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非營利新聞組織《The Intercept》在本周揭露了臉書內部的黑名單,透露出有超過4,000個組織或個人被禁止使用臉書平臺,雖然它們絕大多數被列為恐怖組織/分子,然而,《The Intercept》引用專家的看法指出,臉書顯然對於被邊緣化的群體施加了更嚴格的限制。

臉書自2012年即開始封鎖有恐怖主義或暴力犯罪活動紀錄的組織,並擬定「危險的組織與個人」(Dangerous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DOI)名單,最初的目的在於禁止這些恐怖或暴力組織透過臉書平臺招募成員。不過,《The Intercept》本周公布的名單卻顯示,雖然有超過5成屬於恐怖組織/分子,但也有一些政客、作家、慈善家、醫院或是數百個樂團被列入黑名單中。

過去即有不少學者或推動公民自由的組織要求臉書公布內部的黑名單,但臉書則以它可能為危及員工,或者讓被封鎖的組織/個人繞過政策限制為由所拒。

《The Intercept》取得並分析了該名單,顯示臉書在黑名單上的分類包括了仇恨、犯罪、恐怖主義、軍事化社會運動,及非國家暴力分子,這些類別又分成3種等級,前三類屬於最嚴厲的第一級,完全禁止它們出現在臉書平臺上,也不准使用者推崇它們;非國家暴力分子屬於第二級,使用者或許可以讚美這個等級的非暴力作法,但不得表達對它們的支持;第三級則是參與仇恨言論,但尚未形成暴力行為。

不過,《The Intercept》引用專家的看法,指出臉書的DOI名單對於邊緣化與弱勢的族群採用了更嚴格的限制,例如犯罪或恐怖主義的定義其實很廣泛,但黑名單上出現的犯罪類別絕大多數都是黑人與拉丁裔,恐怖分子則多是來自中東與南亞。

在該名單曝光後,臉書政策總監Brian Fishman旋即透過Twitter發表一長串的聲明,坦承臉書並不希望成為犯罪組織的平臺,也是建立DOI名單的初衷,儘管它並不完美,卻是它存在的理由;《The Intercept》所取得的名單並不完整,且臉書經常更新該名單,不曾對外分享名單的原因包括避免法律風險、安全風險,以及減少被封鎖的組織繞過規定的機會。

Fishman也強調,這些被列入黑名單的組織或分子,有時是基於它們在臉書之外的活動,並非僅限於臉書平臺,有些時候臉書是因法律上的義務而必須刪除它們;定義全球的DOI不管對臉書或各國政府來說都是困難的。

Fishman更批評《The Intercept》的分析帶來的是熱度,而非見解,不僅錯誤解讀DOI名單,亦漠視了臉書在法律上的義務。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