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洪政偉
「今年度的IT投資、發展策略,甚至是一切資源,都優先投入防疫工作。」臺中榮總資訊室主任賴來勳這句話,也點出許多醫院的處境。今年疫情來得又急又快,何時會平息也難以預料,於是,臺中榮總將IT投資集中在正常作業的維持上,並將其他IT投資延後3個月。
PCR檢驗串連HIS、率先採用新版快篩通報系統
火力集中在防疫的臺中榮總,累積不少IT抗疫經驗。今年5月疫情爆發,臺中市政府一聲令下,臺中榮總立即設立快篩站,同時啟動住院病人和陪病PCR檢驗機制,採用自動連線的PCR儀器,直接將檢驗結果匯入醫療資訊系統(HIS),節省醫檢師手動輸入資料的時間。
不只如此,他們還是全臺第一家採用改良版快篩通報系統的醫院。這套系統由行政院與疾管署聯手開發,主要解決各家醫院UI和格式不一致問題,加速與疾管署交換資料。
周末試用期開始,中榮資訊室不只加派人馬配合,還與中央一同精進系統。該系統利用簡訊實聯制概念,民眾在等待採檢時,掃QR Code就能快速填寫個資,輪到採檢時,告知醫護人員身分證字號即可。這個方法,讓醫護人員可以馬上調資料,醫院也能整批下載民眾填報資料,而且「速度非常快。」賴來勳指出,原本上傳500筆資料需要2小時,新系統10分鐘就能完成。
3天開發疫苗預約系統,視訊診療每日近200人次
不只快篩,在疫苗注射上,也能見到IT努力的身影。疫苗正式開打前,中榮資訊室在短短3天內自行開發一套預約系統,配合當時設置的注射站一起上線,自4月至今已有8,900人次使用。為降低接觸風險,他們靈機應變,將先前智慧醫療發展出來的電子同意書,應用到疫苗接種上,讓民眾以平板填寫資料,既達到無紙化,也降低紙張傳遞可能造成的接觸風險。(如下圖)
(圖片來源:臺中榮總)
再來,為做好北病南送第一線醫院工作、照護重症患者,他們不僅在3天內完成86床隔離床改建,IT更開發住院預約簽床功能和醫師排班系統,來協助專責病房運作。更進一步,臺中榮總在中央頒布新遠距醫療政策後,自5月底便啟動視訊診療系統和電話診療系統,目前統計每日使用人次近乎200。
賴來勳指出,不論是疫苗注射還是通訊診療,IT都得具備隨時應變的敏捷力。比如,通訊診療病人未到場,但需要簽署同意書時,IT就得配合上層決定調整系統,「今天討論完,明天就上線!」甚至在設備佈建上,也得快速因應,「今天是快篩站、明天轉為疫苗接種站,」他舉例,IT同仁須因應不同用途,隨時變換設備安裝方式,同時兼顧防疫措施,「這也是一大挑戰。」
推動內部簡訊實聯制,AIoT是中榮瞄準方向
除了這些大工程,臺中榮總也有不少IT防疫基本功,首先是進出人員管制,在各大樓入口處設置旅遊史篩檢站,靠刷健保卡、身分證或護照等,來檢查民眾TOCC(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群聚史)。同時,中榮資訊室也開發一套洽公預約系統,來管理洽公人員身分,並推動全院各單位的簡訊實聯制,來記錄人員移動軌跡,以便後續溯源。去年開始,臺中榮總也在病房中,導入20臺非接觸式防疫機器人,降低接觸風險。
不只用IT優化外部防疫,臺中榮總也用來強化內部抗疫措施。比如,他們導入人臉辨識和體溫量測設備,來把關員工狀態,同時也和一般企業一樣,進行分區辦公,減少同一空間的人口密度。
回顧這些IT防疫成就,賴來勳認為,受到疫情影響,醫院勢必更仰賴數位科技,特別是AIoT。因為,IoT裝置能協助醫護人員蒐集病徵、降低醫護暴露在病毒下的風險,更能彌補24小時監控的缺口。有了這些數據,再透過AI協助分析診斷,醫護人員就能更即時介入。
也因為看重AIoT,臺中榮總自去年開始試驗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來串接不同廠牌的IoT醫療設備,克服每套設備都得一一客製化API介接的困難。
同時,臺中榮總也注重AI資料治理。他們在智慧醫療委員會下設置大數據分組,由臨床醫師與研究人員組成,一方面由資訊室負責線上功能開發與資料搜集,另一方面由大數據分組產製臨床醫療資料,並進行資料去識別化作業。目前,臺中榮總也建置好臨床醫療資料需求處理流程,要系統化加速醫療AI發展。
熱門新聞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