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新館裡,燦坤也規畫了數位館,這是不是表示你們在資訊產品也有意加重比例?跟其他通路商相比,燦坤有什麼優勢?
簡單的說,跟美國的Wal-Mart一樣,我們直接跟end-user接觸,這就是燦坤的優勢。我們店裡什麼都賣,其他通路商只賣通訊產品,或只有陳列商品有限的小店面,這些都很難生存。
燦坤的會員數有120萬人,未來一年內我們將導入ERP、POS等系統,這可以幫助燦坤更精準的掌握市場的脈動,甚至藉由data mining獲得更新的市場資訊,在掌握相當的數量後,我們可以直接跳過中間的通路商,直接跟製造商議價。燦坤的競爭者將發現自己under the siege(被包夾),面臨所謂的「囚徒困境」裡面。我認為可掌握顧客的大型通路商會興起,中間通路商的空間會受到擠壓。
在龐大的客源支援下,燦坤可以向他們收取上架費,或用更低的價格供貨,如果聯強不願意壓低價格,我們就向別家買,這就是直接接觸消費者可以擁有的優勢。至於IA商品的比例,我想這是趨勢,雖然我們已經不參與製造,但我們確實會提高其比重。先前燦坤曾投入電腦製造組裝,目前這部分的業務進展如何?
我們先前曾想介入電腦市場,現在在大陸的工廠也幫戴爾生產server,但是我們發現,燦坤在這方面還是沒有優勢,所以在四個月前,我們就決定結束這個部門業務,改投入家電的研發。
當初「IA時代來臨」的口號喊的很響,燦坤也在那時決定投入PC製造銷售,但是包括施振榮在內,都沒有把什麼是IA的內涵想得很清楚就貿然投入,我們發現在PC這個部分,IBM已經做得很好了,我們完全沒有機會,所以在四個月前就專注幫威盛等零組件廠賣商品,現在威盛就跟我們合作,威盛在我們公司占了一席董事,結合雙方在製造與通路上的優勢,合力拓展世界通路。
IA轉型雖然失敗,但這部分的投入,對燦坤仍有很大的提升,例如我們新開發的明星商品,one-touch咖啡機的晶片,就是從這個時間內的經驗得到的。現在我們把所謂的IA定位為Interactive Appliances,也就是說,還是強調和生活與使用者的互動方面,回歸到家電的本質。大陸憑藉人力成本低廉等因素,一般預期臺灣原先的製造優勢會消失,你認為這樣的預期,真的會發生嗎?
其實不論在哪裡都是一樣,製造廠的優勢本來就不容易持久。雖然燦坤今年有126項新產品,明年更多,有246項左右,但即使如此,我預期燦坤現在標榜的世界工廠優勢大概十年會消失,世界通路會久一些,差不多十五年左右,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不創新眼前就有滅絕的危機。我常常說,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燦坤還是要種下兩棵葡萄樹,一棵是研發,另一棵是教育訓練。我想不論企業的商業模式如何轉型,這兩種還是不變的,臺商如果不研發創新,執著於對低廉人工的依賴,處境會越來越難。不說IT產品,以最低階的家電電風扇為例,我們向大陸的臺商採購報價是13美元,但大陸最大的家電廠品質差不多,卻只要9.5美元,所以我們採購量已經有很大的比例轉向大陸製造廠。
尤其現在中國是以國家力量幫助本地企業擴大規模,「商人無祖國」這句話是錯的,臺商在大陸固然受到某種優待,但中國政府對當地企業的支持還是遠大於臺商。舉例來說,中國最大的家電製造廠,最近買下日本最大的商品設計公司GK,這是很大的手筆,這就是國家用豐沛的資本支持本地企業的力量,甚至我想大陸再發展下去,再過幾年,臺灣創新的優勢也有可能被取代。面對這種情況,你認為臺灣的優勢在哪裡?
我想,臺灣還是有很大的機會。臺灣的財務能力還是不錯,臺灣專業經理人、行銷人才的素質還是大陸比不上的,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運用妥善的財務規畫,利用比較低的籌資成本籌措資金,再有效率的投資,多在世界各地購併一些有競爭力的企業或技術,讓臺灣與中國的差距再度拉大,這才有存活的希望。不然再繼續下去,我們可能被連根拔起,這種結果絕對不是我們想看到的。你如何看待中國市場?
不可否認,中國的投資環境看起來還是不錯,但我對中國的投資環境與資本市場,還是不敢期望太高。其中還是有很多問題,例如企業帳目不清等,但這部分我不能講太多。
我只能說,以燦坤赴中國投資的經驗來看,還是有很多看不到的成本與風險,雖然在製造部分我看好中國,但是講到市場,我還是把目光放在6億人口的歐美、日本市場,焦點暫時不放在中國。
熱門新聞
2025-02-05
2025-01-31
2025-01-30
2025-02-03
2025-02-05
2025-02-03
2025-02-05