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Photo by Kai Wenzel on Unsplash

由美國德州主導對Google的搜尋引擎反壟斷訴訟案,檢察長們更新其起訴狀,揭露了更多Google對廣告市場的操作,以及Google與臉書結盟組成「絕地武士」陣線,突破Apple隱私措施,進一步追蹤Apple裝置使用者的細節。

在20年前,微軟遭到美國司法部聯合20個州政府,控告其利用壟斷地位,強制捆綁銷售瀏覽器軟體Internet Explore,而在去年,又再次有超過10位州檢察長聯手,調查Google在搜尋引擎市場的壟斷行為。

美國司法部在去年發出聲明稿,指出反托拉斯部門已經掌握可信的證據,證明Google早已不在公平基礎上競爭,其利用手機、瀏覽器及各種裝置的搜尋管道,塑造無人可挑戰的搜尋和廣告獨大市場,造成廣告市場競爭者減少、隱私下降,廣告價格上升等問題,進而傷害使用者、廣告主、發布商和小型企業。

現在控告Google壟斷的州檢察長們更新起訴狀,更揭露Google制定了絕地計畫來控制廣告市場,外媒The Register報導,Google以絕地計畫來因應標頭競價(Header Bidding)所產生的威脅,確保其廣告交易平臺能始終贏得競價。

標頭競價是一種讓多個廣告交易平臺能夠公平競爭,獲取廣告空間的自動化拍賣方法,標頭競價也被稱作預先競標(Pre-bidding),標頭競價早在2015年的時候就已經出現,這是一種比瀑布競價(Waterfall Bidding)更公平且先進的方法,而這項技術的初衷,便是要來反制Google的動態競價方法。

標頭競價提供可程式化方法,讓具有廣告版位庫存的廣告發布商,同時向多個廣告交易平臺詢價,讓廣告交易平臺針對同一個庫存出價。由於標頭競價能夠繞過Google對廣告拍賣生態系統的控制,因此到了2016年,已經有極高比例的廣告發布商採用標頭競價,向多個廣告交易平臺提供廣告版位,以獲得最佳的價格,這項方法能更讓發布商利用其廣告版位庫存賺更多的錢。

在更新的起訴狀提到,Google意識到這個新方法,會大幅削減其廣告交易平臺19%到22%交易量 ,也就是過去Google利用內部和非公開資訊進行的搶先交易優勢將不復存在。之前Google在瀑布競價中,利用其強勢且高市占率的Doubleclick For Publisher廣告管理系統,獲得動態調整競價的特權,在標頭競價中因為發布商會同時向多個交易平臺詢價,因此Google也就無法透過動態調整價格,來贏得競價。

而所謂的絕地計畫,便是Google要再次取得優勢的行動,更新的起訴狀提到,Google讓發布商透過其伺服器發送廣告庫存,方便地在多個交易平臺銷售廣告版位「但是Google偷偷地讓自己的交易平臺贏得競價,即便其他平臺的出價更高」,Google透過絕地計畫來避免與其他廣告交易平臺競爭,但也因此使得發布商無法獲得最佳利益。

另外,在一開始的起訴狀,檢察長們就指控Google和臉書勾結,在起訴狀更新中,更詳細地描述了這個絕地藍(Jedi Blue)協議。兩家公司密切合作,使得臉書能夠更好地辨識用戶,以更頻繁地贏得競標。Google和臉書整合其SDK,使得Google能夠傳遞臉書的資料,以比對ID Cookie,兩家甚至互相協調,透過統一定價規則來侵害發布商利益。同時,兩家公司還合作,來提高臉書辨識Apple裝置和Safari瀏覽器用戶的能力。

Google也被揭露試圖影響FTC制定兒童隱私法案,並且在一份2019年8月,Google與其他科技公司會議的準備文件中寫道,Google需要控制(rein in)像是微軟這樣的公司,他們才不會從隱私方面展開競爭。

Google回應外媒The Register對於起訴狀內容的提問,表示不能就因為德州檢察長所說的話,覺得這些話是真的,Google一直明確支持全球一致的隱私規則,像是他們多年來一直呼籲國會制定聯邦隱私法。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