個人自建服務的架構,這會帶來許多改變,包括在服務提供的速度上,不必再排隊等待他人提供協助,而是能靠自己立即建立服務,且每個人都能自建服務之後,更多人可以同步且平行的進行作業,除了加快效率,還能激盪出更多創意火花,自我學習的效益也能再擴散。

不過,Scott Brinker也特別強調,雖然No Code工具有其應用優勢,但專業的軟體開發需求仍會持續存在,只是許多業務流程上常遇到的自動化、擴大成效、整合等工作,並不值得忙碌且昂貴的專業開發者來處理。為此,他也列出了適合採用No Code工具的作業條件,包括相對簡單、大多只用於企業內部、使用者為少數、相對來說為短期需求、非常低風險(比如無機敏數據)等作業,較適合由業務人員使用No Code工具來自行建立,補足專業開發人力無法支援的需求。

Scott Brinker也指出,業務人員用No Code自建的服務,仍然需要受到監管,因而提出了八項原則提供企業參考。其中有四項原則以技術為核心,提到應該提供良好的No Code服務與平臺,且要提供個人或團隊擁有獨立的空間來進行作業,還要更細部劃分權限來授權使用相關資料與服務,同時也要主動監控錯誤、不尋常行為與稽核狀況。

另外四項原則,則與文化形塑相關,包括要允許員工運用相關工具來進行實驗,也要提供訓練資源來協助員工了解如何使用,還需要建立起一些清楚的工具使用指引,以及要富有熱情的鼓勵員工來自己建立服務,才能讓No Code工具在企業內發揮效益。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