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Azure、GCP之後,AWS趕在2021年底結束前推出自己的雲端數位 分身服務方案,隨著三大公雲紛紛搶進數位分身戰場,將能大大降低 企業採用雲端數位分身產品的門檻,也將使得2022年相關應用場景越 來越多元。

圖片來源: 

AWS

2021年因為元宇宙(Metaverse)話題爆紅,帶動一波虛實混合應用的新商機,臉書高調更名為Meta,宣誓打造下一代的Metaverse社交世界,微軟、Nvidia等知名IT公司更大舉搶進。雖然,元宇宙大多是願景式的未來展望,不知何時才真能落地,但是,虛實混合技術卻不是空想技術,數年前就用於發展製造業的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正因疫情,這一年來,數位分身技術開始逐漸受到重用,在疫情嚴峻期間更發揮了關鍵作用,成了企業對抗疫情的關鍵利器。

因疫情帶來零接觸需求,讓數位分身技術開始逐漸受重用

企業數位分身是一項發展多年的成熟技術,所用的IoT、虛實混合等技術(如VR與AR),讓企業能夠建立營運或生產環境局部實體的數位分身,可運用於產品設計模擬、製造流程規畫、產線建置規畫、AR檢修、營運戰情室,以及VR虛擬展間應用等。

市面上也早就出現了不少企業級數位分身產品或方案,如達梭3DExperience體驗平臺,或PTC的ThingWorx與PTC Creo軟體,早在疫情前就能提供或支援這類功能,仍需搭配不少硬體投資,導入門檻較高,過去只有少數跨國大型製
造公司會用,中小型製造業則沒有迫切的需求。

近兩年,因為疫情少了實體接觸的機會,企業對數位分身技術的態度,開始出現轉變。

早在疫情爆發初期,臺灣開始有一些高科技製造公司看上了數位分身的發展潛力,在過去1∼2年紛紛展開布局,包括英業達、友達、廣達、群創、和碩等,都開始增加數位分身的投資,來因應疫情下遠距維運和管理的迫切需求。

舉例來說,英業達工廠很早就開始將數位分身技術用於機臺設備的維修巡檢和遠端培訓。所有機臺都建立對應的數位化模型,現場維修人員只要戴上AR眼鏡,就能看到設備即時運作狀態,工程師不用遠赴國外,也能遠端指導現場作業人員完成設備檢修,或是協助裝機與機臺操作,解決產線問題。

製造業生產機臺開始整合數位分身能力,來支援遠距維護與服務

疫情加遽,許多大型製造業者開始導入或增加數位分身的投資,而且不只大型製造業,連中小型製造業也都要開始採用,才能協助公司繼續維持營運,保持生產力,甚至更將它視為建立企業營運韌性的核心競爭力。

2021年時,受疫情反覆不定的影響,許多國家出入境仍維持嚴格管制,對於臺灣許多傳統製造公司來說,特別是工具機業者,迄今因為疫情衝擊,不僅無法派遣技術人員協助外國客戶安裝機臺設備,或進行設備維護檢修,甚至海外工廠有新產線要上線時,工程師也很難親自到場提供立即協助,解決產線問題,這些種種挑戰,迫使這些業者必須跟著轉變,導入數位分身技術來協助公司因應疫情衝擊。

也因此,過去一年來,臺灣有越來越多中小型或傳統製造業者,開始結合數位分身應用,以工具機產業為例,像是東台精機、鉅鋼機械 、崴立機電等都已陸續導入相關應用,甚至更有工具機業者將數位分身能力整合到自家產品中,作為產品功能來提供,例如鉅鋼機械開發新一代製鞋機設備時,就把數位分身功能整進到CNC控制器,不只用來加快新機開發,後續還能經由3D數位模型即時監測設備運作狀態,支援客戶遠端維護和管理服務之用。

另一家工具機業者東台精機更將工具機的數位分身結合虛擬產線應用,在實體工具機設備還沒交付之前,就能預先模擬客戶端虛擬產線的運作情況,利用生產過程產生的數據,搭配3D加工模型,進行產品品質預測,來調整和優化機臺加工品質。透過這種方式,在疫情期間也能減少客戶端協助驗證過程所需的人力。

不只疫情零接觸需求的誘因,近來不少技術性突破,成了加速數位分身落地企業的另一股助力,像是5G網路商用化,徹底解決了工廠端IoT數據傳輸難題,企業建立產線數位分身時,已經可以根據製造現場的快速變動來動態調整,實現彈性部署,這在過去採用傳統實體線路或Wi-Fi就辦不到,只有透過結合5G才能做到,讓數位分身能夠在工廠端真正落地,實現大規模應用。英業達打造新一代5G智慧工廠,就有使用5G專網結合數位分身做應用。

除了傳輸技術突破,在模擬技術上,GPU大廠Nvidia在2021年底正式推出了企業版Omniverse數位分身模擬平臺,引進光線追蹤和高度擬真物理模擬技術,讓經過模擬產生的數位分身更加逼真,企業能因此挖掘更多應用,甚至也因為3D數位模型擬真度、準確度越來越高,企業在自駕車、機器人開發上開始用其數位分身在虛擬世界中訓練。

不僅如此,數位分身走出製造業,跨入到更多產業,在智慧農業和智慧醫療已有不少相關應用。例如,臺南有座養殖漁場,很早就開始利用建立好的魚塭數位分身,推測環境改變後對魚蝦生長的影響,讓漁民能夠提早來因應。又或是有農場針對種植番茄的溫室建立數位分身,來模擬生長狀態改變,來確保每季收成的品質與數量。在醫療方面,振興醫院2年前也曾利用過往病歷數據打造病人數位分身,除了幫助醫師快速了解病人病史,也能及早揪出潛藏慢性病的病灶,早一步治療。

而根據市研機構ABI Research最新預測,2022年工業數位分身市場將達到46億美元,並逐年增長,在2030年達339億美元的規模。

三大公雲巨頭紛紛搶進數位分身戰場,也大大降低企業導入門檻

發展至今,企業數位分身更從本地走向公雲,大型公有雲業者在2021年紛紛搶進企業數位分身戰場。微軟的Azure Digital Twins雲端服務,率先於2020年底推出上線,可在雲端建立製造業的數位分身,後來更有建築業的數位分身方案推出。隔年9月,GCP跟進發表自己的雲端數位分身方案,瞄準疫情下供應鏈管理的需求。同年底,AWS也發布了AWS IoT TwinMaker雲端服務,使用者可以更快速打造出工廠實體系統的數位分身,搭配視覺化儀表板來進行監控和優化營運。該方案除了整合許多現有AWS物聯網服務,還能夠串接第三方平臺,包括西門子物聯網雲端平臺MindSphere、Snowflake資料倉儲等。

隨著三大公雲端巨頭相繼推出公雲方案,大大降低企業採用雲端數位分身產品的門檻,這也意謂著,企業將更容易打造自己的數位分身應用,將使2022年相關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元。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